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經典文史 > 李密起兵反隋在李淵之前,爲何卻失敗了?

李密起兵反隋在李淵之前,爲何卻失敗了?

來源:安安歷史網    閱讀: 1.71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古代有很多著名的人物,這些人物也頗受爭議,其中李密的一生是經歷過人生百態,也是人們議論的對象。歷史上的李密起兵反隋在李淵之前,爲何卻失敗了?請聽我詳細道來。

李淵是唐朝開國皇帝,在隋朝末年時期,他有勇有謀,最終奪取了天下。但其實,他在當時的起義軍中並不算最突出的一支,以李密爲首的瓦崗軍比起李淵來說,更具有取勝的傾向。然而,成者爲王敗者爲寇,李密最終落得個身敗名裂的下場。有人說,李密之所以失敗,與他反對柴孝和攻佔長安的計策有關。

大業十三年(617年),李淵帶領着早已祕密聚集的起義軍,攻入長安,擁立傀儡皇帝,並自立爲唐王。李淵反隋的第一步至關重要,他攻下的長安乃物資、經濟、交通中心,且是隋朝開國皇帝隋文帝曾駐都城,歷朝歷代很多皇帝都以此爲都。從地理優勢到名聲優勢,使得李淵選擇長安作爲根據地。

然而,李密卻沒有選擇攻打長安,而是退而求其次攻打洛陽。洛陽城是隋煬帝時期所遷都城,也被稱爲軍事要塞,由於它的特點是易守難攻,也有不少朝代將它作爲都城。雖然洛陽也是發展重地,但是從攻取難度上來看,是難於長安的。首先洛陽地勢不易進攻,其次它作爲當時的都城,有重兵把守,且爲隋朝的心腹之地和政治中心。

李密起兵反隋在李淵之前,爲何卻失敗了?

無疑地,李淵攻佔長安的計謀更科學合理。李密手下的謀士柴孝和建議他先佔領長安,但是他並未聽取,看似剛愎自用,其實他也經過深思熟慮。李密起義失敗,與他的謀略關係也不大,而是順應天時地利人和的結果。

其實早在李密投靠瓦崗之前,他就組織過反隋。大業九年(613年),隋朝不顧黎民百姓的災難,貿然進兵高句麗。李密摯友楊玄感意圖趁機謀反,便問李密計謀,李密以三計回答:第一計是半路攔截隋軍於臨榆關,第二計是直取長安,第三計攻佔都城洛陽。而楊玄感太過保守,選擇了下下策洛陽。

最佳計謀是攔截隋軍,這樣做可使隋朝兵力大退,甚至可不戰而勝;而第二計、三計便是根據兩城情勢所定。楊玄感此次謀反並未取得成功,李密也被冠以叛軍的帽子,不得不四處顛沛流離,最後流落至瓦崗。

那麼,明明有楊玄感前車之鑑,爲何時隔多年,李密在第二次的選擇中仍舊步楊玄感後塵?這其中原因是複雜的。首先,李密師出無名。長安在楊玄感那裏屬於中策,是因爲楊玄感得其父楊素名,本就帶有一定威望。楊玄感因其父楚公,而世襲爵位,但是李密僅僅是名將之子,不是貴族。長安內世家大族根系龐大,如果不是同樣出自名門,很難在長安立穩腳跟,就算用武力征服,之後也必定要吃苦果。

其次,當時李密的軍隊中,其實成分較爲複雜。若要細究其組成,大致可分爲三類:一類是絕對忠誠於李密的士兵;一類是已經背離李密的士兵;還有一類是未在立穩腳跟、態度模棱兩可的新兵。

第一類是李密的舊兵和真正服從李密管理的部將,比如王伯當就是他的老部下,從未生過反心。第二類是與李密面和心不和的士兵,這類大概都是因爲不滿李密斬殺原主翟讓。說起來這也是李密自己中下的苦果,他本不是瓦崗之主,而原來瓦崗領帥翟讓因佩服李密的謀略和奪取天下的遠大志向,選擇主動交付兵權。但是李密因受人挑撥,懷疑翟讓叛變,於是設鴻門宴將他除去。翟讓死後,軍中士氣大退,李密漸漸不服衆。李密本就不該輕信他人讒言,若翟讓假意逢迎,又怎會心甘情願上交兵權,他實在不瞭解翟讓身爲草芥英雄的俠肝義膽,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纔會懷疑他。

李密起兵反隋在李淵之前,爲何卻失敗了? 第2張

軍中第三類人是瓦崗中這兩年吸收的新鮮血液。別看他們歸順時言聽計從,但其實心中並不一定忠誠於瓦崗。李密於大業十二年(616年)加入瓦崗,僅僅過兩年,就將瓦崗之軍隊從幾千人擴大至三十萬大軍。雖然看上去聲勢浩大,但很多人根本未參加過多少次戰鬥,怎能真正爲瓦崗賣命。而且有些貧苦人民加入瓦崗,只是爲了混口飯吃,因爲當時瓦崗富有多糧,隋末又多天災人禍,災民橫行。

基於這兩點原因,李密認爲應當攻洛陽。在他辛苦作戰的同時,李淵已經憑藉着天然的氏族優勢佔領了長安,李密深知大勢已去,在兵敗後選擇歸順李淵。然而李淵又怎能容他?即便他不選擇招安的道路,一山不容二虎,他也不可能甘願居於人下,李淵也不會容忍曾背叛過兄弟的李密在自己手下做事。只能說,李密的失敗不僅與他自身有關,也與歷史時勢有關,畢竟一件事是否能成,天時地利人和缺一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