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經典文史 > 劉備在曹操死後,派使者向曹魏示好是爲何?

劉備在曹操死後,派使者向曹魏示好是爲何?

來源:安安歷史網    閱讀: 3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劉備,西漢中山靖王劉勝之後,三國時期蜀漢開國皇帝。對此很感興趣的小夥伴們,本站小編帶來詳細的文章供大家參考。

三國魏、蜀、吳,自三分天下之勢形成之後,任意一方要對其中一國發動戰爭,都要看第三方的態度,以免在戰爭期間遭到兩面夾擊。

當然,這其中曹魏又最特別,實力最強,也只有曹魏能同時應對另外兩國的進攻。

比如蜀漢建興六年時(公元228年),曹魏就一邊在跟蜀漢進行街亭之戰,另一邊又在跟東吳進行石亭之戰

再如蜀漢建興十二年時(公元234年),蜀漢跟東吳聯手攻魏,曹魏也是由曹叡和司馬懿分兵拒敵。

劉備在曹操死後,派使者向曹魏示好是爲何?

所以,曹魏底氣最足,在三國之間的外交謀劃上游刃有餘。

蜀漢和東吳就沒有曹魏的底氣,互相攻伐之時,必須要盯着曹魏的動向。

必要時,該認慫就認慫。

即使是如劉備這樣視曹魏爲漢賊和死敵的頑固分子,也不例外。

蜀漢跟東吳在三分之勢形成後,有過兩次比較大的戰爭,一次是關羽大意失荊州,一次是夷陵之戰

而在戰爭之前,雙方都對曹魏有過示好行爲。

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末,孫權想攻打荊州。

當年的七、八月份,還在合肥跟曹魏進行大戰的他,在行動之前,就趕緊向曹操表示臣服。

希望曹操在自己攻打荊州時,不要出兵攻打自己。《三國志·吳主傳》中記載:

權內憚羽,外慾以爲己功,箋與曹公,乞以討羽自效。

曹操同意後,孫權纔敢出兵荊州。

其後,孫權還接受了曹操以朝廷名義授予他的驃騎將軍、荊州牧的官爵,更是向曹操上書稱臣。

荊州丟失,關羽被殺,劉備當然要報復,但他也忌憚曹魏的態度。

一年後的建安二十五年(公元220年),曹操病死。

平生大敵加漢賊去世,劉備並沒有放鞭炮慶祝。

寧願從北方跑到幾千裏外的南方,也不向曹操投降的劉備,此時竟然派出使者向曹魏示好。

裴松之在註解《三國志》時,就加入了相關的歷史記載:

備聞曹公薨,遣掾韓冉奉書吊,並致賻贈之禮。文帝惡其因喪求好,敕荊州刺史斬冉,絕使命。

曹丕心裏明白得很,劉備跟孫權不一樣。孫權身上沒有多少政治包袱,該認慫時絕對會認慫,偶爾值得拉攏。

劉備不同,以大漢皇叔自稱的他,以及他代表的整個勢力集團都是以“復興漢室”爲行爲準則,視曹家爲賊,曹丕纔不會對劉備妥協。

不過,雖然劉備的熱臉貼上了曹丕的冷屁股,但他的目的卻在其後曹魏的政治變動中達到了。

劉備通過韓冉(曹魏拒絕劉備遣使後,他停留在上庸打探消息),在第一時間得知了曹丕代漢的情報。

爲此,劉備不但趕緊的稱帝以示正統,也判斷出,曹魏在新朝建立之後,短時間內無法干涉蜀漢跟東吳之間的戰事

於是,劉備稱帝后的第一年(蜀漢章武元年,公元221年),放心大膽地出兵伐吳。

而一直擔心劉備出兵報復偷襲荊州之仇的孫權,這個時候自然也不會得罪曹魏.

七月,劉備出兵,孫權先向劉備求和被拒,八月,孫權繼續向曹丕稱臣,《三國志·文帝紀》中記載:

劉備在曹操死後,派使者向曹魏示好是爲何? 第2張

秋八月,孫權遣使奉章,並遣于禁等還。丁巳,使太常邢貞持節拜權爲大將軍,封吳王,加九錫。

如此,孫權也能一心一意應對蜀漢的進攻。

由上述事例可以看到,蜀漢跟東吳,這兩個相對於曹魏的弱者互相攻伐時,必須以曹魏的態度爲主。

在曹魏的強勢下,連劉備這樣的頑固分子,爲達成目的,也得低頭。

不過,夷陵之戰也是蜀漢、東吳在亡國前,對曹魏最後的妥協了。

孫權翻臉相當快,夷陵之戰擊敗劉備後,在不稱帝的情況下,他馬上公佈年號“黃武”,以表示跟曹丕其實是平起平坐的,並隨即遭到了曹魏的討伐。

跟曹魏翻臉的孫權,在劉備臨死前,於白帝城又跟蜀漢達成了友好協議,第二年,東吳跟曹魏正式斷絕關係。

此後,蜀漢和東吳都再沒有進行過戰爭,雙方是輪流或偶爾一起上,跟曹魏開幹,直到雙方分別亡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