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經典文史 > 崇禎元年大明的一場賑災,爲何成了王朝覆滅的導火索?

崇禎元年大明的一場賑災,爲何成了王朝覆滅的導火索?

來源:安安歷史網    閱讀: 1.53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1628年(崇禎元年)的夏天,朱由檢很煩。那一年,大明的一場賑災,爲何成了王朝覆滅的導火索?這是很多讀者都特別想知道的問題,下面本站小編就爲大家詳細介紹一下,一起看看吧。

崇禎元年大明的一場賑災,爲何成了王朝覆滅的導火索?

儘管把魏忠賢和他的那幫孝子賢孫給收拾了個大差不差,又用賦閒在家的袁崇煥爲薊遼督師,但是這位年輕的皇帝還是很煩。因爲他需要面臨一個很嚴峻的問題——旱災。

陝北這一年的年景,已經到了“父棄其子、夫鬻其妻”的地步;滿地的餓殍已經吃完了所有可吃的東西,不得不“掘草根以自食用,採白石以充飢”。

崇禎元年大明的一場賑災,爲何成了王朝覆滅的導火索? 第2張

這樣的人間慘劇,終於使得陝西籍的官員坐不住了。一位名爲馬懋才的官員將鄉間的慘狀寫成奏摺呈遞御前,終於打動了崇禎帝。於是,他下達瞭如此命令:

截留陝西兩年遼餉20萬兩,又從國庫拿出10萬兩,用來發放延安、慶陽兩地駐軍的軍餉;又從陝西本地其他雜稅上摳出1.4萬兩,用來賑濟兩地的災民。

聖諭發了出去了,效果如何呢?

按《明崇禎實錄》的記載,延安、慶陽兩地軍民,最終所獲得的賑災銀的數目分別爲3004兩、880兩,合計3884兩。

如果按照31.4萬兩賑災銀的總量計算,那麼這筆銀子的實際使用率爲1.24%;即使把根本收不上來的那21.4萬兩賦稅扣除,僅僅計算10萬兩戶部銀,這筆錢的利用率也不過3.88%。

缺口是填不上的,老百姓是不滿意的,於是當年十二月,“陝西饑民苦加派,流賊大起,分掠鄜州、延安。”

崇禎元年大明的一場賑災,爲何成了王朝覆滅的導火索? 第3張

面對這個局面,年輕的崇禎帝迅速作出了反應——剿!一定要把這幫流賊扼殺在搖籃裏。

然而陝西籍的士紳以及朝廷內的有識之士卻非常不同意這個觀點,因爲這些造反的百姓本來都是最老實巴交的農民,如果給他們吃得,讓他們活下去,就不會造反了。

崇禎想了想,覺得也有道理。本着兩手抓兩手硬的思想,他一邊派人加緊剿匪,另一邊又派出御史吳甡押送十萬兩白銀再次前往陝西賑災。

崇禎元年大明的一場賑災,爲何成了王朝覆滅的導火索? 第4張

那麼,這十萬兩銀子又是怎麼用的呢?我們不得而知,但是,對於它所節餘下來的銀子,卻是有着詳細的記載的:

陝西地方及剿匪軍餉8173兩,驛站修補4500兩,三縣修補牆垣523兩,合計13196兩。

這些錢,本不應該從專款專用的賑濟災民的錢裏面出,但是,就是出出去了。而且,無論戶部還是皇帝本人,似乎都對此沒有意見。

崇禎元年大明的一場賑災,爲何成了王朝覆滅的導火索? 第5張

而吳甡在寫給皇帝的報告中也談到:

各地官吏假冒災民所冒領的賑款,大約要佔去一半;

而無論是負責發放錢糧的里長,還是橫行鄉里的土豪劣紳,見面截一半幾乎都是一定之規;

即使那些窮苦民衆分到了銀兩,也必須把它折換成救命的糧食,此時那些囤積糧食的官商又會藉機把糧價再擡一倍。

至於吳甡本人,也被後人在覈算後指出,在這次賑濟災民的過程中貪墨了500兩。

這場崇禎初年的賑災運動,到此也就草草收場了。它是大明王朝最後一次大規模地對一個地區實行賑濟活動。十幾年後,明朝便在一片內憂外患之中宣告終結。

最後再講個小故事:

吳甡在路過一個縣城的時候,如此痛心地寫道:

“……幾於無民,從賊者十之四,流離饉死者十之六。”

這個縣城,叫做米脂。而它那十分之四的“從賊者”裏,有一個人,叫李自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