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經典文史 > 清朝著名的洋務運動時期有什麼歷史背景

清朝著名的洋務運動時期有什麼歷史背景

來源:安安歷史網    閱讀: 2.59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洋務運動的背景

洋務運動是在西方列強的侵略下出現的一場運動,所以洋務運動的背景就涉及到了兩個方面——國內和國外。

首先來分析一下洋務運動的背景中的國內背景。第二次鴉片戰爭失敗後,清政府內部看到了自身的問題,爲了維護自身的利益,他們開始反思,開始結合先進的學者提出的一系列主張,如“師夷長技以制夷”等進行改進。

在第二次鴉片戰爭結束後,因爲清政府用領土主權和一系列喪權辱國的不平等條例來跟西方列強談條件,同時農民戰爭進入低谷,所以國內出現了短暫的“穩定”局面。也就是常說的“中爲和好”的“和局”。就李鴻章、曾國藩等執掌大權的洋務派人士而言,他們在“和局”期間,並沒有放鬆對農民運動的警惕,甚至藉助西方列強的侵略用以剿滅當時轟動一時的農民運動“太平天國”。簡單來說,國內的背景就是洋務派打着“自強”、“求富”的旗號,在國內環境“和局”的狀況下,謀求中興,並且打壓太平天國。

清朝著名的洋務運動時期有什麼歷史背景

洋務運動的國際背景是從十三世紀開始,西方資本主義開始萌芽,農業以及手工業者經過長期的勞動,積累經驗,從而改進了生產工具。紡織業和冶金業等開始出現機器生產,經濟的發展促進了社會等級的分化。在新航路開闢以後,文藝復興、宗教改革等一系列的資產階級的改革,推動了西方社會的進一步發展,在洋務運動發生時,西方的資本主義世界體系已經初步完成。世界局勢開始向整體化邁進,屬於守舊行列的中國則是被動的捲進了整體化的局勢中。

洋務運動的口號

在19世紀60年代初期,以曾國藩、李鴻章和左宗棠等人爲代表的封建統治階級人士,開始對中國現狀有了危機意識,他們開始動用自身的權力試圖挽救清朝統治,用以鞏固自身利益,他們被稱爲洋務派,其展開的一系列活動也被稱之爲“洋務運動”。

關於這場救亡圖存運動,洋務派打出了兩張大旗,分別是“自強”和“求富”,並且主張“師夷長技以制夷”。具體來說,洋務運動的口號分爲兩個時期,前期的口號是“自強”,在他們看來,西方列強之所以強大,是他們的武器強大,晚清政府的軍隊大多使用的是冷兵器,而西方侵略者則是堅船利炮。所以他們祭出了“自強”這張大旗,用以號召人們學習西方的器物已達到自救的目的。

在“自強”的號召下,洋務派建立了一系列的軍工企業,但是面對生產製造所需要的高費用,他們無力承擔,所以在後期,他們又進一步的提出來“求富”這一口號。企圖通過“求富”來引領更過的民族資本家加入到機器製造的行業,發展民族資本主義,賺取更過的資金用以購買軍工製造所需要的原材料,以及運輸費用。

說到洋務運動的口號,很多人首先想到了恐怕是“師夷長技以制夷”,但是這並不是洋務運動的口號,他是魏源的思想,先進的洋務派在打出了“自強”和“求富”的口號之後,主張借鑑了魏源的思想,用以吸引更多的有識之士共同參與。

 洋務運動的歷史作用

在公元1861年至公元1895年,以李鴻章、張之洞等人爲代表的洋務派爆發了一場空前絕後的洋務運動。該運動以“師夷長技,中體西用”爲指導思想,它的主要目的是學習西方先進的科學技術,以便維護清王朝的統治。那麼,洋務運動的歷史作用是什麼?

洋務運動發生在第二次鴉片戰爭後,當時的清王朝面臨着內憂外患的殘酷局面。洋務派的一部分人在朝廷擔當要職,他們經常同外國資本主義列強打交道,因此思想比較開明,能夠很快的接受國外的一些先進知識和技術。19世紀60年代他們開始打着“自強”和“求富”的旗號,引進西方先進的科學技術,模仿西方製造武器。值得一提的是,在朝廷官員曾國藩、左宗棠等人的帶領下他們創建了很多大大小小的近代企業,譬如:安慶內軍械所、湖北織布局等。這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清王朝早期工業和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

1962年,直隸總督、北洋通商大臣李鴻章創設洋炮局,他與曾國藩等人積極學習西方先進技術。當時的和碩恭親王愛新覺羅·奕看到這一場景,認爲清王朝懂得西方技術的人很是稀缺,決定專門派人員到國外學習。洋務派也組織人翻譯了一系列西方書籍,供人們學習。這一舉措既傳播了先進的知識、打開了人們的視野,又直接促進了中國教育的發展,也是中國近代教育的開端。

甲午中日戰爭後,洋務運動宣告失敗。不可否認的是,洋務運動引起了人們價值觀念的改變,使中國曆朝歷代傳統的重農抑商思想得到了很大的衝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