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經典文史 > 拉丁語詞典 拉丁語優美短句

拉丁語詞典 拉丁語優美短句

來源:安安歷史網    閱讀: 6.31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拉丁語,梵蒂岡使用的語言,原本是意大利中部拉提姆地區的方言,之後因爲羅馬帝國的擴張和天主教的流傳擴展爲歐洲通用語言。

簡介

拉丁語(Lingua Latīna)屬於印歐語系-意大利語族,起源拉丁姆地區(意大利的拉齊奧區)爲羅馬帝國使用。雖然拉丁語通常被認爲是一種死語言,但有少數基督宗教神職人員及學者可流利使用拉丁語。羅馬天主教傳統上用拉丁語作爲正式會議的語言和禮拜儀式用的語言。此外,許多西方國家的大學提供有關拉丁語的課程

拉丁語是一種高度屈折的語言。名詞形容詞有三個語法範疇:數、性、格,有兩個數、三個性、六個格。形容詞須與所修飾的名詞保持語法範疇的一致。動詞分爲限定形式和非限定形式兩大類。動詞限定形式有五個語法範疇:數、人稱、式、語態、時態;根據動詞的現在時詞幹結尾分四種變位法、六個時態、三種人稱、三種語式、兩種語態、兩個數。位格在拉丁語中已無此語法範疇,僅殘存少數古位格形式,故不將位格另列爲拉丁語的格。呼格除第二變格的陽性單數外均與主格相同,因此拉丁語一般只有五個不同的格。拉丁語無冠詞。

名稱

拉丁語的中文名稱在明、清朝的文獻中曾有40多種異譯,如“大西字”、“紅毛字”、“番字”、“喇提諾”、“臘底諾”、“辣第諾”、“拉替努”、“賴丁”、“羅典”等。

拉丁語在語言史中的地位

英語中,“I”(我[主格])、“me”(我[賓格])、“is”(是)、“mother”(母親)、“brother”(兄弟)、“ten”(十)這些詞實際上是以某種方式被歐洲人和亞洲人已經說了上千年的詞。目前爲止,並不清楚這些詞到底有多麼古老。雖然它們的拼寫和發音因時空的差異而有所不同,但這些人類思想符號的基本要素卻能夠越過這樣的時空跨度,一直留存到今天。從下面這個簡表就可以看出這一點。

表中的這些“同源語”相互之間是有關聯的。然而在它們當中,除英語是從盎格魯-撒克遜語派生出來的以外,沒有任何一種語言是直接從另一種語言派生出來的。其他語言都可以回溯到一種共同的祖語。這種語言現已消亡,但根據留存下來的語言證據,可以推斷它的存在。所有這些“親戚語言”或同源語的源始語(現己消亡)一般稱爲原始印歐語,因爲它的派生語既出現在印度附近(梵語、伊朗語),也出現在歐洲(希臘語、拉丁語、日耳曼語、凱爾特語、斯拉夫語、波羅的語)。據文獻考證,這些語言中最古老的是梵語、伊朗語、希臘語和拉丁語,這些文獻均可追溯到公元前。

英語是從與拉丁語同源的盎格魯撒克遜語中派生出來的。盎格魯撒克遜語早先從拉丁語中借用過一些詞彙。公元7世紀時,又有更多的拉丁詞被吸收進來,這主要是由於坎特伯雷的聖奧古斯丁(不是那個著名的希波的聖奧古斯丁)著作的影響,他曾受教皇格列高利差遣,力圖使盎格魯人皈依基督教。在征服者威廉於1066年統治英格蘭之後,諾曼法語成爲上流語言,盎格魯-撒克遜語被看作是戰敗者和農奴講的劣等語言。盎格魯-撒克遜語不再是文學語言,而是成了日常生活中的土話。然而,又過了大約兩個世紀,隨着諾曼人的後裔最終與當地英國人融合,盎格魯-撒克遜語又重新得到了肯定。但是由於自身的貧乏,它在成爲文學語言之前,不得不在文學、思想和文化上借用數百個法語詞。到了13、14世紀,隨着這種借用的不斷增多,中古英語慢慢發展出來,其代表人物便是於1400年去世的傑弗裏·喬叟。除了這些含有拉丁詞根的法語詞被吸收進來,還有一些詞是直接從拉丁語借過來的。到了16、17世紀,文藝復興重新喚起了人們對於古典作品的興趣,從而使這一過程得到加強。從那以後,拉丁語一直是許多新詞特別是科學語彙的來源。

