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解密 > 歷史記事 > 吳趼人創作的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 揭露了晚清七人的淒涼生活

吳趼人創作的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 揭露了晚清七人的淒涼生活

來源:安安歷史網    閱讀: 1.07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是晚清文學家吳趼人創作的一部帶有自傳性質的長篇小說,爲晚清四大譴責小說之一(魯迅曾在《中國小說史略》第二十八篇-清末之譴責小說中將李寶嘉的《官場現形記》、吳趼人的《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劉鶚的《老殘遊記》、曾樸的《孽海花》一併歸爲譴責小說)。全書以主人公“九死一生”的經歷爲主要線索,從他爲父親奔喪開始,到經商失敗結束,通過“九死一生”二十年間的遭遇和見聞,描述了日益殖民地化的中國封建社會的政治狀況、道德面貌、社會風尚以及世態人情,揭露了晚清社會和封建制度行將滅亡、無可挽救的歷史命運。

吳趼人創作的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 揭露了晚清七人的淒涼生活

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

在第六回《徹底尋根表明騙子 窮形極相畫出旗人》中作者通過吳繼之講述來自京城傭人高升的所見描繪出了一個窮酸落魄又極會擺架子裝的很要臉面的旗人形象。(注:旗人不能與滿人劃等號,旗人包含滿族八旗、蒙古八旗、漢軍八旗,因此旗人的一部分是滿人,但旗人並不等同於滿人,如:曹雪芹出身清代內務府正白旗)

吳趼人創作的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 揭露了晚清七人的淒涼生活 第2張

《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六回原文節選

衆所周知,有清一代,清政府禁止旗人從事農、工、商各業,當兵成爲旗人唯一正當的職業。 按八旗制度,旗人成丁之後,可以補本旗內的兵丁缺額,旗內的一般兵丁按待遇分爲三類:馬甲、步甲、養育兵。補上之後即可按月領取餉銀和軍糧。因爲旗人當兵是代代世襲的,不論天災人禍都能按時得收益,而且糧餉待遇高於漢人的軍隊,又不需要經常出去打仗,所以旗兵的月餉被稱爲“鐵桿莊稼”。(例:老舍話劇《茶館》中聯防特務吳祥子向封建遺老鬆二爺所說“你們的鐵桿莊稼不行了,我們的灰色大褂反倒成了鐵桿莊稼”)

吳趼人創作的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 揭露了晚清七人的淒涼生活 第3張

1979年焦菊隱版《茶館》旗人常四爺形象

當時只要有一人當兵,就可以保證一家人生活無憂。按理說有了這“鐵桿的莊稼”只要皇帝還在大清國還在旗人就不至於如此落魄與不堪,可事實竟如此打臉。究其原因或有以下幾點:一、長期安定的社會環境刀槍入庫馬放華山,八旗軍隊悠閒度日,優越的社會環境和生活讓他們越來越懶散渙散,久而久之技藝荒廢,嫺長騎射、勇猛善戰的民族特性卻日漸喪失,戰鬥力也大爲減弱,加之職業和駐地的限制,大多數旗人變得遊手好閒,無所事事,每日沉迷於吃喝玩樂、養鳥唱戲鬥雞走狗,吸食鴉片等。二、旗人人口增長迅速,入關260多年人口額外增長了將近3倍,人口越來越多,但是能夠提供的鐵飯碗是有限的,不能吸納快速增長的旗人人口,註定有很多人補不了缺、當不了差,成爲無業遊民,成了遊民後固有的思維使之又不參與農工商等工作掙錢,光出不進生活越發拮据。三、鴉片戰爭前後隨着鴉片的大量輸入民間白銀大量外流,銀貴錢賤導致物價上漲,固有的“鐵桿莊稼”購買力越來越弱,無以負擔各類精神生活支出。

吳趼人創作的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 揭露了晚清七人的淒涼生活 第4張

鴉片戰爭使中國進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是中國近代史的開端

想當年,清兵入關區區幾十萬人便能征服大明王朝億萬人口,不得不謂之震撼,而二百年後八旗兵羸弱不堪,腐朽落寞,再無往日輝煌不說,往往戰敗以致割地賠款,積貧積弱貽害無窮。正是應了歐陽修《新五代史-伶官傳序》中所說:“盛衰之理,雖曰天命,豈非人事”之說。確是“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故方其盛也,舉天下之豪傑莫能與之爭;及其衰也,數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國滅,爲天下笑。夫禍患常積於忽微,而智勇多困於所溺,豈獨伶人也哉”。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