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經典文史 > 斷案只是狄仁傑的人生起點,他還決定了大唐江山走向

斷案只是狄仁傑的人生起點,他還決定了大唐江山走向

來源:安安歷史網    閱讀: 1.22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狄仁傑(630年-700年),字懷英,唐朝時期名臣、政治家、武周時期的宰相。下面本站小編就爲大家帶來詳細的介紹,一起來看看吧。

這幾年,“狄仁傑”火了!

從《狄仁傑斷案傳奇》到《神探狄仁傑》,再到大電影《狄仁傑之四大天王》,估計連狄仁傑本尊,都沒有想到,自己會在1300年後火成這個熊樣。

狄仁傑是唐朝時期的一名宰相,是武則天手下的一名重臣,但是,1300多年來,從來沒有人去歌頌過他,紀念過他,因爲,他只不過是中國幾千年歷史中一個普普通通的宰相,而且,還三起三落,當宰相的時間,不足3年。

歷朝歷代,有名的宰相多了去了,秦朝李斯,漢朝蕭何,唐朝魏徵,宋朝寇準,明朝張居正,哪一個不是如雷貫耳,如果以宰相身份來論,狄仁傑根本排不上號。

但是,機緣巧合之下,因爲一個外國人寫的一本小說,狄仁傑火了,而且,是以“神探”的身份火的,把老一代斷案專家包拯都給比下去了。

這個外國人,叫羅伯特·漢斯·古利克。

羅伯特是荷蘭人,父親是一名軍醫,他的小學時光是在爪哇島渡過的。大學畢業後,他成爲了一名外交官,先後在日本,吉隆坡,南京等地工作。1943年,他被派遣到重慶。

當時正值抗戰,重慶是陪都,雲集了全國的人文,羅伯特得以接觸到大量的中國文化,他開始喜歡上中國文化,給自己取了一箇中文名字叫“高羅佩”,還娶了張之洞的外孫女水世芳,生下4箇中荷混血兒。

在重慶的三年時間裏,高佩羅讀到了一本中國民間的公案小說《武則天四大奇案》,這本書的作者已經不可考了,內容寫的是武則天時期有名的案件,斷案人,就是狄仁傑。

3年後,高佩羅離開中國,但是,他一直忘不掉自己看過的四大奇案,他覺得,中國古代的公案小說,寫得太牛了,比福爾摩斯高出了幾個等級,因此,他決定以《武則天四大奇案》爲藍本,寫一本新的探案小說。

爲此,他花了15年的時間,研究中國古代的司法,律法,行政,軍事,教育,文化,風俗等等,結合西方推理小說,終於寫出了《大唐狄公案》。

斷案只是狄仁傑的人生起點,他還決定了大唐江山走向

一共有16個長篇和8個短篇,全書翻譯後共130萬字左右。

這本書在歐洲面世後,很快就引起了巨大的轟動。裏面對大唐盛世進行了詳細的刻畫,各種人物角色交織,成了當時西方人瞭解中國的一個窗口,和當年的《馬可波羅遊記》有點類似。

在西方出名後,一些留學歐洲的文人就把這本小說又帶回了中國,成了“出口轉內銷”的香餑餑。

有時候就是這麼奇怪,在中國賣不動的東西,搞個出口轉內銷,立馬身價就上去,狄仁傑就是這樣火起來的。

經過電視,電影的不斷渲染,“狄仁傑”已經成了“神探”的代名詞,大家對他的刻板印象就是“會斷案”。

但其實,斷案,只是狄仁傑官場生涯中很小的一部分,他的一生非常精彩,而且,正是由於他的據理力爭,武則天才決定“還江山於李唐”。

可以說,狄仁傑,是決定大唐江山走向的一個人!

斷案,狄仁傑的人生起點

狄仁傑的祖上是“羌人”,五胡十六國時期,他們從西北進入中原,並融入中原文化,在太原定居下來。

狄家不是普通百姓,而是世家大族,狄仁傑的爺爺的爺爺,在東魏和北齊時代,就擔任了將軍,而且還有爵位,狄仁傑的爺爺是二品大員,父親是三品大員。

因此,狄仁傑,是標準的“大院子弟”。

長大後,狄仁傑也走上了科舉考試的道路,不過,人家畢竟是官宦世家,走的和普通人不一樣,人家參加的叫“明經科”,這是在科舉之外的另外一條做官通道,考覈的內容相對簡單,只是要求熟悉“經學”就行,最簡單的,熟悉《左傳》就行。