既然英語經由盎格魯-撒克遜語而與拉丁語同源而且英語從拉丁語中直接或間接地借用了許多詞彙,所以很容易用英語的詞彙來說明同源和派生現象。例如,“brother”(兄弟)一詞與拉丁詞“frāter”(兄弟)同源,而“fraternal”(兄弟的)顯然是由“frāter”派生出來的。

拉丁語歷史

拉丁語詞典 拉丁語優美短句

  羅馬地理位置

起源

拉丁語在一定程度上缺乏希臘語的多樣性和靈活性,這可能反映了羅馬人講求實際的民族性格。比起文學創作的多樣和靈活,羅馬人更關心政府和帝國的發展與擴張,對推測和詩意的想象不感興趣。但是,即便在這種情況下,在衆多古典時期大師們的筆下,拉丁語依然是堪與世界上其他任何內涵豐富語言媲美的文學、詩歌的語言。

拉丁語與希臘語同爲影響歐美學術與宗教最深的語言。在中世紀,拉丁語是當時歐洲不同國家交流的媒介語,也是研究科學、哲學和神學所必須的語言。直到近代,通曉拉丁語曾是研究任何人文學科教育的前提條件;直到20世紀,拉丁語的研究才逐漸衰落下去,重點轉移到對當今語言的研究。

拉丁語(Latinitas)最初是意大利半島中部西海岸拉丁部族的語言,和奧斯克·翁布利語同屬古代印歐語系意大利克語族。由於羅馬的強盛,羅馬人的拉丁語逐漸在並存的諸方言中取得了優勢。公元前5世紀初成爲羅馬共和國的官方語言。在羅馬帝國全盛時期,隨着羅馬人軍事和政治勢力的擴張,拉丁語作爲行政語言傳播到西地中海的島嶼、伊比利亞半島和高盧(今法國),直至多瑙河流域的達齊亞(今羅馬尼亞),成爲當時帝國核心地區使用的語言。拉丁語是教會的官方語言,4世紀的接近民間語的《聖經》拉丁文譯本是最具權威的教科書,因此5~15世紀,拉丁語是教會統治下的宗教、文化和行政的語言,又是西歐各民族間的交際語言,稱爲中古拉丁語 。同時,書面拉丁語和民間通俗拉丁語的差別越來越大。由於中古拉丁語在一定程度上已脫離了古典拉丁語,它在文藝復興時期的拉丁語作家看來不夠規範和純潔。後者的拉丁語以古典拉丁作家爲範式,稱作新拉丁語。

古羅馬的語言拉丁語,是現代羅曼語的祖先。拉丁語開始是臺伯河岸的一個小村莊的方言,在歷史的長河中傳播到世界大部分地區。在中世紀,拉丁語是國際交流的媒介語,也是科學、哲學和神學的語言。直到近代,通曉拉丁語,還曾是任何文科教育必不可少的前提條件;只有到了本世紀,拉丁語的研究才衰落下去,重點挪到對活着的語言的研究。羅馬天主教傳統上用拉丁語作爲正式語言和禮拜儀式用的語言。

拉丁語詞典 拉丁語優美短句 第2張

  公元3世紀時的鑲嵌畫

傳播

約在公元前一千年,從北方不斷涌來的移民把拉丁語帶到意大利半島。在以後的幾百年中,羅馬出現了,並居於突出地位,羅馬的拉丁語成爲新興的羅馬帝國的標準語。和古典拉丁語同時存在的,有一種口語方言,羅馬軍隊把這種方言帶到整個帝國。它完全取代了意大利在羅馬帝國出現前就有了的語言以及高盧語和西班牙語,並且,在五世紀瓜分羅馬帝國的野蠻人也樂於接受這種語言。進一步分化的結果,導致現代羅曼語諸語言的出現,它們是:意大利語,法語,西班牙語,葡萄牙語和羅馬尼亞語。

