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解密 > 未解之謎 > 古代城門在關閉之後 古人有其他小路能夠出城嗎

古代城門在關閉之後 古人有其他小路能夠出城嗎

來源:安安歷史網    閱讀: 2.19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還不瞭解:古代城門的讀者,下面小編就爲大家帶來詳細介紹,接着往下看吧~古代夜晚要關閉城門,有野外的小路可以出城的嗎?

古代城池固若金湯,晚上城門關閉後人只能呆在城裏,那麼,若是有人真想出城,有沒有可能找到一條野路偷偷溜出城呢?答案是基本沒這個可能。

古代城門在關閉之後 古人有其他小路能夠出城嗎

爲什麼呢?首先,要想在晚上溜出城,需要解決的第一個問題,那就是如何接近城牆。

可能有人會說,不就是接近城牆嘛,這還不簡單,只要走上一段路,通過一個又一個路口,那不就走到城牆邊上了嗎?

聽起來容易,但在古代做起來卻十分困難。

原因很簡單,古代的城池,在晚上各個路口不僅會有來回巡邏的兵卒,另外還有宵禁這個特殊的管理措施。

所謂宵禁,是指古代爲維護夜間的城市安全,所採取的一種禁止夜間活動的規定。

宵禁制度的存在,一方面是爲了防止有不法分子趁夜色爲非作歹,另一方面,則是適合古代“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規律。

而據考證,古代的宵禁制度,早在西周時期就有,而在之後的歷朝歷代均有記載,越是城市規模越大,宵禁制度就越嚴格。

因此,在宵禁時間內,哪怕是達官貴族,都沒有權利進出城池。

比如在西漢時,大名鼎鼎的飛將軍李廣,某次因爲醉酒誤了進城的時間,不僅人進不去,還被守城的校尉一通教育。

即便是他自報家門,說自己是李廣,但校尉直接無視,最終,李廣也只得在城外的亭子裏躺了一夜。

而隨着時代的發展,到了唐代時,宵禁制度則更加的完善和嚴格。

這其中,以長安城最具代表性,長安在唐代時屬於國際型大都市,據記載,長安城南北有“一十八五里”,東西有“一十八里”,周長更是達到了六十七裏。

如此規模龐大的城市,且其中還居住了人口多達數十萬,自然必須在宵禁方面嚴格起來。

“曰暮鼓八百聲而門閉,乙夜,騎卒循街而視,武官暗探,至五更二點,鼓自內發,諸街鼓承振,坊市門皆啓,鼓三千撾,城門啓。”--《唐書.百官志》

從這份記載中就可以看出,唐代長安的宵禁有着極爲明確的規定和要求,什麼時候關城門,夜裏如何巡視等均有標準。

古代城門在關閉之後 古人有其他小路能夠出城嗎 第2張

並且,在長安各個坊市之間的街道上,夜裏一統佈置有金吾衛,一旦宵禁開始,金吾衛就會到達指定位置,直至宵禁結束。

另外除了主幹道之外,在一些背街小巷,或者是坊市的拐角等地方,也設有武侯鋪,這些武侯鋪外表看起來不起眼,但裏面的兵卒,則是專門負責在夜裏巡視城池角落的主要力量。

更重要的是,他們還會在各處層層設卡,來回巡查,禁絕無關人等同行。

想象一下,大街上有金吾衛站崗,同時各個街道上還有騎兵來回巡邏,另外街角拐彎處還有武侯鋪的士兵,並且不瞭解在何處,還有暗探的武官,在這種情況下,你說你想在夜裏接近城牆,那基本上是沒有任何可能的。

沒等你出門走上兩步,就會被巡查的兵卒撲倒在地,並且根據當時的律法,你作爲在宵禁時間私自外出者,馬上會被鞭子狠狠地抽上一頓。

那麼,如果在夜裏出現緊急和突發情況,也不能出去嗎?那倒也不是,但需要看是什麼情況而決定。

比如,官府因爲緊急公務,是可以在夜間出行的,另外,民間比如有結婚、喪葬以及兇疾等情況,也是可以通行的。

不過,民間夜裏有急事出行,需要在出行前,向所在處的長官報備,在取得相關文牒後,纔可以出門。

而在唐代滅亡後,其完善的宵禁制度,被後世的諸多朝代所借鑑,基本上每個稍具規模的城池都會有此制度,因此,在古代的夜裏,想大搖大擺、輕輕鬆鬆的接近城牆,基本上是不可能的事情。

那麼,如果有人能躲過街道上的層層把守,以及能避開巡街兵卒,成功來到城牆下後,是不是就可以出城呢?

