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經典文史 > 韓趙魏和楚燕齊爲什麼會被大秦擊敗?原因何在?

韓趙魏和楚燕齊爲什麼會被大秦擊敗?原因何在?

來源:安安歷史網    閱讀: 2.87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想知道韓趙魏和楚燕齊爲什麼會被大秦擊敗?原因何在?其實,大秦之所以能夠完成這樣的壯舉,除了他有改革的最爲徹底的商鞅變法外,東方六國自身的原因也是十分重要的

第一、韓國:四戰之地

對於韓國,在很多人的印象中,他都是戰國七雄中最弱的一個,北邊打不過趙國,南邊打不過楚國,西邊打不過秦國,東邊打不過齊國,總之就是四面八方誰也打不過,很弱很弱,只能欺負欺負像鄭國這樣排不上號的國家

但問題就是,究竟是什麼原因導致韓國在整個戰國時期都是七雄末流的存在呢?細究起來,就是因爲其地理位置不好,處在了一個四戰之地。

其實,韓國並不是沒有嘗試過變強,法家術治的代表人物申不害就曾經跑到韓國去主持變法,肅清了吏治,取得了短暫的強勢,“終申子之身,國治兵強,無侵韓者”

韓趙魏和楚燕齊爲什麼會被大秦擊敗?原因何在?

但所謂的術治本身只是一種教會君主,如何運用權術去駕馭臣下,本身充其量只能算作是一種管理方法,根本無法提升到治國方略的方法。只能在短時間內生效,無法將其作爲一種制度千秋萬代其傳承下

去。所以在申不害死去的兩年後,秦軍就有攻佔了韓國的宜陽,所謂的“無侵韓者”也只是持續了短短數年而已,韓國又變成了那個被其他六雄隨時拿捏的弱國。

縱觀韓國的一整個時期,其所取得的最大戰國居然只是吞併鄰近弱小的鄭國,這並不是韓國人並不想對外擴張,而是實在是地處在一個十分不友好的四戰之地中,戰略擴展空間有限。所以有句話是這麼說的,韓國的不幸在於其領國實在是太強大了!

第二、趙國:混亂的政局

趙國是戰國末期唯一一個能夠同秦國掰手腕的國家,尤其是在趙武靈王胡服騎射之後,趙國建立了我國曆史上第一支制式騎兵,軍隊戰鬥力得到了極大的加強,在東北攻滅了中山國,在西北打敗了林胡、樓煩,拓地千餘里,新增了雲中、雁行、代三郡。

但最終還是在長平之戰中被秦國給打廢了,究其原因同趙國國內長期混亂不堪的政局脫不了干係,自趙氏立國以後,12代中竟然經歷了多達11次的內亂。

韓趙魏和楚燕齊爲什麼會被大秦擊敗?原因何在? 第2張

比如:第一代君主趙襄子死後,由其哥哥趙伯魯的兒子趙浣,但他的弟弟趙恆子不服,便將趙浣給驅趕走,另立自己爲國君,結果一年後病死了,趙家的族人又把趙浣給擁立回來,是爲趙獻子。

在公元前386年時,趙武公死後其兒子,趙朝發動兵變,被攻破滅亡,最終逃亡到魏國去。

趙成侯元年,公元前374年,趙公子趙勝發動兵變失敗,被攻破。趙成侯死後,公子趙紲發動兵變,失敗後逃到韓國等等。

除了以上列舉的這些,還有很多,幾乎每一位趙國君主的上任,都會有一位公子發動兵變,如此動盪的政局又如何能夠長久地強大起來呢?就連趙武靈王最終被一場兵變給圍困在沙丘行宮,活活餓死了!