拉丁語(或稱羅馬語)的字母表,是在公元前七世紀創制的,它以埃特魯斯坎(Etruscan)字母爲基礎,埃特魯斯坎字母又來源於希臘字母。在原來的二十六個埃特魯斯坎字母中,羅馬人採用了二十一個。原來的拉丁語字母是:A、B、C(代表/g/和/k/)、D、E、F、Ζ(希臘語的zeta)、H、I(代表I和J)、K、L、M、N、O、P、Q、R(雖然在一段長時間內寫成P)、S、T、V(代表U、V和W)、X。後來,希臘字母x廢棄不用,代之以一個新字母G。在公元前一世紀希臘被征服後,採用了當時通行的希臘字母Y和Z,把它們放在字母表的末尾。這樣,新的拉丁語字母包含二十三個字母。直到中世紀才加上J(區別於I)和字母U和W(區別於V)。

發展

歐洲文藝復興時期以後,各民族語言代替了拉丁語,但在學術領域裏拉丁語仍有它的地位。現代天主教會沿用拉丁語爲第一官方語言,在教堂儀式中使用拉丁語一直到1963年。古代拉丁文化是直接繼承希臘文化的。通過拉丁語,希臘語中的豐富蘊藏歐洲,澤及葡萄牙語、西班牙語、法語、意大利語、羅馬尼亞語等語言。

發音

拉丁語是一種日常口語已經消亡的西方古典語言,今天一般只作爲文獻語言供研究,或由其他語言借入部分詞彙使用,因而所謂拉丁語發音實際是指拉丁文讀音,即今人根據拉丁文書面材料誦讀時的發音。按照個別音位實際發音的不同,可以將拉丁語發音大體分爲通用式和仿古式兩種風格。無論採用哪種方式,基本都可以按照“一字母一音”來拼讀,因而大部分拉丁語詞典不會標註國際音標。另外,以英語爲母語的人喜歡按照英文的規則拼讀拉丁文,比如將Caesar(凱撒)讀成SEE-zar(北約拼音)。這種英語式的發音風格對元音字母的拼讀相當離譜,嚴肅的學習者正常情況下不會採用。拉丁語的元音有長短之分。在前後其他發音相同的條件下,同一位置上相同音素的長元音和短元音能夠區別意義。大部分元音都是短元音。長元音的出現及其位置,有時有一定規律,但大多數仍需在學習時個別記憶。現代的拉丁語詞典採用兩種變音符號予以標記,即長音符號和短音符號——後者只在有必要特別標明的元音上使用。古代文獻和現代普通讀物一般不使用變音符號。

拉丁語的詞重音不區別意義,但位置是固定的。單音節詞內部無所謂輕重音。多音節詞的重音位置通常不外乎倒數第二或第三個音節上,而且與音節的長短有關。音節的長短則既與元音的長短有關——含有長元音的音節一定是長音節,又與音節的構成有關——閉音節無論元音長短都是長音節。在一個包含三個或三個音節以上的詞中,倒數第二個音節如果是長音節就讀重音,如果是短音節,重音就移動到倒數第三個音節上。

拉丁語還存在大量語流音變現象,但在今天能看到的文獻中,大部分音變已經反映在了文字拼寫上,只有少數例外。這種正字法雖然方便了誦讀,但也爲掌握拉丁語語法制造了不小的困難。

字母

拉丁字母,也作羅馬字母,爲西歐語言(包括英語)所採用的字母系統,是世界上最通行的字母。由於早期的歐洲殖民主義和西方文化的影響,有些使用其它文字的語言如越南語和土耳其語也改用了拉丁字母。很多之前沒有自己文字的語言如馬來語、印尼語和很多原住民語言也使用拉丁字母來記錄自己的語言。拉丁字母主要有以下26個字母:

大寫

A B C D E F G H I J K L M N O P Q R S T U V W X Y Z

小寫

a b c d e f g h i j k l m n o p q r s t u v w x y z

古典拉丁語只有其中的23個字母(J,U,及W並不包括在內)。

字母K只見於極少數詞中的A前,且皆可以以C代替。

字母演變歷史

拉丁字母約在公元前六世紀由埃特魯里亞(Etruria,意大利西北部古國)字母發展而來。其淵源可通過希臘字母、腓尼基字母追溯至公元前1100年在敘利亞、巴勒斯坦一帶通行的北閃米特字母。

