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經典文史 > 在古代爲何沒有辦法避免火災?如果發生了有什麼解決辦法?

在古代爲何沒有辦法避免火災?如果發生了有什麼解決辦法?

來源:安安歷史網    閱讀: 2.2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俗話說夜半三更,小心火燭。 今天本站小編給大家整理了相關內容,不知能否幫助大家拓展一些知識?

古代很多漂亮的建築,最終都沒有留下來。我們現在只能在古人留下的文字記載中,想想那時候的美景。比如秦始皇修建的“三百里”的阿旁宮,我們現在都很難想象那是一種怎樣的規模。秦始皇舉全國之力修造的萬里長城留下來了,讓我們現在看起來,依然驚歎不已。如果他發動70萬人修了10年的宏偉壯闊的阿旁宮,也能留下來,那對於我們現代的人來說,又將是一筆怎樣的巨大財富啊。

在古代爲何沒有辦法避免火災?如果發生了有什麼解決辦法?

可惜的是,阿旁宮最終毀在一場戰火之中。現在去西安看秦始皇兵馬俑,依然可以從土坑旁邊的那些木頭炭跡中,想象大火在阿旁宮、秦皇陵這些地方四處燃燒肆虐的情景。

但是在古代,發生火災的情況幾乎又是無法避免的。爲什麼說無法避免呢?

一是古代需要保存火種。古代要用火燒水做飯,用火照明。火幾乎是古人全部的能源來源。要是沒有火,古代人一下就回到了茹毛飲血的時代,文明一下就全部坍塌了。但是,火又是最不好保管的。雖說古人發明了鑽木取火,後來又發明了火石與火鐮,可以用這個生火。但是使用起來總是不方便。因此,把火放在火塘裏或者放在炕裏保管,總是一種很好的辦法。但是,這樣卻又很容易失火。實際上,古代的很多失火,都是因爲在保存或者使用火種的過程中造成的。

二是古代大都是木結構房屋。古代雖然也有磚,也在用磚石砌房子。但是因爲沒有混凝土,因此用磚石比較少,主要還是用竹木。而竹木都是易燃品,越是老舊的房屋,越乾燥,越容易着火。

三是古代經常發生戰火。“戰火”這個詞,其實已經十分形象地描述了古代戰爭的情形。也就是說,只要打仗,就會放火。“火攻”是古代戰爭一種重要的戰術選擇。放火燒糧,放火燒船,放火燒城,只要能夠消耗對方,讓自己壯大,古人無所不用其極。這樣一來,再有什麼好的建築,也都被燒得乾乾淨淨了。

既然古代那麼容易失火,那麼,古代是用什麼辦法解決火災問題的呢?

在古代爲何沒有辦法避免火災?如果發生了有什麼解決辦法? 第2張

其一,水缸。

古代只要是大戶人家,家裏都會儲備很多口大水缸。這些水缸,當然也有解決飲用水問題的作用。但是最重要的作用,還是爲了在發生火災的時候,及時用這些水缸裏的水滅火。

比如故宮裏,就有許多口大水缸。冬天的時候,爲了防備水缸結冰,甚至還要給水缸包上棉被。我們都知道“司馬光砸缸”的故事,司馬光所砸的那口水缸,因爲在院子裏,很有可能就是用來放火的。

一般的貧困人家,雖然不會準備那麼多大水缸,但是用來喝水的缸子還是有的,而且都會特別大。除了竈房後面的缸子外,屋檐下也會準備缸子。這種缸子不需要專門儲水,因爲只要下雨,屋檐水就會流在裏面。

當然了,這樣的水缸裏,如果水不流動,也特別容易長蚊蟲。但這也沒辦法。要想確保火災發生時有水,這些就顧不得了。

(古代更夫)

其二,封火牆。

在古代鄉下,一般是不需要封火牆的。因爲鄉下基本上是獨門獨戶,即便燒,也只是把一家人的房屋燒了,不可能殃及別的人家。

但是在城鎮裏,這個問題就非常嚴重。如果沒有封火牆,基本上一家房屋燒起來了,就可能整條街迅速就燒光了。所以封火牆是必須有的。

在古代爲何沒有辦法避免火災?如果發生了有什麼解決辦法? 第3張

封火牆也就是在相鄰的兩座房屋之間,修造一座厚厚的高高的牆。這種牆,一般都要高過房屋很多。如果一座房屋燒起來了,可以直接把封火牆對面的房樑鋸斷,封火牆這邊就燒不起來了。

其三,預警。

預警就是火警預防。預警在古代是經常採用的方式。古代的時間工具不多,雖然說有沙漏等等這樣提示時間的工具,但一般只有大戶人家纔有。普通的人家,只能靠更夫打更來掌握時間。

更夫打更的時候,除了報時外,就是預警。“小心火燭,注意安全”,這都是我們耳熟能詳的預警方式。這個預警的話中,除了有對防盜防賊的預警外,最重要的預警,就是火警。

而且更夫是要打鑼的,鑼的聲音是非常大的。爲什麼要用這麼大的聲音?難道不怕打擾瞌睡嗎?還別說,真的就是爲了打擾瞌睡,把人驚醒過來。讓你醒過來後,去看看保存的火種,或者看看燭臺,會不會引發火災。

不過,就算古代想到了很多防火的方式。但失火的時候,依然是很多的。因因此很難有歷史久遠的木建築能夠保存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