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經典文史 > 古代武將打勝仗後會築京觀來炫耀 京觀到底是什麼

古代武將打勝仗後會築京觀來炫耀 京觀到底是什麼

來源:安安歷史網    閱讀: 2.13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今天本站小編給大家準備了:爲何古代武將打了勝仗會築京觀來炫耀?感興趣的小夥伴們快來看看吧!

從字面上看,“京”是用土堆成的小山丘的意思,“觀”是修建於道路或者建築上的門類裝飾物,一般指宮門,“京觀”合起來的字面意思就是:用土堆成的小山上的宮門。

也許是因爲古代華夏的戰爭頻繁,京觀的本意後來被改變,特指在戰爭後獲勝的一方把敵人的屍體聚集起來,並且用土在屍體上堆成小山丘,再修建一個類似於宮門的闕,用來炫耀武功、震懾敵人。

京觀不是把敵人的首級(頭顱)堆在一起,而是把屍體堆在一起,古代華夏沒有堆首級的習慣,但有堆積屍體用來築京觀的行爲。

舉兩個發生在三國時期的例子來說明京觀是什麼,爲何古代武將打了勝仗會築京觀來炫耀。

古代武將打勝仗後會築京觀來炫耀 京觀到底是什麼

古代戰爭

1、司馬懿築京觀

晉書 宣帝紀》:文懿攻南圍突出,帝縱兵擊敗之,斬於樑水之上星墜之所。既入城,立兩標以別新舊焉。男子年十五已上七千餘人皆殺之,以爲京觀。僞公卿已下皆伏誅,戮其將軍畢盛等二千餘人。收戶四萬,口三十餘萬。

公元238年,司馬懿受魏明帝之命攻伐遼東公孫淵,公孫淵不敵司馬懿,被包圍在城中,公孫淵從南面突圍,被司馬懿率軍打敗,在墜落彗星的地方將公孫淵斬首,司馬懿進城之後,建立了兩個標誌以區別新舊。

然後司馬懿做了兩件很恐怖的事,一是屠城,二是築京觀,屠城是把城中十五歲以上所有的男子全部殺死,一共有七千多人,還把公孫淵手下的公卿全部處死,這些官員就有二千餘,同時還收編了四萬戶人口,約有三十餘萬人。

京觀

築京觀是指司馬懿把這些被殺的敵人屍體堆積在一起,在屍體上面封土築成高冢,這便是京觀。

司馬懿築京觀的目的是什麼?

簡單,用恐怖的手段來震懾敵人,司馬懿雖然打敗了公孫淵,殺了很多人,但是戰爭結束後,司馬懿是要離開遼東回到洛陽的,公孫淵雖死,但是難保不會出現另一個公孫淵,在司馬懿的軍隊離開後,肯定會有其他勢力進入遼東,司馬懿築京觀的目的就是震懾這些勢力,不要與魏政權爲敵,否則就是這個下場。

司馬懿把屠城和築京觀合在一起,威懾的意味更加濃厚,司馬懿在破城之後就殺了一萬餘人,這些都是手無寸鐵的百姓和官員,還不包括在戰爭中死亡的敵人,司馬懿用來築京城的屍體少說也有幾萬具,把如此多的屍體擺在一起,就是一種非常震懾的手段,有着強烈的視覺衝擊和情感震動。

古代武將打勝仗後會築京觀來炫耀 京觀到底是什麼 第2張

古代攻城戰

沒有人不怕死,尤其是上萬具屍體堆在一起,這給人以極大的衝擊,司馬懿不在乎人口,只在乎是不是歸順魏政權,但凡與魏政權作對的,無論有多少人,全部屠殺,絕不手軟,這讓曹魏的政治高壓延伸到邊境地區,今後只要想背叛曹魏的勢力,在叛亂之前都會掂量一下能不能承受這種壓力。

2、鄧艾築京觀

《三國志》:輒依鄧禹故事,承製拜禪行驃騎將軍,太子奉車、諸王駙馬都尉。蜀羣司各隨高下拜爲王官,或領艾官屬。以師纂領益州刺史,隴西太守牽弘等領蜀中諸郡。使於綿竹築臺以爲京觀,用彰戰功。士卒死事者,皆與蜀兵同共埋藏。

