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經典戰史 > 古代戰役 > 夷陵之戰蜀漢只損失五萬人 蜀漢爲何就一蹶不振了

夷陵之戰蜀漢只損失五萬人 蜀漢爲何就一蹶不振了

來源:安安歷史網    閱讀: 8.54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今天本站小編給大家帶來夷陵之戰劉備最多損失了5萬人,蜀漢爲何卻因此一蹶不振?的故事,感興趣的讀者可以跟着本站小編一起看一看。

蜀漢章武元年(221年)七月至章武二年(222年)八月,吳、蜀之間爆發了一場決定前途命運的關鍵性戰役--夷陵之戰。在三國時期,這場歷時十五個月(章武二年閏六月)的戰爭,既是最爲持久,也是最爲慘烈的戰爭之一。

夷陵之戰的慘敗,蜀漢集團從此徹底退出荊州爭奪戰,蜀漢君臣們興復漢室、統一中國的勃勃雄心也徹底受阻。

夷陵之戰蜀漢只損失五萬人 蜀漢爲何就一蹶不振了

那麼,劉備爲什麼要發動如此大規模的伐吳之戰?傳統學者的觀點多數認爲夷陵之戰的起因是復仇。據《三國志法正傳》載:“先主既即尊號,將東征孫權以復關羽之仇。”又《三國志劉曄傳》載:“關羽與備,義爲君臣,恩猶父子,羽死不能爲興軍報敵,於終始之分不足。”

實際上,夷陵之戰的發生,已是關羽被殺一年半之後的事,劉備哀傷兄弟死亡的憤怒情緒或許早已冷靜下來,況且其已年過六旬,按理說不應該如此感情衝動。

這樣看來,夷陵之戰應該是蜀國與吳國爲爭奪戰略要地荊州的利益之戰。

諸葛亮在《隆中對》中講得非常清楚:“荊州北據漢、河,利盡南海,東連吳會,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國”,“若跨有荊、益……;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將軍身率益州之衆出於秦川……,則霸業可成,漢室可興矣。”

赤壁之戰後,劉備攻取武陵、長沙、零陵、桂陽四郡,但非長江要塞,不具備進軍巴蜀的條件。210年(建安十五年),劉備利用孫權懼怕曹操進犯,向其“借”得南郡,爲謀取巴蜀取得有利的後方基地。

夷陵之戰蜀漢只損失五萬人 蜀漢爲何就一蹶不振了 第2張

次年,劉備應劉璋請求,留諸葛亮、關羽守荊州,親率萬人入蜀,並於214年謀取了益州。

於是,劉備就以荊、益兩州爲根據地,於221年建立起蜀漢政權,與曹魏、孫吳形成鼎足之勢。

可是,劉備集團佔據荊州和益州,對孫權據荊州以確保江東,然後實現西佔益州並向南發展,相機奪取天下的戰略方針,構成直接威脅。

關於夷陵之戰中雙方的兵力。《三國志陸遜傳》載陸遜統率吳軍“五萬人拒之”。

而《三國志劉曄傳》注引《傅子》載曰:“權將陸議大敗劉備,殺其兵八萬餘人。”那麼,可以推算蜀漢參戰的總兵力應在十萬左右。

這樣一來,我們可以保守估計劉備損失的軍隊,最多應該在五萬上下(一萬餘蜀兵被殺)。在三國時期人口銳減的情況下,這樣的戰爭規模也不多見。

夷陵之戰後,蜀漢國力大損,犧牲了衆多將領謀士,喪失了大部分優秀的文臣武將,以及多年訓練而成的最精銳部隊,軍事實力至少削弱一半。

夷陵之戰蜀漢只損失五萬人 蜀漢爲何就一蹶不振了 第3張

實際上,當時的蜀國已無與魏國抗衡、吳國鬥勇的實力。致使日後孔明與曹魏糾纏數十年卻“出師未捷身先死”。

當然,孫吳也重新認識到北顧之憂,不得不恢復吳蜀聯盟,共同對付曹魏,使三國鼎足局面又持續四十年之久。

將星傳奇
古代戰役
戰史祕聞
抗日戰爭
軍事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