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經典文史 > 八王議政最後被取消的原因是什麼?康熙這麼做有何緣由?

八王議政最後被取消的原因是什麼?康熙這麼做有何緣由?

來源:安安歷史網    閱讀: 1.89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八王議政在努爾哈赤時期發揮了積極作用後,皇太極建立大清國後就適時而衰落。各位一定都有所耳聞吧。

“八王議政”在歷史上確有其事,是清朝的老祖宗努爾哈赤開創的一種集體議政制度,終結他的是康熙皇帝

康熙之所以有底氣完全廢掉這個制度,除了“八王議政”這個制度到康熙朝時,本就慢慢被邊緣化外,主要是有一個羣體在不遺餘力地幫助康熙鞏固皇權。

這個羣體就是以理學爲本的漢族官員們,就像《雍正王朝》中的張廷玉,他就是代表着這一羣體,幫助皇權對抗滿人貴族集團。本文就聊聊這個事。

八王議政最後被取消的原因是什麼?康熙這麼做有何緣由?

清朝的老祖宗、清太祖努爾哈赤建立後金汗國後,依據後金的部落加盟式特色,創立了八旗制度,並在此基礎上創立了“八王議政”制度。

努爾哈赤在創立“八王議政”時曾表示:“繼我而爲君者,勿令強勢之人爲之。此等人一爲國君,恐倚強恃勢,獲罪於天也。且一人之識見,能及衆人之智慮耶?”

他的初衷是爲了維護八旗的團結,避免繼任者只顧着本旗的利益,造成後金八旗的分裂,希望繼任者能照顧到所有人的利益,團結一致帶着後金發展。

畢竟,一人計短,衆人計長,人口數量少,人才數量少的後金,只有集中所有人的智慧,才能在明朝和蒙古的夾擊下生存。

努爾哈赤還以“八王議政”制度爲依託,規定了後金大汗繼承人的傳承規則:“八固山王,爾等中有才德,能受諫者,可繼我之位。若不納諫,不遵道,可更擇有德者立之……如己無能,又不能贊他人之能,但默默無言,當選子弟中賢者易之。”

由上可知,“八王議政”就是有着後金特色的一種民主集中制,大事需要八旗首腦商量着來,包括後金大汗的任免。

如果,後金始終保持着努爾哈赤去世時的部落制政權狀態,這個制度是相當不錯的八旗旗主可以通過這個形式,保護本旗的利益。

但後金在努爾哈赤的繼任者皇太極手上,變成了清朝,大汗的稱呼也變成了皇帝,稱呼變了,統治上層的規矩和統治的形式自然也要變。

皇太極的慾望也不是僅僅只統領八旗,他着眼的還有整個天下,“八王議政”卻只代表着八旗的利益,太狹隘了。

因此,皇太極試圖如明朝那樣,打造出一個皇權至上的政權形式出來。

也就是向有着先進管理制度的明朝學習並模仿,廢棄“八王議政”,突出皇帝的至高無上,集權於皇帝。

皇帝之下,無論滿八旗,漢八旗、蒙八旗,或其餘臣民,都是皇權的螺絲釘,在皇權的指引下開疆拓土。

皇太極自從接任後金大汗後,就一直在幹這事,採用了一切除軍事手段外的政治手段。

如消除代善的影響力,打擊他的威望,囚禁莽古爾泰、阿敏,重用漢官等等。

皇太極一步步的在向着皇帝集權制的目標前進。

八王議政最後被取消的原因是什麼?康熙這麼做有何緣由? 第2張

但直到皇太極去世,都沒有能夠徹底完成目標,其繼任者順治皇帝,就是用“八王議政”的形式選出來的。

至清朝入關後,“八王議政”也一直在發揮着重要的作用。

如康熙六年時,輔政大臣鰲拜就通過“八王議政”會議,幹掉了同爲輔政大臣的蘇克薩哈。

康熙八年時,已經親政的他,也還發上諭要求:“凡令議政王、貝勒、大臣會議之事,俱系國家重大機密事務,理應極其慎密。”