公元263年,司馬昭主導之下的魏國發動了對蜀漢的大規模軍事進攻,僅僅一個月的時間,魏軍就兵臨劍閣關,讓人沒有想到的是鄧艾繞過了劍閣,從七百里無人區繞到了江油、棉竹一帶,逼降了江油守將,在綿竹打敗了諸葛亮的兒子諸葛瞻,成功兵臨成都,逼降了後主劉禪,滅亡了蜀漢。

古代武將打勝仗後會築京觀來炫耀 京觀到底是什麼 第3張

殘酷的戰爭

之後鄧艾模仿當年鄧禹的故事,私自在成都分封了一系列的蜀漢降將,並且任命了一大堆的魏軍將領爲蜀地官吏,鄧艾還幹了一件特別恐怖的事,就是築京觀,而且鄧艾築的京觀與其他歷史人物都有所不同。

鄧艾在綿竹築臺以便修建京觀,用來表彰自己和部將的戰功,但是鄧艾用來築京觀的屍體既有魏軍的,也有蜀軍的,鄧艾把自己手下的士兵屍體與被殺的蜀軍屍體堆在一起築成京觀,這算是非常另類的了,也是爲數不多的把自己人的屍體築成京觀。

鄧艾之所以這麼做,是因爲蜀漢上到皇帝,下至百姓,都投靠了曹魏,爲了穩定成都,鄧艾用古代將領傳統的方式來炫耀,鄧艾更多的不是威懾敵人,而是炫耀自己的戰功,這從鄧艾的性格也能看出。

古代武將打勝仗後會築京觀來炫耀 京觀到底是什麼 第4張

築京觀有兩個目的

鄧艾偷渡陰平併成功逼降劉禪之後,他非常驕傲,誰的話都不聽,誰的話都不放在眼中,就連司馬昭幾次三翻告誡鄧艾不要擅自分封蜀漢君臣,鄧艾就是不聽,這明顯就是驕傲自大,目中無人的表現,鄧艾並沒有造反的想法,只是過於驕縱。

相比較而言,鄧艾築京觀的行爲明顯就比司馬懿和平多了,司馬懿有屠城行爲,殺了一萬多無辜的百姓,用他們的屍體來築京觀,而鄧艾並沒有殺害俘虜,也沒有殺害投降的士兵和百姓,只是用戰爭中死去的屍體來築京觀,鄧艾善良多了。

通過這兩個例子能夠看出,築京觀最主要就是兩個作用:一是震懾敵人,二是炫耀戰功,這種做法看起來好像非常恐怖,實際上這是華夏曆史一直流傳下來的一種政治行爲,從春秋戰國時期就已經有築京觀的行爲了。

公元前597年,楚莊王在邲之戰中擊敗了強大的晉軍,楚莊王手下有個叫潘黨的將軍勸楚莊王把晉軍的屍體收集起來,築成京觀,以顯示楚軍的武功,結果楚莊王拒絕了,楚莊王認爲晉軍不過是在執行國君的命令,爭霸天下不僅依靠武力,還要有德行。

古代武將打勝仗後會築京觀來炫耀 京觀到底是什麼 第5張

京觀是殘酷的戰爭行來帶來的

從楚莊王的例子來看,春秋時期的戰爭處處殘留着道義與德行,禮樂尚未完全崩壞,即使有築京觀的行爲,大多也就是收集戰場上敵人的屍體來築造,並無後世的屠城及殺俘行爲,到了戰國,戰爭越來越殘酷,動不動就有滅國之戰,甚至還有殺俘行爲,長平之戰,秦國一次性活埋趙國40多萬降軍,算是中國歷史上最殘酷的殺俘。

後世戰爭開始無所不用其極,築京觀的手段也是越來越殘酷,像司馬懿這種屠城築京觀的行爲在三國時期並不少見,曹操及其手下在東漢末年至少有五次屠城行爲,屠城與築京觀想要達到的政治目的是類似的,都是威懾敵人,能夠讓自己後來的戰爭打得更容易,這也是築京觀最大的目的。

築京觀的另一個目的炫耀戰功則純屬人的本性,人都有炫耀自己能力的一面,希望能夠青史留名,人是會死去的,但是京觀會一直存在下來,所築的京觀就能在後世流傳,後人知道了京觀就會了解這是誰築造的,也就能讓築主青史留名。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