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經典文史 > 隋朝三徵高句麗未能成功,卻被唐朝所滅

隋朝三徵高句麗未能成功,卻被唐朝所滅

來源:安安歷史網    閱讀: 1.78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高句麗是存在於公元前1世紀至公元7世紀的中國古代邊疆政權,下面本站小編就爲大家帶來詳細介紹,接着往下看吧。

早在隋朝徵高句麗時遭遇慘敗,導致亡國。還被高句麗俘獲了大量物資與隋人。

唐朝建國初期,對高句麗、百濟、新羅均採取和平友好的對外政策。後高句麗與百濟合盟,準備吞掉新羅。新羅遣使入朝,乞求唐朝出兵救援新羅。

唐太宗李世民下詔書給高句麗,命令高句麗與百濟停止軍事行動,否則唐朝將要攻打他們。 高句麗不從。高句麗不但與百濟聯兵,進攻新羅,還遣使前往漠北,挑唆薛延陀汗國與唐的關係,大有要抗衡唐朝之勢。唐太宗決定對高句麗用兵。

隋朝三徵高句麗未能成功,卻被唐朝所滅

貞觀十八年(644年),唐太宗以張亮爲平壤道行軍大總管,率江、淮、嶺、硤兵四萬,長安、洛陽募士三千,從萊州走海路向平壤進軍。又以李世績(李績)爲遼東道行軍大總管,率軍六萬,以及蘭、河二州歸降的胡人,向遼東進軍。

次年二月,唐太宗李世民親自率軍從洛陽出發。在五月初二的時候,張亮率領水軍攻佔了卑沙城,十七日的時候李勣軍佔領遼東城後進兵安市城。

貞觀二十一年二月,李世民又決定要東征。朝議認爲高句麗依山爲城,易守難攻,應派偏師進襲騷擾,使其國人疲於應付,耽誤農時,幾年後即可使高句麗因糧荒而土崩瓦解。唐太宗採納這一建議。

太宗命牛進達、李勣、李海岸率軍從水陸兩路進擾高句麗。李勣率軍渡過遼水,途經南蘇等數座城,高句麗兵多背靠城牆拼戰,李勣將他們打敗,並焚燒其外城後回師。牛進達、李海岸率軍進入高句麗境內,經歷一百多次戰鬥,戰無不勝,又攻克石城。進軍到積利城下,高麗兵一萬多人出城迎戰,李海岸將其擊敗,斬首二千級(通常殺敵數遠多於斬首數)。

隋朝三徵高句麗未能成功,卻被唐朝所滅 第2張

貞觀二十二年(648)古神感率唐軍渡海攻打高句麗,遇到高句麗軍步騎5000,唐軍在易山擊破了他們。當晚,1萬多高句麗軍襲擊古神感的船,再次被古神感擊敗。 薛萬徹率唐軍渡過鴨淥,到達泊灼城,高句麗人害怕,放棄邑居而逃跑,大酋所夫孫抵抗,薛萬徹擊斬所夫孫,又擊破3萬高句麗援軍。

唐軍數次擊敗高麗軍隊,高句麗王讓他的兒子莫離支高任武入朝謝罪,充當人質。後因唐太宗病逝,戰事暫休。

因爲唐太宗動用的軍隊數量遠少於隋煬帝動用的,給百姓造成的負擔遠小於造成的損失,所以在戰爭期間,得到了國內的支持。

隋朝三徵高句麗未能成功,卻被唐朝所滅 第3張

唐高宗時期。永徽五年(654),安固率領高句麗軍與靺鞨兵攻打契丹,唐朝松漠都督李窟哥在新城把他們打的大敗。

顯慶三年(658)六月,營州都督兼東夷都護程名振、右領軍中郎將薛仁貴將兵攻高麗之赤烽鎮,拔之,斬首四百餘級,捕虜百餘人。高麗遣其大將豆方婁帥衆三萬拒之,名振用契丹兵迎擊,擊敗高句麗軍,斬首二千五百級。

顯慶四年(659)年,唐右領軍中郎將薛仁貴在橫山擊破高句麗將領溫沙門。

顯慶五年(660),百濟恃高句麗的援助,多次侵略新羅,蘇定方指揮唐軍水陸齊進,直接向百濟的都城進軍。百濟動用全國兵力來交戰。唐軍大破百濟軍,攻滅百濟,百濟王義慈及太子隆、次子以及各城都投降於唐軍。百濟有五部、三十七郡、二百城、七十六萬戶,唐朝在百濟設置熊津等五都督府。

顯慶五年(660)十二月,唐朝派契苾何力、蘇定方、劉伯英、程名振率軍分道進攻高句麗。

龍朔元年(661),唐朝募河南北、淮南六十七州兵,得四萬四千餘人,前往平壤、鏤方行營。以鴻臚卿蕭嗣業爲夫餘道行軍總管,率領回紇等諸部兵前往平壤。

龍朔三年(663),百濟復反,百濟向日本求援,來援助高句麗。唐軍在白江口大敗日軍,覆滅百濟。

隋朝三徵高句麗未能成功,卻被唐朝所滅 第4張

至此,高句麗全部外援都已被剪滅,東西兩邊,水路陸路已陷入唐軍的圍困之中。

乾封元年(666),高句麗內亂,高句麗王泉蓋蘇文死,長子泉男生繼任,後被他弟弟泉男建反叛,取得政權。泉男生逃跑,讓他兒子泉獻誠到唐朝求救。

唐朝任命右驍衛大將軍契何力爲遼東道安撫大使,領兵救泉男生;任命泉獻誠爲右武衛將軍,擔任嚮導。又任命右金吾衛將軍龐同善、營州都督高侃爲行軍總管,共同討伐高句麗。開始了滅高句麗的最後一戰。

乾封二年(667),李績攻佔新城(今遼寧撫順北高爾山城),留契苾何力守城。高句麗十五萬軍隊駐紮在遼水,高句麗還有數萬靺鞨兵據守南蘇城。契苾何力指揮唐軍攻擊,擊敗敵軍,斬首一萬多級,乘勝攻佔七座城。於是率軍返回與李績匯合,一起攻佔辱夷、大行兩座城。攻克扶余。

唐軍進至平壤城下,圍困平壤一個多月後,攻克平壤,其他各部平定了高句麗各地。 就這樣,高句麗在唐的攻擊下最終滅亡。至此大同江與平壤以北皆爲唐朝疆域。

在攻滅了高句麗之後,唐朝一方面把大量高句麗人遷到江、淮之南,另一方面在高句麗設置九都督府、四十二州、一百個縣,設置安東都護府,統治高句麗各地,平壤爲府衙所在地。700年曆史的高句麗就此從歷史上消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