首頁 > 經典戰史 > 古代戰役 > 歷史上典型的以少勝多,淝水之戰的前因後果。

歷史上典型的以少勝多,淝水之戰的前因後果。

來源:安安歷史網    閱讀: 2.46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對淝水之戰很感興趣的小夥伴們,本站小編帶來詳細的文章供大家參考。

人們習慣於把東漢的滅亡歸結於“宦官專權”、“外戚奪權”、“黃巾叛亂”、“邊軍爲禍”等,卻忽視了一個事實東漢最亂時,專權的宦官、外戚已消滅,黃巾已平息,邊軍也不構成威脅了。東漢滅亡,在於軍閥爲了各自利益,不顧蒼生。

同樣,西晉的滅亡也不能夠歸結於皇后賈南風禍亂皇室。“八王之亂”從公元291年持續到公元316年,而公元300年賈南風已死,她生前造成的冤案也基本得到平反,中原羣雄又爭鬥了16年,後期五胡得以加入。

房玄齡等人在編撰《晉書》時,對賈南風批評很多,卻評價她執掌西晉的八年裏,西晉王朝難得的出現了“海內晏然”、“朝野寧靜”狀態。

與東漢滅亡相似,八王之亂的本質是漢族王朝內部爭權奪利而導致的分崩離析。

經過這次變亂,社會經濟受到嚴重破壞,人民大量傷亡,西晉的統治機能也從此癱瘓。(何茲全《魏晉南北朝史》)

匈奴、鮮卑、羯、氐、羌五大少數民族抓住時機,蜂擁而反,給了西晉王朝致命一擊。

南匈奴政權聯合其餘少數民族武裝連續擊敗西晉軍隊,公元304年、公元314年,先後俘虜兩位晉朝皇帝,導致了西晉滅亡,史稱“永嘉之亂”。

淝水之戰前的北方:前秦統一北方,實力空前強大

公元前357年,前秦領袖苻堅任用山東壽光人王猛爲相,王猛爲前秦整頓吏治,強化中央集權,同時勸課農桑,興修水利,形成了“關隴清晏,百姓豐樂”的局面。前秦空前強大,在公元前373年統一了北方。

淝水之戰時,前秦調集嫡系部隊達30萬,聽從號令的各族軍隊達到了50萬如果算上徵南大將軍、苻堅幼弟苻融的幾十萬人,前秦大軍總數超過了110萬。作爲一場戰役,淝水之戰中前秦軍隊數量,是史無前例的。(《晉書·苻堅載記》、《晉書·苻融載記》)

前秦的強大,與五胡能夠亂華的原因基本相同:

1、長城以內的五胡人口驟增,對漢族實力對比出現了危險的平衡

中原政權最初是極力限制胡人內遷的,漢光武帝劉秀解除了這些限制。胡人不斷的遷入更宜居住的關內,三國、西晉時,戰亂造成北方漢族人口銳減,統治者爲得到更多的人口和賦稅,強制胡人內遷。西晉時,關中戶口百萬,少數民族佔一半,漢族人口不再佔優(《中國通史·魏晉南北朝史》)。

2、中原王朝武力強大,欺壓胡人和貧民,激發了反抗

漢武帝以來對北方遊牧民族持續施壓,漢族對五胡建立了絕對的優勢。三國時,曹操只帶領少量兵力就可以輕鬆的擊敗匈奴、烏桓、鮮卑。《晉志》記載“漢制自天子至百官無不佩劍”,尚武之風讓國家戰力所向披靡,卻也憑此欺壓遊牧民族。(《中國兵器史稿》、《三國志·武帝紀》、《三國志·匈奴烏桓鮮卑傳》)

內遷的胡族受到了西晉封建主的欺壓,許多人淪爲奴隸。羌族人石勒是後趙皇帝,他年輕的時候曾經是漢族地主可以任意買賣和宰殺的奴隸。這樣的背景下,五胡爆發出了強大的力量,他們禍亂中原,造成了巨大的災難。

晉武帝把國家分封,封建主把屬地人和物看作自己私產,即便是漢族貧民也有被當做奴隸的情況出現。一些漢族平民甚至社會精英對晉王朝也非常不滿,五胡十六國的建立,無一例外都包含着至少一位漢族大智者的結晶。

東晉先後派出祖逖、桓溫等名將北伐,全都無功而返。

淝水之戰前的南方:東晉衣冠南渡,國力羸弱,內部明爭暗鬥

“衣冠南渡”中的“衣冠”,表面意思是服飾和帽子,代指文明南渡。此四個字最早出自唐代劉知幾《史通·邑里》,代指晉元帝司馬睿建立東晉的事件:

晉氏之有天下也!自洛陽蕩覆,衣冠南渡,江左僑立州縣,不存桑梓。

公元318年東晉建立,到383年淝水之戰爆發,東晉王朝實力進展緩慢,主要有三個原因:

先天,人少、兵少

我國文明起源於黃河流域,江南發展滯後。東吳孫權曾經爲此煩惱了他的整個帝王生涯,不惜派遣手下將領衛溫出海尋找日本、臺灣等島嶼,目的就是尋找人口充實軍隊和生產。(《中國人口史》稱,西晉人口有3500萬,其中北方2450萬人,南方1050萬人,不足北方二分之一)淝水之戰前,東晉所能夠用來正面抵抗前秦大軍的力量,不過北府軍8萬人而已。