第三、魏國:秦國頂級人才的輸送基地

魏國其實是戰國七雄中最先崛起的一起,在魏文侯時期,內有李悝變法,外有吳起攻城略地,打得秦國險些亡國,到了魏惠王時期達到了頂峯。

可是接下來,魏國就開始走下坡路了,先於桂陵、馬陵兩度敗於齊國,後來又被經過商鞅變法後的秦國奪回了河西之地,魏國霸權就此衰落。

韓趙魏和楚燕齊爲什麼會被大秦擊敗?原因何在? 第3張

之所以會出現這樣的情況,最爲直接的原因就是,達到頂峯後的魏國突然留不住人才了,這也怪魏惠王沒有識人之明,容易被人矇蔽,導致人才流失嚴重。

那麼,魏國究竟流失了多少人才呢?

1.孫臏,原本是準備在魏國效力的,卻遭到了龐涓的陷害,導致這個超級軍事家流失到了齊國去,要不然魏國豈有桂陵、馬陵之敗!

2.商鞅,原本也是準備在魏國效力的,但由於遲遲得不到重用,結果導致這個超級改革家流失到了秦國去,要不然魏國豈會丟失河西之地!

3.吳起,原本再魏國效力很長一段時間,替其訓練出了一支強大的魏武卒,結果後來遭到了猜疑,跑到了楚國去了。

4.還有張儀、範睢、尉繚等人都是魏國人,結果都跑去秦國效力去了,並且都各自闖下了一番事業。

如果魏國能夠將以上這些人才都留住的話,那麼最終一統天下的恐怕就是大魏了。

第四、楚國:大族分治,變法阻力大

楚國的政治體制最大的特點就是大族分治,在楚國崛起之前整個南中國都是處於又一羣自治自立的族羣來構成的,等到楚國崛起之後,這些族羣被迫臣服,但依舊保持着自治自立的狀態,他們甚至可以擁有自己的封邑武裝,其族羣的實力越大,所獲得的政治權力越大。

韓趙魏和楚燕齊爲什麼會被大秦擊敗?原因何在? 第4張

正是因爲楚國擁有着這麼強大的守舊力量,使得其幾乎不可能由內部來自行進行徹底的改革。吳起曾經嘗試過,但最終落得個被亂箭射死的下場。

但如果不進行徹底改革的話,遲早會被歷史的潮流所吞沒的,這也是楚國滅亡的最爲根本的原因。

第五、燕國:過於迂腐的政治

燕國可以說是戰國七雄中最沒存在感的一個,這其中的原因恐怕同其迂腐的政治脫不了干係。

之所以會說燕國的政治迂腐,是因爲一個著名的事件,也就是燕王噲禪讓事件。

燕國在任用了蘇秦之後,積極地參與了六國的合縱抗秦策略,其存在感和地位都提高了不少。可就在這個時候,燕王噲不知道是那根筋給搭錯了,居然想要效仿堯舜禹等聖王的古制,將自己的國君之位禪讓給了燕相子之,結果造成了燕國長達五年的嚴重內亂。

要知道當時戰國時期,各國內部政治矛盾都十分尖銳的,然而在處理這種矛盾的時候,卻天真地採用了古老的禪讓制,未免顯得太過於迂腐了一點。直接導致整個燕國幾乎陷於癱瘓境地中,到了亡國的邊緣。

第六、齊國:偏安一隅

我國有句老話說得好,好戰者必亡,忘戰者必危,偏安一隅的齊國就屬於忘戰者的典型代表。秦國攻滅六國,韓趙魏楚燕這五國都遭到了激烈的抵抗,唯獨到了齊國,卻變得異常容易,幾乎不費一兵一卒就將其拿下。

韓趙魏和楚燕齊爲什麼會被大秦擊敗?原因何在? 第5張

齊國在戰國後期,有將近四五十年的時間都沒有遭遇過大規模的戰爭,長久的和平都讓齊國君臣從上到下都忘記了什麼叫作脣亡齒寒。

面對秦國不斷地攻滅其他五國,採取了中立的外交政策,完全坐視不管,當戰火燒到自己家門口的時候,卻直接選擇了拱手投降,這不免令人唏噓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