通過明經科考試後,狄仁傑就被外派做官,成了“汴州判佐”。

這是一個從八品的官職,汴州,就是今天的開封,判佐,就是判官的副手,相當於現在的縣級法院裏的一個副庭長。

畢竟是初出茅廬,經驗不足,而且,斷案這種事,又容易得罪人,很快,狄仁傑就遭人誣陷,進了大牢。

不過,他也因禍得福,遇到了生命中的貴人,閻立本。

閻立本是一個畫家,更是李世民身邊的親信,還是一個大官。當時,他是工部尚書兼任河南道黜陟使,這個官職,負責對官吏進行考察,後來發展成了巡察使,屬於地方大員。

在閻立本的推薦下,狄仁傑不但免除了牢獄之災,還出任了幷州法曹。

斷案只是狄仁傑的人生起點,他還決定了大唐江山走向 第2張

幷州,就是今天的太原,是狄仁傑的老家,史書上記載是因爲閻立本的推薦,但是,考慮到狄仁傑的家世,很有可能是家族動用力量,把他給調回了老家。

法曹,掌管司法刑獄,依然是狄仁傑的老本行。

由於斷案有方,沒幾年,狄仁傑就被提拔到了“中央”任職,成了大理寺丞。

大理寺,是古代的最高司法機關,相當於現在的“最高人民法院”,但是,“大理寺丞”可不是最大的官,他只是一個“中層領導副職”。

大理寺的一把手,叫“大理寺卿”,二把手,叫“大理寺少卿”,下面是中層領導,正職叫“大理寺正”,副職叫“大理寺丞”。

根據唐朝的規定,大理寺丞一共有6人,負責地方各州上交到各部的案件的複審工作,審覈完畢後,要6個人一起簽名纔算有效。

狄仁傑在這個職位上幹得非常漂亮,一年之內就把積壓了多年的案件全部給審理完畢了,處理了17000多人,無一人上訴。

憑藉着斷案的政績,狄仁傑開始官運亨通起來,先後擔任了侍御史(監察機構),度支郎中(財政機構),並一度負責唐高宗李治的出巡安排工作。

公元686年,武則天以太后的名義臨朝聽政的第二年,狄仁傑迎來了他官途中的一個重大轉折,他被外派到寧州,擔任寧州刺史。

如果說,以前的職位,都只是一些“科室負責人”的角色,那麼這次,狄仁傑就是妥妥的地方大員了。

圓滑,狄仁傑的生存智慧

寧州,就是現在的甘肅,在唐朝時期,那裏華戎雜居,民族關係非常複雜,狄仁傑祖上是“羌人”,是從這裏遷徙到中原的,派狄仁傑過去,也許就是看中了他的家族背景。

狄仁傑也不負衆望,妥善了處理了各種關係,贏得了當地百姓的愛戴,甚至爲他立碑,歌頌他的功績,他也因此受到上級的重視,再次回到朝廷,出任“冬官侍郎”。

此後,狄仁傑歷任江南巡撫,文昌右丞,豫州刺史,富州刺史。

公元690年,武則天公開稱帝,建立“大周”,狄仁傑被再次調入朝廷,以“地官侍郎”的身份代理尚書事務,並加授“同鳳閣鸞臺平章事”,位列宰相。

這裏簡單介紹一下武則天當權時期的一些“官名”,這些都是武則天時代給改的,其實和以前的官職是對應的,我一解釋你就明白了。

首先說一下“地官”。

在《周禮》中記載有天官,地官,春官,夏官,秋官,冬官,分別對應後來的吏部,戶部,禮部,兵部,刑部,工部,武則天當皇帝后,把六部給改成了“六官”。

在六部之上,還有三省,分別是尚書省,中書省,門下省。一開始,這三省的負責人就是宰相。

玄武門之變後,李世民當上了皇帝,因爲他當過尚書令,所以沒人敢再出任這個位置,朝廷的大權,就集中到了中書省和門下省。

但是,中書省和門下省只有兩個負責任,工作量太大,皇帝就會安排其他人來參與宰相的工作,但是,這些人品級不夠,手下人不服氣啊,於是,就產生了一個新的職位,叫“同中書門下平章事”。

斷案只是狄仁傑的人生起點,他還決定了大唐江山走向 第3張

這個職位,是正三品,但是乾的卻是一品宰相的工作,發展到後來,“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就成了宰相的標準,只有加了這個銜,你纔算是位列宰相,如果沒有這個銜,即便你是一品,二品官,也不算是宰相。

武則天當皇帝后,她把“中書省”給改成了“鳳閣”,把門下省給改成了“鸞臺”,非常唯美而女性化的名字,於是,宰相的職位就變成了“同鳳閣鸞臺平章事”。

狄仁傑在宰相的位置上沒幹幾天,就遭遇了他人生中的第二次危機。

來俊臣,是武則天時代有名的酷吏,他原本是街頭無賴,因犯事入獄,開始到處揭發,甚至編造事實,陰差陽錯,竟然得到了武則天的賞識,開始入朝爲官,當了御史中丞,開始大搞冤獄。

來俊臣就是一個“瘋狗”,誰都咬,他不但誣告各種官員,甚至還誣陷武家諸王,太平公主,李顯,李旦等皇族子孫謀反。

狄仁傑,作爲當朝宰相,自然也在他的誣告之列。

原本,來俊臣以爲,狄仁傑一定會反抗,甚至是激烈的對抗,他已經做好了準備,但是,狄仁傑的態度讓他非常吃驚,他竟然坦然接受了,並說:

大周革命,萬物惟新,唐室舊臣,甘從誅戮,反是實!

