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經典文史 > 古代舉人地位到底是什麼樣的 舉人又有什麼特權

古代舉人地位到底是什麼樣的 舉人又有什麼特權

來源:安安歷史網    閱讀: 2.83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對“舉人”在古代意味着什麼嗎?很感興趣的小夥伴們,本站小編帶來詳細的文章供大家參考。

古代的科舉制度是封建社會選拔人才的重要系統,而涉及到科舉體系內的各樣專屬名詞比如狀元、秀才、進士、舉人這一類,我們時常在古裝影視劇中能夠看到,有時候卻又不能完全瞭解這幾種仕途學位之間存在着到底怎樣的關係。很多人都想知道,科舉制度中的等級到底是怎樣劃分的,每一級別又有着怎樣的待遇呢?

古代舉人地位到底是什麼樣的 舉人又有什麼特權

吳敬梓的傳世之作《儒林外史》中最爲膾炙人口的橋段自然是范進中舉了,吳老先生是清朝人,在他的作品中雖然並未直接點名朝代背景,但大致上與明清時代的特色是相吻合的。既然吳敬梓是清代人,那麼就以清代的科舉制度爲例。

清代科舉讀書人首先要參加的考試叫“院試”,是由清代的學歷機構提督學院所主持舉辦的。院士考過之後的讀書人就可以自稱爲秀才了。當然秀才只是剛剛起步,在未來還需要經歷幾次大規模的考試纔可以做官。到了院試之後的鄉試中則列分有兩榜,就是所謂的甲榜和乙榜。

考上甲榜的人名爲進士,十分了不得,考完之後不久既可以直接當官了,所以甲榜又名“登科”。考上乙榜的學生則名爲舉人。書中范進中舉,中的就是乙榜舉人。考上乙榜的舉人就日後還要參加會試,不過無論舉人們在會試中能否勝出,都已經不需要在參加鄉試了,舉人們可以無限制次數地去參加會試,並且也是可以做官的,不過乙榜舉人的官大多數會比甲榜進士低一些。

古代舉人地位到底是什麼樣的 舉人又有什麼特權 第2張

而無論進士還是舉人們,在考中之後都會得到一個學歷稱號名爲“出身”,范進中舉之後就有了舉人出身的稱號。出身是一種終身制的學歷,除非犯了大罪,否則政府是不會取消這種學歷的。中舉之後,朝廷會讓戶部給考生下發旗匾銀子20兩,作爲對中考者的獎勵,此外還有各種衣物和生活用品。封建社會產力低下,舉人能夠得到這樣的賞賜,就已經比飯都吃不飽的普通百姓的生活要好很多了。此外各地政府在本省有人中舉人在之後還會舉辦一次鹿鳴宴,來獎勵這些含辛茹苦的學子。舉人們吃完鹿鳴宴以後,還會再得到頂戴、衣物一類的嘉獎。

秀才們考上舉人之後,即使在接下來的會試之中沒有考中也是有官做的,清政府管這種名額命名爲揀選或者大挑。如果舉人有意做官不想再考試了,那麼一般就會在各地政府中做推官、知縣、通判一類的職位。知縣大家都熟悉,就不必說了,推官和通判也有六七品大小,掌管着一地的糧草、河防、農業。在縣、府等大型古代事業單位裏做公務員,這在老百姓眼裏都是非常了不起的人。古語說,不怕縣官,就怕現管。那些常常要在鄉里邊與老百姓們接觸的下層官員,自然而然地成爲十里八鄉的百姓們爭相巴結的對象了。

古代舉人地位到底是什麼樣的 舉人又有什麼特權 第3張

在吳敬梓的儒林外史中范進考了多年後終於考上了舉人,這就意味着他以後必定會成爲一名高級政府官員,此後多半范進還有着管束百姓的職責。大家都這樣想,因此纔有了後來的鄉人們態度大變樣,連一向瞧不起自己的老丈人都變得唯唯諾諾了。不過後來范進自己也爭氣,在舉人考過之後,又去參加了會試,同樣高中,成爲了一名進士,最後又被政府看重,欽點爲山東學道。在吳敬梓的筆下,無數人爲了追求所謂的富貴功名,拋棄了面子與親情,小說刻畫了科舉制度下的人生百態,實在不失爲一本瞭解古代社會的必讀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