沒有爭議的是這些字母主要源自埃特魯里亞字母。字母“C”的讀音充分證明了這一點。

使用拉丁字母的國家,深綠色表示爲官方文字“F”字源自(digamma),在原來的埃特魯里亞字母及拉丁字母被用來表示/w/音,而“FH”纔是本來用作表示/f/音的字母。後來羅馬人簡化了“FH”成爲“F”,而這個字母從此就用來表示/f/音。

半元音/w/與/u/、/u:/及/j/與元音/i/、/i:/都採用同一個字母來表示,分別爲“V”及“I”。

最初的拉丁字母只有20個,無“G”、“J”、“U”、“W”、“Y”、“Z”。字母G增加於公元前3世紀中葉,其形式爲C加一橫。原並無字母“U”及“J”,只有一個半元音字母“V”及“I”;11世紀時從“I”中分化出“J”,又從“V”分化出“U”,再從“V”分化出“W”(字母W形式即爲雙V);在16世紀時明確分工爲I、U表示元音/i/和/u/,當在元音字母前表示輔音/j/和/w/(或/v/)時用J和V(或W)。“Y”和“Z”是共和後期爲拼寫希臘與藉詞而專門增加,Y起初照希臘語Υ讀圓脣高前元音/y/,後讀/i/。

拉丁語語法

拉丁語是個綜合語,複雜的詞形變化體系構成了拉丁語語法的主要部分。這些變化通常使用在詞尾添加後綴構成(外部屈折)或者變化詞幹的輔音或元音(內部屈折)。對於名詞、形容詞和代詞,這種變化叫做“變格”( declinatio),對於動詞,叫做“變位”(conjugatio)。初學者一開始就得熟記相當數量的規則,常常招致挫折。德國詩人海涅曾因不能熟記,感嘆“要是羅馬人得先學好拉丁文,他們大概沒剩多少時間征服世界”。

名詞

一般每個名詞都有六個格的區別;更多的可以有七個,少的可能只有兩個。名詞的七個格是:

“主格”([casus]nominativus;英語:nominative case)在通常情況下,羅馬人用主格來指示一個限定動詞的主語。

“屬格”([casus]genetivus,[casus]genitivus;英語:genitive case)當用一個名詞來修飾另一個名詞時,羅馬人把修飾名詞寫成屬格形式,類似於英語中的“'s”。屬格通常表示屬有關係,雖然除此之外還有其他一些用法,但屬格的意思一般都可以用英語中的介詞of來翻譯。屬格的拉丁語名詞通常位於它所修飾的名詞之後。

“與格”([casus]dativus;英語:dative case)羅馬人用與格來表示間接受到動詞動作影響的人或事物,類似於英語中的“(to)sb.”,即間接賓語,這是與格最常見的用法。在大多數情況下,與格的含義可以通過把to或for與名詞連用來確定。

“賓格”([casus]accusativus;英語:accusative case)羅馬人用賓格來表示動詞動作的直接賓語,即受到動詞動作直接影響的人或事物。它也可以用作某些介詞(例如ad,to;in,into;post,after,behind)的賓語。

“呼格”([casus]vocativus;英語:vocative case)羅馬人用呼格(有時與感嘆詞Ō連用)來直接呼喚(vocāre,to call)某人或某物。例如,(Ō)Caesar,(O)Caesar;Ō fortūna,O fortune。在現代的標點符號中,呼語(或直接稱呼的名詞)用逗號與句中其餘部分隔開。在以-us結尾的第二變格法名詞和形容詞的單數情況下,呼格的拼寫才與主格不同,所以通常不列入詞形變化表。

“奪格”([casus]ablativus;英語:ablative case)奪格有時又稱離格或狀語(adverbial)格,羅馬人在用下述觀念修飾或限制動詞時會使用奪格:手段(或工具)、施事者、伴隨、方式、地點、時間。羅馬人有時把奪格與介詞連用,有時不連用。翻譯這個複雜的格沒有什麼簡單規則可循。不過,如果有拉丁語介詞( ab,by,from;cum,with;dē和ex,from;in,in,on)出現,問題就不大。一般而言,總可以把奪格與by,with,from,in,on,at等英語介詞聯繫起來。

“方位格”([casus]locativus)(用於一些特定的詞來表示方位)

因爲格變化已經表達了拉丁語的名詞動詞之間的語法關係,因此拉丁語的詞序高度自由,並不遵守主-謂-賓之類的順序。例如:“他愛錢”,此句在中文、英文、法文等現今主要語言中,皆僅有一種語序,即主語-謂語-賓語。但在拉丁文與俄語中,因格變化已闡明其關係,故可自由排列,產生六種語序。(一般而言,羅馬人會將欲強調的觀念放置句首。)

Ille pecuniam amat.