這一點,同樣也沒有可能,古代城牆的防禦體系設計會讓想偷偷出城的人絕望。

古代的城牆,遠不是像影視劇中的那樣,只是簡簡單單的一堵牆,而是由多個部分構成的一道完整防禦體系。

我們以明代的城牆爲例,從內到外簡單介紹一下古代的城牆設計。

一般來說,從內城出來後,首先會看到甕城,甕城是古代城牆防禦體系中一個特殊的設計,通常分爲內外兩種。

甕城的最大作用,就是能夠阻擋突襲進來的敵軍,將他們圈在一個狹小的空間內。

並且,在甕城之長,大多都設計有藏兵洞,這些藏兵洞,主要是爲了在包圍敵軍後,進行襲擊之用。

而在古代,那些大型城池爲了以防萬一,在設計甕城時就會建造兩層甚至更多的甕城,這樣一來,即便是某一層甕城被突破,後面還有幾層,因此,敵軍就很難直接進入內城。

比如像明代的南京城,其甕城就設計了足足有三層之多。

還有,爲了防止騎兵集結突襲,甕城的城門一般都不是對開的,而是一統向一側開,並且,城門採用木包鐵等材質,極爲厚重,打開時必須藉助鉸鏈之類。

這樣的城門,尋常的三五個人根本就不可能打開。

過了甕城之後,就是主城牆區域,在主城牆上,都設計有敵樓,以作偵查和瞭望之用,而在主城牆之外,還有一道牆,叫作“羊馬牆”。

所謂羊馬牆,就是在主城牆外單獨建造的一道城牆,其作用是爲了保護戰亂時,那些入城避難的牲畜,而除了這個作用之外,羊馬牆還能起到簡單的防禦工事之用。

舉個例子,如果有敵軍衝至羊馬牆處,就會被羊馬牆暫時阻擋,並且羊馬牆與主城牆間隔很近,這個時候,處在主城牆上的士兵就可以對城下被羊馬牆所阻的敵軍進行攻擊。

那麼,過了羊馬牆是不是就暢通無阻了?並沒有,因爲還有古代最重要的一道防禦,那就是護城河。

古代城門在關閉之後 古人有其他小路能夠出城嗎 第3張

護城河是古代城池防禦體系中的第一道防線,基本上大部分城池均有護城河,只不過根據城池的規模大小,其寬度也不一。

像明代時,縣城的護城河,通常在三丈寬,州府則是在十丈上下,至於像南京等大型城池,那自是更加寬闊。

並且,大型城池的護城河也不是一潭死水,還是以南京城爲例,當時明代在設計時,就直接與秦淮河、金川河挖通,這樣一來,就形成了一條環繞南京城的護城河。

而像那些缺水的小地方,即便是護城河沒水,但也會挖得又寬又深,除非走橋,不然根本過不去。

也就是說,包括甕城、主城牆、羊馬牆以及護城河這幾樣放在一起,才組成了一個完整的古代城牆防禦體系。

在這種情況下,即使是有人能來到城牆邊上,他又怎麼突破重兵把守的甕城?然後又如何翻過遍佈哨兵的主城牆?最後再遊過寬闊的護城河呢?

除非他能飛檐走壁,並且武藝高強,同時還得熟悉水性,這樣也許還有一絲機會,但這種人也並不存在。

至於說挖地道出城這種想法,且不說工程浩大,單說在挖的過程中,守城的士兵難道就是瞎子嗎?

並且,根據不少記載,古代的城池也有防止敵人挖地道的設計,即在每段城牆之間,單獨找出一個合適的位置,蒙上牛皮,這樣就能起到傳音的效果。

而在這種設計下,如果有人挖地道,那麼聲音必然會傳出來,最終也會被士兵聽見。

因此,我們在不少史料中,所看到的攻城戰,大部分都是採取從正門攻擊的方式,不是古人非要攻打城門,而是除了城門之外,想用別的方式進城基本上不可能。

既然大路走不通,城牆又出不去,有沒有偏僻的小路或者暗門會出城呢?

古代城門在關閉之後 古人有其他小路能夠出城嗎 第4張

一般來說,古代的城池在設計時,從不會設計這種小路或者暗門,畢竟這直接關係到城池的安危,因此,這個想法是無法實現的。

但也不是所有的城池均無小路,有些城池因爲地勢的原因,確實存在有偏僻的野路。

比如三國時期,曹魏大將鄧艾在攻打成都時,被姜維阻擋在劍閣,之所以會被擋在這裏,一是劍閣有重兵把守,二是劍閣地勢險要,很難突破。

但最終,鄧艾從陰平小道繞過了劍閣,成功地突襲了成都。

而這個陰平小道,就屬於是天然的小路,但這種小路有個特點,即十分難走,且地處偏僻,因此,除非是有熟悉地形的人,才能找到並通過。

還有一個類似的例子,發生在晚明時期的桂林城,在南明永曆帝年間,南明代廷與清定南王孔有德交戰,多次擊潰孔友德軍隊,最終將其困在了老巢桂林。

當時的桂林,是一座縱橫數十里的大城池,並且守備森嚴,加上孔有德善於佈陣,因此,南明軍打了很久都沒有攻下桂林城。

但在不久後,桂林城以一種意外的方式被破。

事情的起因,是當時南明將領李定國將軍的麾下,有幾個士兵上山割草,無意間發現在桂林城的城北山上,有個深不可測的水洞。

士兵稟報之後,李定國將軍親自前來查看,並安排士兵進去一探究竟,而這一探不要緊,這個水洞居然直通桂林城內。

最終,李定國將軍利用這個水洞,安排大批士兵趁夜色潛入,等到天亮之後,這些潛入桂林城的士兵,在城牆的最高處插上了明軍的旗幟。

如此一來,那些攻城的明軍士氣大漲,而孔有德則誤以爲城池已破,逐漸放棄了抵抗,最終,桂林城破,孔有德自盡而亡。

通過這個例子,同樣也說明了那些通往城外的小路,均是在偏僻之處,如果不是運氣好,很難被人發現。

古代城門在關閉之後 古人有其他小路能夠出城嗎 第5張

所以,我們就可以得出結論,在古代夜晚,城門關閉之後,一般人是根本無法出城的,那些宵禁規定,以及層層關卡,還有城牆的防禦體系,都是阻止人出城的因素,而那些野外的小路又十分難找,因此,在夜裏出城基本上是不可能的事情。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