後天,朝廷不團結,西晉的慘敗,沒有讓晉人認識到團結的重要性。

東晉剛剛建立,皇室在江南的實力不如門閥琅琊王氏,人稱“王與馬,共天下”,王氏後來果然叛亂。王氏之外的的門閥、權臣,層出不窮,他們控制皇室,彼此爭鬥,削弱了國家力量。

公元354年,東晉大將桓溫北伐,一度殺死了前秦皇帝苻健(苻堅之叔)。王猛求見桓溫,在後世熟知的“捫蝨而談”過程中,當面道破桓溫已經駐紮到灞上,卻不攻長安,乃養寇自重。事實上,桓溫確有自立的打算,在個人利益面前,光復舊國不值一提。

無怪乎王猛要爲苻堅效力,漢族社會精英也紛紛投靠少數民族。

坐擁八十萬大軍投鞭斷流,苻堅終飲恨淝水之戰

淝水之戰的經過廣爲流傳,雖然宰相王猛生前力阻苻堅南侵,一些有識之士也認爲江河天險難以逾越。氐族皇帝苻堅卻堅持自己大軍人數衆多,足以“投鞭斷流”。

公元383年冬天,前秦和東晉大軍在淝水對峙,苻堅下令前秦大軍後退,等待東晉軍隊等岸,以便半渡而擊之。

東晉軍隊渡河後發起突襲,還在後撤的前秦軍隊大亂,東晉名將朱序趁機高喊“秦軍敗矣”。前秦軍聽到這一呼喊,瞬間慌了。本來許多被苻堅征服的“匈奴、鮮卑、羯、羌四胡”以及漢人軍隊並不願意參戰,更是趁機潰逃。苻堅破歷史記錄規模的大軍,就這樣土崩瓦解。淝水之戰後,北方再度分裂。

《晉書·苻堅載記》裏描述苻堅驚慌失措,以至於“草木皆兵”;《晉書·謝玄傳》則描述逃亡中的苻堅聽到一點點風聲和鶴鳴就以爲是追兵,即成語“風聲鶴唳”。淝水之戰不僅保住了東晉,使得此後200年國家進入南北分裂,也讓苻堅因爲三個成語成爲婦孺皆知的歷史配角。

苻堅作爲遊牧民族皇帝,年輕時曾經有過親自上陣廝殺的經歷,但是淝水之戰中,一旦戰爭焦灼就開始驚慌,這是爲何呢?其實苻堅的驚慌並不難理解。

五胡亂華期間民不聊生,人民厭戰,王猛經營北方後民生艱難得以緩解,漢族和胡人百姓都已厭戰,前秦尚不具備統一的基礎。

政治上,前秦雖然集結了百餘萬大軍,一大半軍隊卻並不屬於氐族,他們虎視眈眈的追隨苻堅,作爲苻堅的部下甚至更希望前秦潰敗,以便他們能夠擺脫控制,奪取更多權力。

如此,淝水之戰中,苻堅對對方的軍隊和自己的大軍全都疑神疑鬼,一旦戰爭無法速勝,自然會感受到“草木皆兵”。

歷史上典型的以少勝多,淝水之戰的前因後果。

淝水之戰的結果,源於文明自我保護意識的覺醒

此戰,東晉實際上並不佔據天時、地利,與東吳在赤壁之戰中的優勢有着本質不同:

1、東晉北府兵先發渡過淮水;

2、司馬氏,門閥王氏、謝氏及諸多晉朝大家族各自爲政,團結程度還不如三國孫劉聯盟。

淝水之戰以少勝多,舉國思想的變化纔是最重要的原因!

自漢武帝獨尊儒術至東晉,儒家文化已經影響五百年。社會普遍認爲“民貴君輕”,誰當皇帝並不重要;曹操時又發佈了任人唯賢的“魏武三詔令”,提倡選拔人才有才即可不必有德。這樣的背景下,不僅多人數並不認爲五胡統治有何不妥,甚至趨炎附勢者衆多。

連西晉的兩位末代皇帝被俘虜之後,爲活命對胡族皇帝無限讚揚,甚至甘做奴僕。錢穆評價:

君臣男女,無廉恥節,猶不如胡人略涉漢學,粗識大義。(《國史大綱》)

但是,西晉滅亡到淝水之戰之間的這70年時間裏,晉人卻開始深刻的認識到了文明的差別、以及文明衝突對自身造成的影響。

北方的漢族人發現,胡人政權很平等對待自己,即便是精英也不受信任,孟子所說的君爲輕似乎有待商榷。

各種苦痛之下,大批漢族人口逃到南方,其中一部分流民組成了“北府軍”,即淝水之戰的東晉軍主力。這些士兵吃盡了五胡亂華的苦頭,爲保護南方的中原文明不惜死戰。

歷史上典型的以少勝多,淝水之戰的前因後果。 第2張

一般認爲,民族主義產生於於近代,拿破崙橫掃歐洲,進攻西班牙時,當地人在被欺壓中,認識到文明獨立的重要性,發起強烈的抵抗,給強大的法國造成了致命影響。

東晉人的自保情緒也是同理,經歷了數十年的遭遇之後,人們醒悟了保護自己所從屬文明的重要性。

英國人亞當·斯密在《國富論·論君主和國家的開支》中第一句話就說

君主和國家最重要的作用在於保護獨立社會,不受到外來侵犯和壓迫。

有時候君主不能夠承擔這種作用,精英和民衆組成的國家則會自動啓動這種自我保護機制。

將星傳奇
古代戰役
戰史祕聞
抗日戰爭
軍事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