Ille amat pecuniam.

Pecuniam amat ille.

Pecuniam ille amat.

Amat ille pecuniam.

Amat pecuniam ille.

又,拉丁語之中的語序雖較不重要,但最常用的語序爲主賓謂結構(SOV),亦即例句中的第一條。另外,拉丁文的動詞變化可以看得出來主詞是單複數的第一、二或三人稱(共6個組合),所以這句也能進一步簡化:

Pecuniam amat.

意思是他/她/它愛錢。

拉丁語名詞有五類變格法、形容詞有兩類變格法,每類變格法用不同的變格方式來區別上述六個格。名詞以單數屬格詞尾確定變格法。

以下列表列示拉丁文的五類變格法:

動詞

動詞有人稱、數、時態、語氣(直陳、虛擬、命令)和態(主動、被動)的區別。拉丁語動詞有四類不同的變位法,另外還包括一些不規則動詞。

大部分規則的動詞以它們的不定式詞尾來區分它們的變位法:第一類變位法的不定式結尾是“-āre”,第二類變位法是“-ēre”,第三類變位法是“-ere”,第四類變位法是“-īre”。

茲舉一例,演示拉丁語動詞的主動語態的變位:

amō,amāre,amavī,amatus(愛,屬於第一類變位法)

被動語態則只要把以上主動語態的結尾改成被動語態專用的結尾就可以了。

更多的拉丁語詞形變化可以參見

特點

拉丁文字和拉丁詞彙是人類共有的語言資源。語言學家把印歐語系中的拉丁語歸爲K類語言。拉丁語的重音有一定的規則:如果倒數第二個音節是長音,重音就落在這個音節上,否則落在倒數第三個音節上。語法上不用冠詞,名詞有豐富的形態變化,保留了印歐語的呼格,但把印歐語真正的離格、工具格和大部分方位格歸併成一個離格。動詞的形態變化複雜,但比希臘語簡單。由於動詞有人稱的變化,句子中的人稱代詞主語往往省略。還有異相動詞,如loquor(我講),形式上是被動語態,意義上卻是主動的;有獨特的動形詞,可作爲分詞和形容詞使用。句子的詞序比較自由、靈活。詞彙上基本是來自印歐語的直接繼承詞,但也有許多來自其他語言的藉詞。

拉丁語是個綜合語,複雜的屈折變化體系構成了拉丁語語法的主要部分。這些變化通常使用在詞尾添加後綴構成(外部屈折)或者變化詞幹的輔音或元音(內部屈折)。對於名詞、形容詞和代詞,這種變化叫做“變格”(declinatio),對於動詞,叫做“變位”(coniugatio)。

與英語的關係

英語與拉丁語屬於同語系(印歐語系)不同語族(英語屬於日耳曼語族,而拉丁語屬於意大利語族),因此文法上不盡相同。英國近代文學家試圖把拉丁語的語法用於英語,例如強行規定禁止在to和動詞之間使用副詞的法則,並不能成功的應用於日常用語中。雖然如此,還是有超過一半的英語詞彙來源自於拉丁語。很多英語詞彙演變自羅曼諸語,如法語或意大利語等。而這些羅曼諸語又從拉丁語演變而來(例如:Latin:mercēs→French: merci→English:mercy),有些則是直接由拉丁語演變而來(例如:Latin:serēnus→English:serene),有些則是未經變化而直接採用(例如:Latin:lārva→English:larva)。由此可見,相當多數的英語詞彙由拉丁語演變而來。另外,有些拉丁語是由希臘語演變而來(例如:Greek:schǒlē→Latin:schǒla→Old Einglishscōl→ Modern English:school)。英語採用如此多數的外來語後,確實豐富了原本單調的英語詞彙。

很多人習慣將A-Z稱爲“英文字母”,事實上,應該稱爲“拉丁字母”或“羅馬字母”。因爲英語的A-Z二十六個字母是採自於拉丁語的拉丁字母。

常用語與名言

常用語

Salvē(單數:向一人)Salvēte!(複數:向多人)你好!

Valē(單數:向一人)Valēte!(複數:向多人)再見!

