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經典文史 > 皇帝徵召入仕與九品中正制具體是怎麼實行的?

皇帝徵召入仕與九品中正制具體是怎麼實行的?

來源:安安歷史網    閱讀: 2.73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兩晉時期的入仕有兩種類型,一種是以“孝廉”爲代表,一種以九品中正製爲代表。那麼皇帝徵召入仕與九品中正制具體是怎麼實行的?下面本站小編爲大家詳細介紹一下相關內容。

一、兩晉時期的社會現狀

晉朝在中國歷史上是長期戰亂的社會、出現短暫的統一的混亂的年代。

華夏大地進入秦漢兩朝的大一統時期,“天下大勢,合久必分”;漢末,天下再次大亂,諸侯各自各地成爲王,逐漸形成魏蜀吳三家,後期曹魏剿滅蜀漢政權平定孫吳政權,天下逐漸統一。

之後司馬炎篡位取代曹魏,建立晉國,這是晉國的起因,一個建立在政權長期戰亂的社會。

晉朝在建立時候就是不清不楚,皇位來歷不正,建立之後政權依然混亂,並且晉朝國祚一百五十五年,一百五十五年中只有不足五十年的統一,這是短暫的統一的混亂的年代。

在這麼混亂的年代裏,晉朝的政策政權並不發達,沿用曹魏的九品中正制,同時晉朝建朝,只是將上一個皇帝殺之取代,皇位得之易,就註定統治者對百姓無過多的憐憫,在治國之中抄襲了西周的制度,使的皇帝徵召制度再次興起。

皇帝徵召入仕與九品中正制具體是怎麼實行的?

同時兩晉時期是士族最活躍的時代,兩晉時代可以看作士族的時代。在這一時期士族制度的興起,九品中正制,均田制均是這一時期的特產。

二、徵召入仕

晉朝效仿西周制度,皇帝徵召制度在選才入仕中佔重要組成,在一定情況下,皇帝主動徵召士人到任職,作爲自己鞏固政權分攤士族權利的一種手段。三國時期,司馬懿便是被曹操徵召入仕。

1.徵召入仕的起源發展

皇帝徵召制,起源於西周時期,禮記記載:“選賢與能,講信修睦”便是這一雛形,具體成建制規劃在秦朝,在漢朝時期逐漸發展成熟。大漢王朝之時,大部分法律參考秦法,在選官制度之中皇帝徵召制度也在傳承參考。

大漢王朝四百餘年選官體系中發揮重要作用,得到了大力推動。在漢末衰退,至於晉朝再次興起,在皇帝徵召制度發展進步過程中,受到官僚制度,士族階級與世家的制約。

2.徵召入仕的對象

從西晉開始,皇帝徵召入仕逐漸形成兩種類型:一種是“孝廉”型的“孝廉”,即爲朝廷選送至朝的年輕官員,一般是在朝者在20歲左右。晉武帝時王與馬共徵召到長安爲官,後被皇帝任命爲衛尉一職。

在《晉書·謝安傳》中記載了劉伶在晉惠帝時被徵召爲太尉掾、豫州刺史,並擔任尚書僕射一職,以及他出任豫州刺史等一系列的情況。

第二種類型是“孝廉”型的中正官及吏部尚書、散騎常侍等高官由皇帝親自徵召,這類官員主要爲朝廷選授之人。

晉朝時期著名中正官如王導、羊祜、桓溫等人曾多次被徵召到京城任職,其中羊祜被任命爲尚書郎。

談徵召入仕在兩晉時期就要提到晉元帝司馬睿,晉元帝建立東晉強行爲晉朝續命一百餘年,在位期間重點放在徵召入仕上,企圖打破世家壟斷官職,但是因爲世家勢力過大以失敗告終,權臣攝政,黨派鷹揚,無力迴天。

皇帝徵召入仕的目的有兩個方面:一是利用一種妥協手段在尊重世家門閥的基礎上以皇權爲根本衍生出的一種選賢舉能的一種政治手段,二是帝王希望通過這種不在晉朝法律內的制度擴充朝堂血液,通過這種行爲制約世家門閥籠絡士族以達到加強皇權的目的。

三、九品中正制

1.九品中正制的起源發展

九品中正制起源於三國時期的曹魏政權,在魏歷黃初元年十月曹丕稱帝后尚書令陳羣納諫,曹丕採納此建議,並命陳羣修訂開國法典正式啓用。

在西晉逐漸完備發展,直到隋朝大一統推行科舉制,九品中正制才被取代,在中國歷史舞臺上存在四百年之久。

九品中正制在歷史舞臺是大放異彩,具有很高的地位,其次也是兩個大一統朝代間承上啓下的選官制度,承接大漢王朝的察舉制,下啓隋唐科舉制,是中國歷史上三大選官制度之一,繼承了察舉制,對察舉制進行優化延續。

