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經典文史 > 明朝裏甲制的特徵是什麼?起到哪些作用?

明朝裏甲制的特徵是什麼?起到哪些作用?

來源:安安歷史網    閱讀: 1.18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明朝裏甲制的特徵是什麼?起到哪些作用?這是很多讀者都比較關心的問題,接下來本站小編就和各位讀者一起來了解,給大家一個參考。

裏甲制的實態與運行表現出原則性和靈活性相結合的特徵。也就是說,由於各地舊有的社會政治結構頗有不同,裏甲制儘管在全國保持了大體一致的外殼,但其內容在各地卻有很大差異。

上田信對無視中國地域差異的裏甲制研究方法提出批評,並根據裏甲制在不同地域中的實施情況,將裏甲制區分爲三種類型。一種他稱之爲華北型。在元末明初的戰亂中,華北平原的人口急劇減少,明初政府不得不從山西等省大量移民,由移民編成的裏甲既不存在同族關係,也不存在業主與佃戶之間的階級關係。另一種他稱之爲江南型。

元末明初長江三角洲地區的社會關係的基礎是由田主—佃戶關係構成的,朱元璋的政策基調是一方面讓當地地主擔任里長等職役,使之成爲裏甲制的根幹,另一方面清除超出裏甲制包容範圍的豪強地主。這樣做的目的是讓中等規模的地主指揮自耕農和佃農,完成賦役徵收、水利維持等任務。

明朝裏甲制的特徵是什麼?起到哪些作用?

還有一種他稱之爲華南型。在徽州盆地、浙東盆地、珠江三角洲等地區,地域宗族相當發達,裏甲制是以宗族組織爲基礎編成的。上田信的區分只是從大體着眼,具有“理想型”的意義。它不排除在華北和華南也可見到內部存在着階級分化的裏甲,也不排除宗族關係在江南的裏甲組織中也往往發揮着重要作用。

通過這種類型學的考察,可以更加清楚地認識到,朱元璋不可能、也無意徹底改造既存的社會政治結構,只是希望通過對基層組織和生產關係的適當調整,減少社會中的矛盾衝突和不安定因素。

制度作用

2700多年前的管仲在他的《管子·立政》中就詳細介紹了一種“裏甲制”的管理模式,其主要內容爲,居民每五家編爲一伍,設一伍長,五伍爲裏,設一里長。然後逐級增加戶數,並設立相應管理者。這樣,從窮鄉僻壤直到中央皇帝,就都形成了一張巨大的管理網,一切都在管理控制之中。

這樣的裏甲制,不但可以用於日常的治安管理,還可以用於收取稅金的系統,一旦到了戰爭年代,甚至可以成爲徵集軍隊的體系。現代社會的戶籍制度,從本質上說,與這一體系沒有多大不同。

朱元璋在全國推行的裏甲制度,儘管是自上而下賦予地方社會的統一的行政性組織,但卻具有很大的包容性,可以容納基於地緣和血緣而形成的各種關係和組織。

一方面,由於裏甲的首要任務是提供政府所需徭役,編排時必須考慮各里之間人丁事產的均衡問題,因而對富室大戶聚居的較大自然村的分割是不可避免的;另一方面,政府又試圖保持既存的地緣和血緣關係的相對完整性,因而強調“凡編排里長,務不出本都”,在推行糧長制的地區也以“都”爲基礎劃分糧長管區。

明朝裏甲制的特徵是什麼?起到哪些作用? 第2張

可以說,朱元璋的目的並不是拋棄或打碎原有的社會組織原則和秩序,而是試圖在現存的社會結構的基礎上,形成人口居住、土地佔有和賦役責任高度結合的機制,實現基層社會控制的一元化格局。

從《教民榜文》等文獻中可以明顯看出,在朱元璋的政治藍圖中,裏甲的功能絕非僅限於賦役的科派和徵收,每個裏甲都應當是一個對地方各種公共事務統一管理的行政組織,同時也應當是一個相對封閉的且有很強集體認同感的合作社區。

社區中的成員要相互幫助,也要相互監督;本社區的成員未經批准不準擅自離去,外來的成員也不能在本社區隨意活動和居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