Bonum vesperum!午安!

Bonam noctem!晚安!

Quis es tū?你是誰?

Loquerisne linguam Latīnam?你會講拉丁語嗎?

Quid est nōmen tibi?你叫什麼名字?

Nōmen mihi est "Mark".我叫馬克。(Mark一般對應拉丁語中的Mārcus,即Nōmen mihi est "Mārcus".)

Quaesō請。

Amābō tē請您

Quid agis hodiē?今天,你好嗎?

Bene valeō!很好!

Libenter feci!不客氣!

Optimē!非常好!

Pessimus!很糟糕!

Pessimē!非常糟糕!

Bene!還不錯!

Satis bene.馬馬虎虎了。

Nōn bene.不太好。

Et tū?你呢?

Veniō (a/ab) xxx(使用奪格).我來自xxx。(例如:我來自羅馬"Veniō a Romā")

Beneficiō tuō!謝謝你!

Certē.(Sīc est)確實如此。

Nōn est.不是的。

Nunc.現在。

Hodiē.今天。

Herī.昨天。

Crās.明天。

Semper.一直。

Hīc. 這裏。

Mox tē vidēbō.下次再見。

Bene tibi ēveniat.祝您好運。

Si valetis gaudeo, ego valeo.如果你很好,我就高興了,我很好。(這是古羅馬人寫信時常用的問安套語,並只用縮寫“S.V.G.E.V”)

名言

Scientia potentia est:“知識就是力量。”

Jus est ars boni et aequi:“法律就是善良和正義的藝術。”

Nec hostium timete, nec amicum reusate:“不要怕敵人,也不要拒絕朋友。”

VENI VIDI VICI:“我來,我見,我征服。”——尤利烏斯·愷撒

Fortiter in rē, suāviter in modō:“行動要堅決,態度要溫和。”

Sī vīs pācem, parā bellum:“如果你想要和平,先備戰。”——韋格蒂烏斯(Flavius Vegetius Renatus)

Nil desperandum:“永遠不要絕望。”

Nemo me impune lacessit:“誰也不可以欺我而不受懲罰。”

Tempus fugit:“光陰似箭。”——維吉爾

Vox populi, vox Dei:“民意就是天意。”

Salus populi suprema lex esto:“人民利益高於一切。”(直譯爲:人民的利益是最高法律)——維吉爾

Non sibi, sed omnibus:“不爲了自己,而爲了所有人。”

cōgitō ergō sum:“我思故我在。”——笛卡爾

annus mirabilis:“奇蹟迭出的一年”或“令人驚異的一年。”——源自英國詩人德萊頓紀念1666年倫敦大火的詩篇

annus horribilis:“可怕的一年”或“多災多難的一年。”——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二世稱1992年

E pluribus unum:“合衆爲一。”——美國國徽上的格言之一

Qui tacet consentit:“沉默即默認。”

Carpe diem:“及時行樂。”——出自賀拉斯詩經(英語:Odes (Horace) )

Unus pro omnibus, omnes pro uno:“我爲人人,人人爲我。”(對應英語的:One for all, all for one)——瑞士國家格言、大仲馬的座右銘

Veritas:“真理。”——哈佛大學校訓

Mens et Manus:“手腦並用。”——麻省理工學院校訓

Velut arbor ævo:“像大樹一樣茁壯”——多倫多大學校訓

Dei sub numine viget:“讓她以上帝的名義繁榮。”——普林斯頓大學校訓

Lux et veritas:“光明與真知。”——耶魯大學校訓

Novus ordo seclorum:“時代新秩序。”——耶魯商學院校訓

Rerum cognoscere causas:“瞭解萬物發生的緣故。”——倫敦大學倫敦政治經濟學院校訓

Tempus omnia revelat:“時間會揭露一切。”

Hinc lucem et pocula sacra:“此乃啓蒙之所,智識之源。”——劍橋大學校訓

Dominus Illuminatio Mea:“主照亮我。”——牛津大學校訓

Sapientia Et Virtus:“智慧和品德(字面直譯)”(官方中文校訓爲“明德格物”,語出《大學》。)——香港大學校

Via Veritas Vita:“方法、真理、生命。”——據傳爲耶穌基督,格拉斯哥大學校訓

fortitudo simplicis:“正直的力量。”——淡江大學校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