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經典文史 > 古代城門關閉後還能出城嗎?難度有多大?

古代城門關閉後還能出城嗎?難度有多大?

來源:安安歷史網    閱讀: 9.7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很多人以爲,古代的城,只有一段,其實大錯特錯,古代那是一座真正的“圍城”,從外到內分別有護城河,城牆,城門,甕城,巡邏士兵等不同的防禦等級。那麼古代城門關閉後還能出城嗎?難度有多大?

和我們現在的城市不一樣,現在的城市是開放式的,交通四通八達,想要出城,有縣道,有國道,有高速,最不濟,也可以從田間小路出去。但是,在古代,想要出城,只能走東南西北四個城門。

要想弄明白這個問題,我們首先就要知道,“城”,是如何產生的。

遠古時代,人們以採集,狩獵爲生,沒有固定的居住地,後來,隨着農業的產生,人們開始定居下來,逐漸形成了大小不同的部落。

古代城門關閉後還能出城嗎?難度有多大?

有的部落勤勞一些,就有多多餘的糧食,獵物,有些部落人口多,糧食不夠分,獵物不夠吃,那怎麼辦?搶丫的呀,於是,部落之間的戰鬥爆發。

這種戰鬥,往往是突然發生的,也許你正大口的啃野味,敵人就打到門口了。因爲大家都是開放式居住的,只有領地的概念,而沒有任何防禦工事。

後來,部落首領就琢磨着在領地的四周蓋一圈牆,然後派人在城牆上警戒,這樣,敵人就不能搞突然襲擊了,於是,古老的“城”就逐漸形成了。

也就是說,古代的“城”,就是爲了防禦敵人而產生,因此,他必須要有一整套完整的機制,來防止有人隨意的出入。

城,不是誰都能住進的,必須是首領的家人,親戚才能居住,這些人被稱爲“國人”,而其他的奴隸們,只能生活在城外的荒野之地,這些人,被稱爲“野人”。現在還有人自稱是“鄉野之人”,就是從那個時候來的。

《吳越春秋》稱:“築城以衛君,造郭以守民,此城郭之始也。”

城,有大有小,天子居住的叫“王城”,被稱爲“京”,諸侯居住的叫“都城”,被稱爲“國”,大夫居住的叫“邑”。

春秋戰國時期,往往一座城,就是一個國,當然,那個時候的“國”,和現在國的概念是不一樣的。

《左傳》中記載:

凡邑有宗廟先君之主曰都,無曰邑。邑曰築,都曰城。

不是所有圍起來的地方都能叫“城”,只有供奉宗廟先君靈位的地方,才能叫城,既然有“先君”,那一定是諸侯生活的地方,因此,只有諸侯居住的地方叫“城”,其他大夫們居住的只能叫“邑”。

古代的城都非常的小,春秋戰國時代,一座城,就是諸侯的家,類似於後來故宮,或者皇城。城裏居住只有諸侯的家人。

秦漢以後,實行郡縣制,沒有了諸侯,但是每一個地方都會有一個地方主官,比如郡有郡守,縣有縣令。縣令辦公的場所,加上生活區域,就是一個縣城的全部範圍,也就是需要用城牆圍起來的部分。

隨着“城”的不斷髮展,出現了一些比較大的“城”,比如唐朝時期的長安城。

長安城內,居住着上百萬的人口,除了皇上的皇宮,皇城外,就是普通百姓居住的地方,這些地方被劃分爲生活區和商業區兩大塊。

生活區,被劃分爲若干個小的“坊”,每個坊,就是一個獨立的小區,到了晚上,坊的大門也是要關閉的;商業區,被劃分爲“東西兩市”,“市”,就是貨物交易的地方,百姓們白天可以在這裏買賣東西,晚上也是要關閉的。

