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經典文史 > 四大傳統節日之一的端午節是如何興起的?有何寓意?

四大傳統節日之一的端午節是如何興起的?有何寓意?

來源:安安歷史網    閱讀: 1.72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端午節,是集拜神祭祖、祈福辟邪、歡慶娛樂和飲食爲一體的民俗大節。下面本站小編就爲大家帶來詳細的介紹,一起來看看吧!

迄今爲止,端午節已有二千多年的歷史。自春秋戰國時期就約定成俗,時至今天業已成爲法定的四大傳統節日之一,且是唯一以節日入選《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的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

由於春秋戰國時期偉大的政治家、浪漫主義詩人屈原在公元前278年的5月5日因報國無望,寫完絕筆《懷沙》後便投汩羅江以身殉國。楚人感念他忠君愛國的拳拳之心,紛紛自發泛舟江上,用米團或用楝樹葉裹食投入江中餵魚,以免魚食其屍,從而讓屈原死後不受侵蝕,以此寄託哀思。這,據說就是端午節划龍舟、食糉子兩大重要習俗的源起之一。

於是,端午節紀念屈原便成了跨越時空最廣泛的主流說法。不過,端午節作爲世界人民的共同節日,既源遠流長,又內涵豐富,並不僅僅是紀念屈原這樣單一。

四大傳統節日之一的端午節是如何興起的?有何寓意?

一、端午節源於上古時期的圖騰崇拜

我國是龍的故鄉,先民早就被賦以龍的傳人這一偉大之稱。據考,端午節其實溯源於上古時期南方吳越對龍的圖騰崇拜。

由此,端午節便有龍的節日之說。

話說上古時期,在長江中下游地區居住的吳越人,也就是匯聚少數民族的百越族人,在每年農曆五月初五這天就有舉行以龍舟比賽爲主的部落圖騰祭祀儀式。先民們紛紛泛舟江上,迎接龍神從海上歸來,以期帶來幸福的生活。

這也是端午划龍舟溯源的另一說法。

還有一考證說百越的始祖就是天皇氏,也是上古時期開拓華夏文明的部落首領之一,爲百越族的傳承和發展作出了重大貢獻。後來百越族開枝散葉融入祖國各地,其後人爲了表達對先祖的崇敬,由此南北交融,更爲廣泛地傳承了生生不息的拜祭龍祖的圖騰崇拜。

二、端午節成形於春秋戰國後期

到了春秋戰國時期,屈原爲集大成的端午節作出了重大貢獻。

公元前340年出生於楚國的愛國直臣屈原,不僅是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還是偉大的政治家,有着遠大的志向和高潔的品性,後來擔任楚國左徒、三閭大夫後,實施"美政",積極主張聯齊抗秦,只可惜受到既得利益集團的反對而兩次被排擠流放。

但即便在流放期間,憂國憂民的屈原仍寫下了《離騷》《天問》《九歌》等不朽的愛國詩篇。後來強大的秦國攻破楚國,屈原無奈之下,便在公元前278年的5月5日投汩羅江以身殉國,譜寫了一曲悲壯的愛國主義篇章

相傳,屈原死後,爲水下的蛟龍所困。於是,受他愛國情懷感染的人們便千里劃舟於汨羅江上打撈屈原的屍身,苦於終究未能打撈上,人們就將米團等物用五色彩絲纏上投入水中,以驅趕蛟龍,保護屈原的屍身不受侵蝕。

久而久之,在屈原忠君愛國的巨大影響下,發端於圖騰崇拜的端午節,恰好也是屈原殉國之日,紀念屈原便在春秋戰國後期約定成俗,划龍舟、食糉子也成爲紀念屈原的主流之說。

這在南朝梁代吳均所著的《續齊諧記》,及北周宗檁的《荊楚歲時記》中亦有專門的記述。

唐代詩人文秀所寫的《端午》更是明確指出端午節就是紀念屈原:

節分端午自誰言,萬古傳聞爲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三、端午節附會了種種紀念之說

當然,端午節的形成也有漸變的過程。

四大傳統節日之一的端午節是如何興起的?有何寓意? 第2張

在魏晉南北朝時期,端午節紀念屈原的說法成爲南方的主流之後,隨着隋唐時期南北文化交匯的大繁榮,北方也漸次接受並傳承發展了端午節食糉、划龍舟等重要習俗。

至此,端午節在唐代便正式定形,成爲全國性的重要節日。

後來在歲月更替的歷史長河中,人們圍繞端午節紀念屈原之說又拓展附會了很多說法。

有說是紀念春秋時期割股奉君而不求榮華的介子推,紀念吳國忠臣後化爲濤神的伍子胥;也有說是紀念東漢孝女曹娥,因其父溺於舜江後,14歲的曹娥晝夜沿江號哭,在五月初五這天投江,三天後抱出父親的屍體。爲感念曹娥的仁孝,人們修建了曹娥廟,所居鎮稱爲曹娥鎮,舜江也改稱曹娥江。至今曹娥出生地上虞,就以孝文化爲主題,在鳳凰山麓建有一箇中華孝德園。

還有說紀念打敗吳王夫夫差的勾踐,紀念爲革命作出犧牲的"鑑湖女俠"秋瑾等等。

其實,關於端午節無論哪一種說法,都是一種哀思,寄託了人們對愛國忠義之士及英雄人物的懷念,對"仁孝"美德的點贊之情。

四、端午節內涵豐富博大精深

不過,端午節的意義還不僅如此。

在二千多年漫長的歲月延展過程中,端午節還有很多不同的象徵意蘊在裏面。

端午節稱"重午""五月節""糉子節""龍船節"倒不難理解,稱"端陽""正陽""夏至節",則是因爲在古時,五月初五這天正好是太陽落在北迴歸線上,白天最長,夏夜最短,陽氣正旺而得名。

端午節稱"天中節",也是因爲五月五日正是夏季之中而謂之,這在《歲時風物華紀麗》中有記述。

又據《大載記》,雲五月五日"蓄蘭爲沐浴",故而端午節還稱"沐蘭節"。蓋因屈原是有名的浪漫主義詩人,端午節也就有了"詩人節"之說。也因爲孝女曹娥、烈女秋瑾之故,端午節便有"女兒節",甚而直接定位爲"端午女兒節"之說,後來拓展爲端午節這天應格外關愛父親,以此對父親表達深深的敬意。

四大傳統節日之一的端午節是如何興起的?有何寓意? 第3張

更爲突出的是,五月初五的端午節,原本是九毒之首的不吉之日,因古時人們視五月爲毒月,五日爲惡日,要禁慾齋戒,這一天需驅毒避邪纔好。

於是,禳解、祛除及避毒便成了端午節古老而又年輕的重要習俗。

人們將艾草紮成一束,掛於大門正上門,或插菖蒲艾葉以驅鬼;薰蒼朮、白芷和喝雄黃酒以避疫避邪等等,遂成爲民間過端午秉持的一道特色。

此外,在小孩額頭上用雄黃酒寫上大大的王字,女子更湯沐浴以驅邪,也是過去民間過端午又一道閃亮的風景。

(系採絲)

正因爲端午節有着如此博大精深的意蘊內涵,韓國於2005年11月24日向聯合國申報了江陵"端午祭"爲"人類口頭和非物質遺產代表作"。我國亦於2009年10月30日正式申報中國"端午節",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批准爲唯一以節日入選的"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

可見,端午節的厚重,其文化底蘊與清明、中秋、春節不相上下,的確值得堅守與重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