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經典文史 > 交子是如何出現的?宋朝爲何想發行紙幣?

交子是如何出現的?宋朝爲何想發行紙幣?

來源:安安歷史網    閱讀: 6.39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交子,宋、金紙幣名稱之一,中國最早的紙幣。下面本站小編給大家帶來了相關內容,和大家一起分享。

自古以來,從人們在商業交換中以物易物到用錢貝作爲中間之交換媒介後,銅一直是鑄幣之貴金屬首選。宋代是我國商品經濟繁盛的一個重要的時代,它的貨幣經濟體系呈現出一種十分特別的局面。它繼承了過去的銅幣體系,但也流行鐵幣、紙幣,甚至在這一時期,白銀的流通性也有了初步的發展,爲明朝白銀之貨幣屬性提供了萌芽的基礎。在宋人的貨幣中,紙幣的出現無疑是極具先驅性和創造性的,是我國商業經濟發展上的一個創舉!

爲什麼宋朝會想發行紙幣呢?可能今天熟悉紙幣的我們都會理所當然的忽略。但當時不同今日,在貴金屬貨幣一直佔據主流的古代中國,紙幣,不得不說是行軍打仗之奇招,不得不令人去一探究竟。

交子是如何出現的?宋朝爲何想發行紙幣?

印象中的宋代商業經濟發達,文化繁榮興盛,但揭開歷史的面紗,真實的宋代其實國力衰弱、財政困難,貨幣經常發行不夠。那爲什麼宋代會有這種反差?

這與國家邊界總是受外族入侵的威脅可謂是有巨大關係。宋朝時期,周圍鄰國衆多,挑釁侵擾宋朝邊界之國不少。前有遼國,後有金國。可謂是前狼後虎之窘迫。

北宋時期,北境之遼國契丹人佔有燕雲十六州之利,成爲懸在宋朝脖頸上的一把利刃,稍稍一動,便皮破血流。南宋時,重建擴大後的金人更是馳騁南下,分了宋朝大半疆土,南宋就此萎縮於南方。而邊境其他如西夏、大理等國也一直虎視眈眈,宋朝積貧積弱,商貿往來的背後是國家之弱。

交子是如何出現的?宋朝爲何想發行紙幣? 第2張

因此,宋朝統治者連年屯兵,在軍事上的支出一直很高,財政收入幾近一半都花費在軍費上。但如此以來,國家財政支出增多,市面上進行流通的貨幣就大量減少,財政負擔嚴重,政府不得不一直依靠增加鐵錢或者鐵幣來增加軍費,解決政府的財政困難。

到了南宋時期由於國土面積的縮小,銅礦產量的下降。爲了減少同北方金朝商貿往來造成的銅錢流失,宋朝政府決定在北方發行鐵錢,但銅鐵兩價,爲了不混用錢,還專門設置有銅幣流通區和鐵幣流通區。也由於鐵幣發行過多,鑄造銅幣之銅礦資源嚴重不足,發展到後來,流行銅錢的區域只剩下東南沿海地區

古有行商坐賈的說法,宋代商業發達,全國到處走做生意的商人頗多,但銅鐵不一價,商人在與不同地區的百姓貿易往來時需要把銅幣和鐵幣進行一定比例的兌換,這個比例通常由官府定奪,導致商人被壓榨。同時,銅貴鐵賤,這些行商們出門做一趟生意往往不是帶着許多錢便是帶走許多錢。腰纏萬貫雖然顯赫,但也不便於行。

更何況當時的鐵錢粗製濫造之象頗重,鐵錢重,導致馬車的運輸量大,一路舟車勞頓,本身便費時費錢,更不用說路上遇到劫匪強盜,更是一不小心竹籃打水一場空,無處話淒涼。顯然,鐵錢在大數額的商業交易中攜帶不便,商人們對於更簡便的支付需求的呼聲也越來越大。

交子是如何出現的?宋朝爲何想發行紙幣? 第3張

值得一提的還有造紙術和印刷術在北宋時期發展成熟,尤其四川地區,造紙術、印刷術發達,同時四川地區商貿興旺,卻因川路之險之難和鐵幣之重之多成爲商人之“愁”錢重地,所以不難想象四川的行商必定苦鐵錢久矣。

然而,這些要素結合起來反而爲紙幣的發行提供了溫牀。

紙幣一開始由民間私發,是商人心照不宣的行業“新規”。商人們爲解行商之累,往往將鐵錢寄存到一些公信的商鋪,並由戶鋪開出憑證,而這個憑證就是“交子”。交子可以用來兌換,甚至在異地也認可。同時,交子也能用在交易中行使支付的功能。

但民間私用的交子產生了標準混亂、臨時隨意的問題,隨着使用的時間加長,其缺點日益顯露。例如,因爲交子質量差或是假造的現象頻發,許多商鋪拒收交子。爲了解決這種混亂局面,促進經濟貿易的發展,地方政府委託十六戶富商聯合成立了“交子戶”,並由“交子戶”建立統一的交子系統,發行和管理交子。如此一來,交子的式樣就統一了起來,紙質提高,並規定交子兌換或換新需要加納一定的手續費。

交子是如何出現的?宋朝爲何想發行紙幣? 第4張

於是,交子在四川地區成爲了廣泛流通的貨幣。但交子票面上的數字還是處於隨意填寫的狀況,成爲流通之一大隱患,再加之“交子戶”經營者的經營不善,聯合發行在後期也面臨危機,故最終政府只能介入其中。

在宋仁宗天聖元年,北宋的紙幣發行進入官方階段。官方交子建立了一套更爲完善和嚴謹的發行和流通管理制度。在官方的主持下,交子有了使用年限、發行面額和限額等的限制,並且發行交子還需要準備金,即現金。統治者推廣交子增加了紙幣的流通範圍。雖然後期還是因爲管理不善,流通範圍縮小至四川地區,但是爲紙幣的後續發行使用提供了經驗。例如,南宋時期,東南地區使用的紙幣“會子”也借鑑交子的發行過程。

交子之出現可謂是天時地利人和,不僅解了行商之累,也緩解了政府的財政壓力。雖然只在宋朝曇花一現,但也是中國古人智慧之舉,創新之變。今人觀過往,除反躬自省,也不免尋奮發激勵之證。跨越時間的洪流,今日之局面也必定有巧妙之解,永懷變通之心,則萬事可待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