我們現在說的“城市”,其實是兩個概念,“城”代表是居住的地方,“市”代表是買賣東西的地方。

古代城門關閉後還能出城嗎?難度有多大? 第2張

古代打仗,我們一般稱爲“攻城略地”,城,是首先要佔領的地方,因爲佔領了一座城,就像有了一個根據地,可以補給糧食,補充兵源,另外就是可以“守城拒敵”。

因此,城,必須要有一個完整的拒敵措施。

首先,在城外要有條護城河,河的寬窄不一,視城的大小而定,一般越大的城,護城河也越寬。

比如北京紫禁城外最有名的“筒子河”,就是皇宮的護城河,寬52米。當然,北京城不止這一條護城河,它只是最核心的皇宮的護城河,在皇宮之外,還有皇城護城河,內城護城河,外城護城河,分爲4重。

護城河最寬的,是襄陽城的護城河,平均180米,最寬處達到250米。護城河的水一般都是活水,從其他河中引流過來,然後再流到其他河中。

其次,就是重中之重的城牆和城門。

城牆的高度一般在8-10米,寬度一般在10-30米,說是“牆”,其實就是圍繞着城市外圍建了一個“雙向四車道的高架公路”。

城牆每隔70米的距離,就會修建一個凸出來的位置,寬10米左右,凸出8-20米左右,被稱爲“馬面”,這個位置,一般用來射擊弓箭,投下大石塊用。

城牆上常年都有士兵巡守,除非敵人攻城,一般人想要翻越8-10米高的城牆,成功率幾乎爲0。

城門,是一個城市中唯一的出入口,通常會在東西南北四個方向都會修建,但是不一定是4個門,比如北魏洛陽城門是十三個,隋唐洛陽城門是十個,明南京城門是十三個,清北京內城門是九個。

在城門之上,會修建有“城門樓”,這是一個城門的核心和大腦,守衛城門的士兵首領就會在這裏指揮守城。另外,在城牆的東西南北四個角,會修建“角樓”,用來觀察瞭望,及時發現敵情。

城門一般都會派重兵把守,每日定時開關,一旦關閉城門,就不會輕易再打開,你就是再大的官,想要進城,也要等第二天城門開了才能進。

爲了防止敵人攻破城門,古人還在真正的城門前設置一個“甕城”,甕城前再修築一個城門,以迷惑敵人。

甕城通常不會在真正的城門的正前面,而是在側面,形狀呈半圓形,高度與真正的城牆高度一致,兩邊與城牆相連,一旦不小心走進了甕城裏,就會被“甕中捉鱉”。

這些,只是保護城池的“硬件”,另外還有一些“軟件”。

首先,唐朝之前的“宵禁”制度。

宵禁制度,據說起源於西周,一直延續到唐朝結束,我們以唐朝爲例。

唐朝的宵禁分爲三個層面。

古代城門關閉後還能出城嗎?難度有多大? 第3張

第一個層面,是坊內的宵禁。每個坊就是一個小的生活區,設置“坊正”一人,類似於現在的社區主任,負責管理“坊門”的開關,到了晚上,坊門就要關閉,所有人都不能出去。

當然,調皮搗蛋,不服從管理的人也是有的,爲了防止有人不服從管理,每個坊設置了一個“武侯鋪”,有十幾個人手,類似於現在的“片警”。

第二個層面,是市的宵禁。唐朝長安城內設置有東西兩市,是百姓們買賣東西的場所,那個年代,沒有臨街商鋪,也沒有街頭小超市,生活區就是純生活的地方,買賣東西,必須到東西兩市去。

到了晚上,東西兩市也必須停止交易,所有人員回到自己所居住的“坊”,

第三個層面,是城的宵禁。宵禁之後,在長安城內會有無數的“金吾衛”來執行巡夜任務,所有人都要“持證上崗”,否則也可能會被當成可疑人員,抓起來打屁股,那是最輕的懲罰。

當然,如果你有緊急公務,婚喪嫁娶,也是允許通行的,不過,必須要有官府開具的證明,用現在的話說就是“非必要,不出門,確需出門的,要到社區開證明去”。

因此,一個普通人,如果要想在夜晚城門關閉的情況下出城,首先你要躲開夜巡人員的眼睛,來到城牆下後,你還要翻越10米高的城牆,中間的保證不能驚動城牆上的士兵,翻過城牆後,你還要會游泳,才能遊過幾十米寬的護城河。

這種難度,真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

那種說“走野外小路出城”的人,是典型的現代人思維,他們對古代的城池是沒有任何的瞭解,纔會有這種可笑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