其實,這僅僅是狄仁傑利用法律的漏洞,進行的自保,他要爭取時間,獲得武則天的面見。

根據大唐法律,如果能當場認罪,就可以免於一死。趁着來俊臣等人疏於防範,狄仁傑把自己的冤情寫在了衣服上,讓自己的兒子狄光遠送給了武則天。

武則天看後,找來俊臣質問,來俊臣不承認自己對狄仁傑用刑,甚至還緊急仿冒了一封狄仁傑寫的《謝死表》。

武則天決定親自審問狄仁傑,他問到:“你爲什麼要謀反”,狄仁傑說:“如果我不承認謀反,今天就不會站到這裏了”,武則天又拿出《謝死表》,狄仁傑說:“這根本就不是我寫的,你被來俊臣給矇蔽了”。

在武則天的干預下,狄仁傑免除了牢獄之災,但是宰相的位置也沒有保住,被貶爲彭澤縣令。

舉薦,狄仁傑的不世奇功

公元696年,北方契丹人作亂,狄仁傑以魏州刺史的身份,領兵出征,讓契丹人不戰而逃,纔再次出任宰相,擔任鸞臺侍郎、同鳳閣鸞臺平章事,加授銀青光祿大夫。

狄仁傑當了4年的宰相,他最大的政績就是舉薦了兩個人,一個叫張柬之,一個叫李顯。

張柬之原本是荊州長史,這個人,在《神探狄仁傑》中也出現過,一直跟在狄仁傑身邊,鞍前馬後。

狄仁傑曾經向武則天推薦張柬之,但是,武則天並沒有重用,一次,武則天又讓狄仁傑推薦宰相人才,狄仁傑又推薦了張柬之,武則天說:“我已經給他升官了呀”。狄仁傑說:“我推薦此人,是要做宰相的,你讓她當個洛州司馬,不是大材小用了嗎”。

就是這個張柬之,在公元705年帶着其他幾個大臣,一起發動了“神龍政變”,逼迫武則天退位,把大唐江山還給了李家。

李顯,是武則天的親兒子,在李治去世後,曾經當了一個月的皇帝,就被武則天給廢了,打發到湖北的武當山生活了十幾年。

斷案只是狄仁傑的人生起點,他還決定了大唐江山走向 第4張

武則天晚年,在皇位接班人的問題上,非常苦惱。

是傳位給武家的男人,還是傳位給李家的男人,還是傳位給李家的女人,好像都不是很合適。

關鍵時刻,是狄仁傑,給武則天吃了一顆定心丸,他說:“陛下要是傳位給兒子,千秋之後,還能在太廟受到後代子孫的供奉,如果傳位給侄子,我可沒聽說過有侄子把姑姑供奉到太廟裏的”。

之後,武則天才把李顯從武當山接回來,重新立爲太子。

公元700年,狄仁傑升爲“內史”,相當於原來的中書令,這是唐朝官員的天花板了。他深受武則天的寵愛,陪同武則天出巡,那麼多官員,只有他一個人被賜住宅。

可惜,當年9月,他就去世了,享年71歲。

武則天爲此輟朝三日,痛哭道:“朝堂空矣!”,這一幕,和千年之後,慈禧太后聽到李鴻章去世後的反應,一模一樣。

狄仁傑去世後,武則天特意追封他爲“文昌右相”,這是從二品的官職,相當於爲狄仁傑提升了一級,讓他享受從二品的待遇。

後世狄仁傑被不斷追封,到後晉時期,他被追封爲太師,正一品,只是,這種追封,對於狄仁傑來說,已經沒有任何意義了,所謂“追封”,純粹是爲活人服務的。

從唐朝到民國,狄仁傑這個名字,根本就沒人知道,因爲他只是一個普通的宰相,做了他該做的事兒,盡了他該盡的責。

勸說武則天立李顯爲太子,也是非常隱祕的事情,雖然他的功勞很大,但是不適宜宣揚,更何況,李顯對狄仁傑並沒有什麼好感,繼位後也沒有對他進行任何宣傳。

因此,伴隨着狄仁傑的去世,他也就慢慢的消失在歷史的長河中了,直到1300年後,他被一個荷蘭人,從歷史的深處給翻了出來。

人們才知道了,在大唐,曾經有一個名相,叫“狄仁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