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解密 > 歷史記事 > 羅馬人是如何打敗馬其頓方陣的 方陣的興衰史是什麼樣的

羅馬人是如何打敗馬其頓方陣的 方陣的興衰史是什麼樣的

來源:安安歷史網    閱讀: 1.15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馬其頓方陣,是一種早期步兵作戰時的戰術,希臘重步兵方陣的改良方陣。在荷馬時代以前,步兵打起仗來像一窩蜂似地雜亂無章,所以,具有嚴格陣法的馬其頓方陣能輕易地打敗數量上佔優勢但較混亂的敵人,這在當時可以說是戰術上的創新。

方陣敗績

第二次馬其頓戰爭

看看羅馬人在第二次馬其頓戰爭中是怎麼擊敗這種方陣的吧。羅馬軍團的戰術組織能一個人爲最小單位行動——注意,他們的排列並不緊密,當羅馬人遇上距離最近的威脅的時候,比如側翼,他們能輕鬆而簡單的朝向任何方向的正面,只要轉個身就可以了;儘管亞歷山大的馬其頓密集方陣有其獨特的靈活性,能變換成各種各樣的隊型以適應各種地形和敵人陣型,但事實上密集方陣中要達到這點還是有點麻煩的,他們的長矛用起來就十分麻煩,何況還要快速的轉身?比起羅馬人,這種在亞歷山大時代非常靈活的隊型卻顯得遲鈍多了。

羅馬人是如何打敗馬其頓方陣的 方陣的興衰史是什麼樣的

的確,馬其頓的密集方陣在戰鬥一開始以排山倒海之勢擊潰了羅馬人的左翼,但是麻煩就來了,戰場上地勢起伏不平,而且馬其頓密集方陣在追擊羅馬人左翼的過程中難以保持隊型;當羅馬人的右翼擊退了馬其頓人的左翼之時,馬其頓的密集方陣得勝的右翼卻調不過頭來了,羅馬人繞開密集方陣的正面,他們使用短劍大盾的優勢就立刻體現出來——前進中的密集方陣不可能完全的保持的非常整齊,當方陣中出現空隙,羅馬人就從側翼攻入方陣——用着長達21英尺的長矛的士兵怎麼會是用短劍和大盾的羅馬人的對手?這個時候正是一寸短一寸險,擠在一起的馬其頓人連長矛都揮舞不開,何況除了第一排,後排的馬其頓士兵並沒有重甲和盾牌。

一發不可收拾

也就是說馬其頓密集方陣的缺點也是顯而易見的,這樣密集的方陣不得不依靠騎兵和其他兵種保護其兩翼,但騎兵是攻強於守,一旦被擊潰,密集方陣的側翼或者背後就容易受敵人攻擊,那麼這種死板的陣型就可能潰散而一發不可收拾。而且方陣缺乏協同性,很難用於包圍行動,只能與騎兵配合。亞歷山大並不是死用這種方陣,他的騎兵從某種意義上說纔是真正的主力,而且也足夠的強大。溝渠、樹林、山脊、河流等等障礙,也常使得密集方陣被分割或者阻擋隊型前進,一旦由此等原因造成陣型被破壞,那麼產生的空隙很容易被敵人的近戰部隊利用,而結果大家也該都知道了。

雖然亞歷山大大帝很好的解決了方陣的機動性問題,但不代表方陣就沒有了問題——事實上,作爲預備隊,追擊部隊,以及保護者的騎兵反而容易被擊敗而導致整個戰鬥失敗,因爲亞歷山大本人就在騎兵陣裏(方陣需要保持陣型)。這個問題在亞歷山大對波斯軍隊的幾場戰鬥中都有出現過,但波斯國王並沒有抓住這些機會,謹慎的他認爲亞歷山大已經突破了他的前軍和中軍,而實際上是亞歷山大誤入了波斯的後陣。出於宿命般的,亞歷山大並沒有戰死,但在幾千年後的三十年戰爭時,瑞典國王古斯塔夫二世就使用了類似的戰術(列隊火槍手、火炮方陣,胸甲騎兵保護側翼),並因爲誤入敵陣陣亡…………

羅馬人是如何打敗馬其頓方陣的 方陣的興衰史是什麼樣的 第2張

方陣興衰

在古希臘的戰爭中,作戰雙方以重步兵在約定的時間於約定的地點展 開作戰,通常是較強大的一方首先蹂躪弱小一方的土地,視土地爲生命的希臘人如果不是立刻求和,就是接受上述的挑戰,戰爭通常在半天內結束。以致波斯人在向國王報告時說:希臘人不會打仗,他們分不清奧林匹克和戰爭的區別.但是在伯羅奔尼撒戰爭中,伯羅奔尼撒同盟很尷尬地發現,無論他們如何起勁地蹂躪阿提卡半島的雅典領地,雅典人只是躲在衛城和長牆,根本不願與斯巴達人進行傳統的半天戰爭,相反,只是以強大的海軍封鎖伯羅奔尼撒同盟,希臘第一次出現海上利益超過了土地利益的城邦。這種新型的戰爭導致了長達二十年多年的廝殺,最終斯巴達向波斯尋求財政援助建立起強大的海軍,而雅典也向西西里遠征尋求不受斯巴達威脅的土地,新一輪的較量導致了伯羅奔尼撒戰爭的最後結束。 這種半天戰爭形式導致長達兩百多年的以重步兵爲核心的戰鬥模式,但伯羅奔尼撒戰爭表明,這種戰爭用於低烈度衝突是合適的,用於國與國之間的滅國性相爭是不夠的。就在伯羅奔尼撒結束後不久,北方馬其頓的國王菲力開始祕密研究新的戰術,一種以徹底消滅對方軍隊爲目的的戰術,最後的成果經過他的兒子亞歷山大的完善,最終成爲了盛極一時的馬其頓方陣。