2.內容

九品中正制度,設置中正官,即所謂當時品評人才的官職,要求爲各地州郡推選出一名有才能有品質的在中央集團任職的人爲大中正,大中正再推選出小中正。

中正產生之後由中央向地方分發人才考覈表,分爲三級,每級有分三品,上級三品上上、上中、上下、中級三品中上、中中、中下、下級三品下上、下中、下下。

以此點評品第並追加評語即爲九品表。小中正初審再交予大中正複審,然後上報吏部,由吏部對官員進行提拔和貶嫡。

九品中正制的初衷就是爲了給官吏的提拔和貶嫡提供一套客觀標準,能夠聽取大魏鄉民以及大魏鄉郡官員的意見。九品中正制保留了部分大漢王朝鄉舉裏選的一些內容。爲曹丕政權實現平定全國奠定了堅定的基石。

3.九品中正制的利弊

皇帝徵召入仕與九品中正制具體是怎麼實行的? 第2張

九品中正製出現於在亂世的曹魏政權,它做到了應急選官的一種表現,推出了系統的,較爲科學的評判標準,給出了標準地專業的運營體系,但是在層層作用下監管不到位,弊端逐漸逐漸顯露。

九品中正制的預期優點

對比於前朝察舉制是一種更爲科學的選官制度;系統操作,方便中央集權制;安撫亂世地方的不滿,加強了皇權統治;儘可能做到選拔官職兼聽則明的一種公平性;

以政績爲王選拔出了官員能力有保障;有利於打破世家門閥對人才選拔和任用的壟斷;有利於鞏固皇權,加強對於地方的統治力。

這種選拔人才的制度雖然可以爲統治階級選拔人才提供方便且節省了大量人力物力,但是也帶來了許多弊端。

九品中正制的執行缺點:中正官是各地方在中央任職官員,當官員渴求做中正時就會大批涌入中央,以至於地方缺少能臣;地方能臣減少,缺乏管理時間長會影響地方穩定;

官員升遷貶嫡全部集中在中正手裏,九品中正官對國家官員選拔具有壟斷之勢,會滋生官員腐敗;容易出現世襲貴族;選官不公;不利於對地方人才選拔,限制了地方發展。

九品中正制在發展過程中,世家門閥隨着皇權的讓步與自身實力的龐大逐漸的掌握朝廷官職升遷與貶嫡的權利,以至於當時上品無寒門,下品無世家,自此朝廷無寒門。

四、徵召入仕與九品中正制的對比

1.九品中正製品評依靠家世和品行定品

家世:即家族背景與父輩祖父輩官職。

品行:指的是一個人的道德聲譽和聲譽。

定品原則上依據的是品行,出身僅作爲參照。但是,西晉以後,官職的評定完全由家世來決定,而寒門弟子再也沒有機會晉升。但是隨着世家門閥制度的確立使得九品中正製成爲一個政治上的一個裝飾品。

中正官員則以出身爲標準,門第高者,即爲上品。到了這個時候,世家門閥數量越來越多,以至於上品無寒門,下品無世家,這一現象到晉朝更爲明顯。

2.西晉時代:在九品中正制之下的皇帝徵召入仕

上文我們得出結論西晉只是殺了皇帝,得到世家門閥支持才登上的皇位。那麼回報給世家門閥便是確定律法去維護世家門閥的利益,其中九品中正制已被完全帶偏,以至於世家門閥把持朝政,皇權一落千丈,形成了“王與馬,共天下”的局面。

皇權再次重用徵召入仕既體現皇帝對於世家門閥的尊重又希望打破世家門閥的制約。與此同時,九品中正制滿足了世家門閥對於官職仕途的需求,但是不能滿足朝廷對於能臣驍將的需求,這也是皇帝徵召入仕的原因。

結論

在兩晉時期,九品中正制因爲皇權的讓步以及監管不力,沒有嚴格法律保護,成爲了士族門閥入仕,強化政治的手段,這是皇權的妥協與退讓,但是這樣有利於世家的政治制度下,沒有成立士族門閥政治也體現了封建社會的君主專制制度。

與此同時皇帝徵召制度以臨時性,特殊性,隨意性,成爲當時的選官制度,雖然在士族權利的影響下被壓榨生存空間,但皇帝依舊可以隨意提拔人才,這也是皇權的象徵。

最終,兩晉時期的皇帝徵召入仕與九品中正制都反映了皇權與士族權力的爭奪,地方與中央的維繫,以及皇權至上,皇權依舊是影響封建王朝的底色這一事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