看起來,康熙似乎很重視,不過,“八王議政”畢竟是部落式政權的產物,它無法適應取代了明朝的清朝。

如果堅持或者保留“八王議政”,皇帝的權威受損失事小,讓滿人旗主們高高在上的掌管一切,得不到漢官,漢人百姓的認同纔是大事情。

順治也好,康熙也好,都不想讓清朝如元朝那般,迅速地被趕出去,入關後的清朝也不僅僅只是屬於八旗,雖然八旗旗主的心理上是這麼認爲。

特別是清朝入關後,大量漢官進入到新朝中,加上清朝在關外時就收攬的漢官,包括漢八旗在內,這些人也需要權力分享,治理偌大的國家離不開他們,重要性超過八旗。

漢官們的需求不但對清朝的統治有利,對皇權也是有利的。

順治和康熙都不願意有個什麼“八王議政”騎在自己頭上,對皇權有相當的制約,皇權雖然獨裁,但眼光到底在整個天下,不像八旗旗主,只會顧着八旗。

順治時期,前有多爾袞專權,加上一直沒能完成最後的統一,戰爭是主流,沒有精力去打擊和取消“八王議政”。

要讓“八王議政”成爲歷史,可不是簡單的由皇帝發份聖旨就完事,這是要剝奪八旗旗主的權力,肯定是有反抗的。

要完成這事,起碼要有兩個前提條件,一個是外部沒有了重大威脅,一個是要有能跟八旗旗主抗衡的政治團體力挺皇帝。

康熙親政後,南明勢力已經徹底退出歷史舞臺,崇尚理學的康熙背後還有着所有的漢官們的支持,加上皇太極時期打下的,讓皇權至上的基礎,這纔有了徹底取消“八王議政”的本錢。

而且,在不涉及到暴力時,玩政治,玩理論,八旗旗主顯然不是康熙皇帝加漢官的對手。

和皇帝站在一起的漢官們,爲皇權獨尊,取消“八王議政”提供了一切理論基礎。

漢官們以儒家學說爲骨,宣揚和鼓吹應由皇帝“朝綱獨握”,提出了“用舍黜陟,人主出治之大權,最當審量者也(名臣熊賜履提出)。”在內的種種大道理。

有漢官們不遺餘力的支持,漢官們又能代表他們所影響到的全體百姓,康熙的底氣無比的充足。

八王議政最後被取消的原因是什麼?康熙這麼做有何緣由? 第3張

康熙十八年,康熙開始限定八旗王公們控制下的門人、家奴當官的名額,以皇帝直接任命的都統來掌管八旗,不在允許八旗旗主掌管八旗日常事務。

康熙二十九年,康熙又徹底廢除了八旗王公們統兵的慣例,但凡戰爭,必須由皇帝的兄弟或兒子爲統帥,將所有的兵權收歸皇帝掌握。

期間,康熙還陸續罷免有資格參加“八王議政”的八旗王公的參與資格,剝奪他們的發言權。

至康熙二十四年時,能參加“八王議政”的八旗王公只剩下康親王傑書(代善之孫)一人,“八王議政”名存實亡。

康熙三十六年,傑書去世,“八王議政”連名分都不需要存在了。

在此之後,清朝的權力其實已經變成了皇帝和漢官士紳們共享。

康熙、雍正、乾隆幾個強勢皇帝之後,連皇權都式微,更不要說,已經落魄得只知道走狗遛鳥的八旗子弟。

如《雍正王朝》中的情節,八爺鼓吹恢復“八王議政”,就算曆史上真有此事,也註定是個笑話。

在滿朝做事的幾乎已經全是漢官的情況下,即使沒有張廷玉這個人物出來反對,也恢復不了,漢官們不會允許,除非,使用暴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