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經典文史 > 揭祕日本關東阿爾山要塞:防蘇軍重地不戰而棄

揭祕日本關東阿爾山要塞:防蘇軍重地不戰而棄

來源:安安歷史網    閱讀: 1.73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阿爾山,不是一座山的名稱,“阿爾山”是蒙古語的音譯,全稱爲哈倫·阿爾山,其意思爲“熱的聖泉”。以阿爾山命名的國內外蒙古地區很多,國內比較著名的是內蒙古興安盟的阿爾山市。這裏自然資源十分豐富,不僅有浩瀚無際的原始森林,還有豐富的礦產和動植物資源。今天,遠居近鄰的各族父老鄉親及各國遊客慕名來此,自由自在地進行溫泉洗浴、休息度假。但是,在日本關東軍佔領南興安地區期間,阿爾山被修建成防禦蘇聯的軍事要塞,並受到殘酷的法西斯統治和經濟掠奪。

“九一八”事變後,日本帝國主義侵略我國東北及內蒙古東部,侵略者魔爪很快伸到了阿爾山這片寶地,把它作爲防禦蘇聯、蒙古的軍事重地。日本關東軍布重兵把守,由日本南滿鐵路株式會社着手,在1934年到1937年間,修通了白阿線鐵路(白城至阿爾山)。1939年諾門罕戰爭後,關東軍吸取了戰敗教訓,深感阿爾山、五岔溝一帶對蘇戰略地位極端重要,遂於1940年在阿爾山開始加緊建設軍事要塞,把美麗的阿爾山變爲軍事要衝。從內地抓來大批中國人送入深山老林中,在關東軍的槍口下強迫勞動,開隧道、挖山洞、築碉堡、設絆馬索、修公路、盤山道,還修建了五岔溝飛機場。同時在阿爾山東南三公里處修有磚木結構的上百棟營房。

隨着關東軍在阿爾山軍事要塞重地建設的加強,爲日僞服務的機關及服務行業應運而生,先後成立了電報局、郵政局、營林署、旅店、飯店、大煙館、賭場、妓院,還有專爲日本高層人設立的日本大和旅館。爲監視和鎮壓抗日反滿活動,成立有日本憲兵隊、僞警察署、山林警察隊、特務機關等。

揭祕日本關東阿爾山要塞:防蘇軍重地不戰而棄

建軍事工事的勞工、採伐林木苦力是日僞的廉價勞動力,爲他們賣命,但關東軍、警察、把頭對中國各族老公非常殘酷,勞工們吃不飽、穿不暖,住透風漏雨潮溼的工棚。在軍警、把頭的槍口、刺刀和棍棒下強迫超時勞動,勞工一旦患病或負傷,不僅得不到治療,出不了工還得挨打受罵。勞工們人身安全無任何保障,稍有不滿情緒,或提出某些要求,就以抗日論處,無情打擊,殘酷鎮壓。勞工們只好以磨洋工抵制、拖延工期暗中反抗。

與此同時,日本侵略者對大興安嶺森林資源大肆進行破壞和掠奪,鐵路兩旁易採易運的大片森林採取“拔大毛”掠奪式砍伐。西口、五岔溝、白狼等地日本人建立了木材株式會社,騙來中國人做苦力,通過鐵路運出濫砍盜伐的木材不計其數。過伐區留下一人多高的樹墩子,滿地梢頭木。1944年到1945年光復前,爲解決油脂燃料短缺,從王爺廟強行拉來一批中學生,強迫他們扒樺樹皮,於是大量樺樹林的活立木成了站杆倒木,森林資源及植被遭到嚴重破壞。

這批學生在“光復時”,乘日軍從阿爾山撤退的最後一列火車途經索倫德伯斯時,受到蘇聯軍隊的伏擊,造成一定的傷亡。

1945年7月,關東軍司令部正緊鑼密鼓地制定對蘇蒙軍作戰計劃,準備依賴強大的要塞工事同蘇蒙軍拼死一戰。1945年8月9日起,蘇軍開始對日宣戰,蘇軍轟炸機羣對阿爾山等地做了幾輪戰略轟炸,同時派出大部隊,從西南邊迂迴繞過阿爾山、五岔溝陣地,以閃電式進攻佔領了索倫及附近戰略要地,並截斷了關東軍的撤退路線。關東軍還未經與蘇軍正面交戰就奉命從剛剛佈防就緒的阿爾山、五岔溝陣地上全部撤退。苦心經營多年的防禦工事毫無用武之地,沒有派上用場,最終日本帝國主義戰敗,無條件投降。“樹倒猢猻散”,隨着日本關東軍的敗退,阿爾山的日僞機關很快垮臺。日僞軍警惡霸四處潛逃,烏雲掃清,重見天日,人民大衆徹底獲得解放,哈倫·阿爾山回到了祖國的懷抱。

“八一五”以後的阿爾山處於無政府狀態,敵僞遺產無人接收管理,僅有的基礎設施及敵僞建築兵營、官舍、倉庫等均受到極大破壞,一直到新中國成立前夕,仍有外地竄入的勢力及當地羣衆隨意拆毀房舍、各取所需,乘機撿“洋落”發橫財的大有人在。

揭祕日本關東阿爾山要塞:防蘇軍重地不戰而棄 第2張

1946年1月16日,東蒙自治政府成立,1947年5月1日,內蒙古自治政府在烏蘭浩特成立。由於阿爾山相對偏遠,沒有及時得到政權管理。國民黨進攻逼近了白城一帶,首府烏蘭浩特人心浮動,爲了安全,內蒙古青年學校由王爺廟(現烏蘭浩特)遷到阿爾山,一些政府機構、幹部家屬也暫時住進了阿爾山,還派了一支公安隊伍,在阿爾山維護社會治安,這樣,阿爾山成了可靠的後方。1946年夏季西滿軍區領導人李富春,東蒙自治政府主席哈豐阿曾先後取道阿爾山去蒙古人民共和國。

“八一五”光復後,阿爾山地區林業建設起步早,投入多、發展快,木材生產節節上升,林業生產有序發展,爲全面開發內蒙古林區打下了堅實基礎,也拉動了地方經濟社會和政權建設。

鐵路不愧爲先行官,日僞敗退後,鐵路員工表現最佳,員工們基本未脫崗並保護了鐵路站區,所有設施基本保持完好,鐵路站區未垮,爲戰後恢復建設,鐵路暢通做出了貢獻。

“八一五”光復後到新中國成立的三年多時間裏,阿爾山地方行政工作尚未起步,落後於阿爾山地區整體經濟社會發展。政權建設及各方面工作滯後,仍是無政府狀態,沒有統一的地方行政工作機制,百廢待興。社會基礎設施未能恢復建設,沒有電、郵政通信、商店、飯店、旅店、學校,無任何生活供應物資保障部門。除鐵路外僅有林務分局,還有一支很小的公安隊伍,各自在主管部門領導下開展工作。阿爾善河西岸住有蒙、漢、俄羅斯七八戶居民,他們主要以撿“洋落”爲生。當時阿爾山居民也不過百十戶,總人口也就400人左右,鐵路運輸的暢通是阿爾山唯一的生活必需品和信息來源的保障。

1949年11月以前,阿爾山隸屬喜扎嘎爾旗,而後歸興安盟科右前旗領導。新中國成立後,國家開始國民經濟恢復建設,在上級黨委和政府的重視和領導下,阿爾山地區政權建設和經濟的發展有了起步,並逐步邁出全面建設的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