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經典文史 > 趙匡胤手下的無敵禁軍,爲何在趙光義手裏就不行了?

趙匡胤手下的無敵禁軍,爲何在趙光義手裏就不行了?

來源:安安歷史網    閱讀: 1.32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宋朝(960年-1279年)是中國歷史上承五代十國下元朝的朝代,分北宋和南宋兩個階段,共歷十八帝,享國三百一十九年。宋朝是中國歷史上商品經濟、文化教育、科學創新高度繁榮的時代。接下來本站小編就給大家帶來相關介紹,希望能對大家有所幫助。

開寶九年(976年)十月十九日夜,宋太祖趙匡胤召其弟趙匡義飲酒,共宿宮中,隔日清晨趙匡胤被發現在萬歲殿逝世,享年五十歲。 親手終結五代七十年亂世的一代軍神,開創大宋兩百年盛世的一代明君,就此逝去;不僅留下了“燭影斧聲”的千古懸案,更留下了未及收復幽雲十六州的千古遺憾。

趙匡胤時代的無敵禁軍

“大宋禁軍”在宋徽宗時期就是“跑龍套”的,動不動就是十幾二十萬的被打散,金軍南下常常聽聞戰鼓聲就十幾萬人一起撤了,比現在馬拉鬆還壯觀。但在趙匡胤的時代,這是一直實打實的不敗之師。

唐朝的衰敗源於府兵制的崩潰,因此五代以來都以募兵制爲主,爲防止募兵變爲私兵,所以通常募兵都是由中央政府直接負責,並命名爲“禁軍”。趙匡胤的禁軍繼承於後周,後周雖然託趙匡胤的福只歷三代享九年國祚,但卻是有兩代明君,還都是李世明這類的馬上天子。

趙匡胤手下的無敵禁軍,爲何在趙光義手裏就不行了?

此時中央政府外側還有衆多的割據勢力被譽爲“十國”,經過多年的兼併戰,此時十國還剩,南唐、南漢、南平、後蜀、吳越、北漢六國,率領這隊無敵之師的趙匡胤一口氣啃掉了除北漢之外的五國,而且輕鬆得幾乎和旅遊一般,基本兵鋒所指,戰無不勝,五次滅國之戰史官都憋不出幾個字來描述,因爲真的就是降維打擊。

即興而來的北伐

趙匡胤死後,弟趙匡義繼位,收復了最後一個割據政權北漢的趙匡義把目光看向了北方,看向了幽雲十六州,那是中原王朝最重要的屏障。

自古北方遊牧民族南下劫掠三條路,從西往東數,第一條是西北,藉助關中與隴右地形可層層抵抗,第二條是山西,藉助山西太行八徑亦是關卡重重,第三條則是幽雲,藉助幽雲十六州亦可從燕山北坡到南坡佈置重重防禦。

可惜後晉石敬塘爲一己之私,把幽雲十六州這重重關隘一股腦全送給了契丹(遼),現在趙匡義的大宋核心在華北平原,而失去幽雲的華北就是遼國的糧倉,想來就來想走就走。

趙匡胤手下的無敵禁軍,爲何在趙光義手裏就不行了? 第2張

爲了給大宋奪回國門,一直生活在大哥陰影之下的趙匡義出發了,但這是一場從出發就失敗的北伐,因爲他真的太“即興”了,就像你早上去打個球,打完即興去參加個高考一樣。

征服位於山西太原的北漢政權後,趙匡義率得勝之師回到太行山以東的鎮州(現河北正定),可能覺得來都來了吧,他竟直接揮軍北上奔襲幽雲,此時趙匡義心中所想應該是:“我自己都沒有想到的事,遼人也想不到吧”,實事正是如此,遼人全無防備,宋軍火速攻下涿州,包圍幽州。

幽雲十六州以雲州(大同)和幽州(北京)最爲重要,雲州是走太原南侵的基地,而穿過燕山南侵華北平原的幾條重要通道交匯之處就是幽州。想守住廣袤的華北平原,最重要的就是堵住大門,否則事倍功半,而幽州就是那張門。

包圍幽州後,爲堵住遼軍支援,趙匡義火速分兵堵住了幽州北面的得勝口(居庸關附近),這下可以慢慢包圍攻打幽州了吧,但是這次北伐敗就敗在“即興”上,準備太不充足了,連幽雲地理都沒有打探清楚,因爲幽雲十六州已經丟失三十多年,差不多一代人了,漢人對幽雲地理的認識已經有些模糊了,趙匡義堵住了得勝口,卻漏了一個北古口。

趙匡胤手下的無敵禁軍,爲何在趙光義手裏就不行了? 第3張

北古口在明朝是北京連接燕山以北的重要通道,相比得勝口,北古口更偏東北一些,因爲明朝邊患在東北方向,而在北宋初期,北古口只是條人煙稀少的古道。正是這個漏掉的北古口,源源不斷的遼軍從這裏涌入,在高粱河畔沖垮了宋軍,趙匡義的第一次北伐以慘敗告終,而他本人還中了一箭,坐驢車到了涿州才與潰兵匯合,曹孟德敗走華容道還有一隊人跟着呢,可見這場潰敗有多慘。在他失聯的那段時間裏,臣子們以爲皇帝殉國,甚至已經在考慮另立新帝的事了。

一場即興而發的北伐,卻因爲不清楚地理而潰敗,可見這次北伐有多麼衝動,而一次如此衝動的北伐都差點攻下幽州,此時宋軍的戰力可見一斑。

運籌帷幄的第二次嘗試

七年之後,趙匡義開始了他的第二次北伐,史稱“雍熙北伐”這一次倒是準備相當充分。從第一次北伐中趙匡義吸取到了一個大教訓——君子不立危牆,但是趙匡胤時代都是親征,一生都生活在大哥陰影下的趙匡義又不想服這個輸,所以他折中一下,爲第二次北伐親手定下來一個大戰略,並嚴格要求武將們在千里外也要遵從。

趙匡義定下一個“五路北伐,匯師幽州”的戰略。這個戰略還頗具現代化戰爭的感覺,充滿了迂迴包抄和協同,是一個非常具有立體感的戰略,從戰略上來說是領先時代的。

趙匡胤手下的無敵禁軍,爲何在趙光義手裏就不行了? 第4張

戰術將五路北伐軍分爲東西兩條線,同時“東方主守,西方主攻”。東線由曹彬、米信兩支部隊,按第一次北伐的路線進軍,西線由潘美、田重進、楊業(評書《楊家將》中的楊老令公)三支部分從山西進軍。其中東線率先發動,但是主要是造聲勢,吸引遼軍出來野戰,在野戰過程中東線採取對峙和緩慢撤退的戰術,一點點將遼軍主力從幽雲地區調出來。西線則是真正的主攻路,先攻下幽雲處於山西方向的四洲,再轉向東路與東兩路軍一起逼近幽州。

巧合的是千年後的二戰時期,德國佔領法國採取了同樣的戰術,在法德交界處德軍通過對峙和佯敗,一點點將法軍調出防區,而在北方繞道比利時的主攻部隊則發動閃電戰,直插巴黎。

戰略是優秀的,甚至千年後都完全管用,但是這個複雜的戰略有一個最大的問題——協同,如何協同五路大軍以實現戰略目標,千年後可以用無線電,但在當時只能靠五路大軍主將的默契和直覺。

默契和直覺本來就有點玄學的意思,一兩個人還能有點心電感應,五個人就有點困難了。

前期進展非常順利,西三路軍進展飛速,收復了包括雲州在內的山西諸州,直逼蔚州,拿下蔚州東西線即可匯師。

如西路形成鮮明對比的是東路,東路不是敗了,恰恰相反,曹彬太能打了,連戰連勝之下,立功心切的曹彬忘記了對峙、忘記了佯敗,一路殺到涿州城下,尷尬的是遼軍主力還沒出涿州就給堵在城裏了,防守涿州又要不了那麼多人,恰好西線遼軍潰散,於是調了一半兵力到了蔚縣去堵西線宋軍。

這下尷尬了,說好的閃電戰,說好的一退一進,結果現在東西兩路都被堵住了,局勢陷入僵持,西線還好一路穩紮穩打推過來的,但是東線曹彬可是急行軍推到涿州城下的,隨即被遼軍斷了糧道,導致東路軍大潰,而西路軍的糧道與側翼其實是在東路軍的後方,東路軍潰散後,西路軍的糧道和側翼都受到了遼軍極大的壓力,隨即亦大潰。由於潘美指揮失誤,導致楊業兵敗被俘,絕食而亡。

趙匡胤手下的無敵禁軍,爲何在趙光義手裏就不行了? 第5張

雍熙北伐的慘敗,跟隨趙匡胤打天下的“無敵禁軍”老底算是全賠進去了,更重要的是脊樑骨被打斷了,造成了此後兩宋近三百年的畏戰情緒。

趙匡義真不如乃兄?

首先先爲趙匡義找幾條客觀原因

一、敵人更強

北方遊牧民族本就比南方割據勢力更善戰,而且趙匡義面對的還是形成封建王朝的遊牧民族勢力。在丟失幽雲的情況下確實是對手更強,但這不是核心原因,趙匡胤時代卻也屢勝遼軍。

二、制度不同

五代以來一直是“槍桿子裏出政治”,偏向軍事獨裁的機制,因此從後周到趙匡胤時代,一直是天子親征,防的就是武將擅權,而趙匡胤在統一南方後“杯酒釋兵權”,宋朝的武將格局頗顯尷尬。

這種尷尬集中體現在武將相互制衡的權術上,我們來看雍熙北伐,五路並進,但沒有統一的將帥,每一路爲各自的部隊負責,因此在局勢順利時出現了曹彬貪功冒進的情況。在逆境下,西路軍意圖撤退時,潘美、田重信、楊業碰面後因爲缺乏主將,只能按資排位,由潘美說了算,但是潘美在職權上又不對另外兩路負責,因此潘美的判斷和決策也是利己主義的。雍熙北伐出現的弊端在後續北宋對遼、西夏用兵時多次出現,表現爲順風就浪,逆風就各管各的。

三、他真的比不上

除了客觀因素外,最重要的因素,就是趙匡義魄力不如乃兄,雍熙北伐如果按照傳統依然是天子親征則不會面對諸多問題,天子權威完全可以儘量統帥和協調五軍。

從北宋定都的問題上,也能看出趙匡義和趙匡胤的格局區別,在幽雲已失,華北無險可守的情況下,趙匡胤是支持遷都的,從汴梁遷往洛陽,憑山川之利在天崩地裂時保留力挽狂瀾的希望,而趙匡義則是堅持保留汴梁爲首都的,因爲汴梁盡享運河之利,漕運發達,非常適合作爲經濟中心。從兩人對國都的選擇也能看出趙匡胤思慮更成熟更全面,而趙匡義則更適合成爲守成之主,他考慮問題更片面,更考慮當下。

當然不可否認趙匡義在汴梁也創造了一個偉大的大宋,在他之後的北宋雖武功不行,但文治上達到了歷史的巔峯,締造了一個開明、包容、富裕、自由的超級盛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