馬其頓方陣適應了馬其頓作爲一個新興的奴隸制國家的結構,大量的農民和極少量的貴族,因此,主要由貴族公民組成的重甲兵不是馬其頓的所長,另外重甲方陣在戰埸和山地丘陵地區機動能力的低下,也不能滿足馬其頓征服需要。新組建的馬其頓方陣核心是由約一百人組成的長矛陣,在陣中完全取消了重甲兵,第一線士兵的盾也大爲縮小(斯巴達人的巨盾甚至可以遮蓋整個身體),大致只有三至四平方英尺,縮小的盾使士兵可以站得更緊密;同時,後方的矛漸次加長,最終所有的長矛手都可以對方陣前的敵人進行攻擊,最長的達到十米之長。

如果以爲馬其頓方陣只是長矛,就大錯特錯了,實際上在軍隊中列入方陣中的長矛手只有三分一到四分一,其餘全部是弓箭手,劍手,投石手,投槍手,這些士兵通常是非公民的平民,盟國的士兵,待釋放的奴隸。在作戰中,他們以箭、石、投槍攻擊敵人,減少方陣衝鋒的壓力,當敵人被方陣衝散壓倒後,他們就跟上去殺傷散亂的敵人。這種戰法與中國古代的車戰十分相似,先以戰車衝散敵人,再與徒卒殺傷敵人。實際上春秋時晉國魏舒的毀車成行一役的作戰方式與馬其頓方陣就很相似,不同的是魏舒以棄車的甲兵劍盾陣代替了長矛陣而已。

依靠馬其頓方陣的戰鬥能力,腓力統一了希臘,亞歷山大滅亡了波斯建立了亞歷山大帝國。但是馬其頓方陣的弱點就象他的優點一樣特出,最大的弱點就是它的戰鬥力集中在前方,側面只能依靠互相的保護,一旦對方突破側翼,矛陣中的長矛兵別說抵抗,連逃生的機會也沒有。羅馬人在與高盧人的作戰中首先嚐到這個滋味,當高盧的劍盾兵攻破了羅馬人的側翼後,三萬羅馬人和同盟軍毫無反抗能力地就在陣位上被殺死。這埸慘敗令羅馬人意識到,長矛陣如果被突破就很難抵抗劍兵的進攻,對馬其頓方陣的革命性改進,導致了羅馬小步兵方陣戰術的產術,也就是羅馬軍團。

羅馬人是如何打敗馬其頓方陣的 方陣的興衰史是什麼樣的 第3張

多年後,較馬其頓方陣靈活得多的羅馬軍團戰術在與地中海地區最後一個強大敵人,希臘人的敘利亞王國的戰爭中,輕鬆地在狹窄的谷地中展開,並把同樣是擠在山谷中卻無法展開的擺着馬其頓方陣的敘利亞四萬大軍全殲。在這一仗後,盛極一時的馬其頓方陣完全消失了。

導致馬其頓方陣消失的最主要原因,正是因爲投射武器的進步,令到對敵一方可以在遠離方陣的地方通過箭射和投槍殺傷陣中士兵,瓦解馬其頓方陣的攻擊能力,攻擊能力的消失,意味着馬其頓方陣防守能力的消失。微小的鐵製箭頭,可以穿透牛兵盾的鐵製標槍,起着於關重要的作用。

一排排的矛舉起來,前後十六排,矛的尾端也有鋒刃,防你從後邊上來。前五排的槍尖都搭到第一排人肩膀上面,整個方陣像一隻刺蝟,因爲沒有活動的餘地,你最好的姿勢就是站直了,別趴下,以免被人踩死。陣裏的人不能跑,跑就首先死。事實上,那時的戰死者多不是被砍死,而是被踐踏致死。

方陣的兩翼有輕裝步兵以及騎兵的掩護,三個軍種完美結合在一起,成爲一個整齊劃一的整體,就像一臺不可抵抗的機器。這裏列出秦時明月對【馬其頓方陣】的細節還原:1戰鬥開始前爲保護側翼,部分輔助兵、步兵會在方陣前面和兩側排成散兵(秦時明月中是裝作慌亂,等開始快戰鬥就回歸陣中)

2方陣前排的裝備兵種配置。(只不過和傳統的【馬其頓方陣】稍有差別)這裏第一排是大圓盾配合短矛(標槍),大圓盾負責擋住下蹲時的整個身體,短矛更具機動性——接近於【馬其頓方陣】的“輕裝步兵”。

後一排是有缺口的圓盾,配備長矛,長矛架於前排肩上,盾帶缺口或許能方便雙手操作長矛——雖然盾牌可能更像【馬其頓方陣】輔助兵配備的,但作用上感覺更像【馬其頓方陣】的“常備兵”。

羅馬人是如何打敗馬其頓方陣的 方陣的興衰史是什麼樣的 第4張

★左手持盾,在保護自身左側的同時也掩護了相鄰戰友身體的右側。3方陣中配置了以標槍(或弓箭等)爲主要兵器的“輔助兵4、長矛末端有配重利於平衡,兼做長矛折斷時之備用武器。5、裝束鎧甲的樣式就不用說了,而且方陣以輕甲爲主要防具,提高了機動性。當然,最後關鍵還要有年輕貴族帶領的重騎兵。(將長矛簡化成了短標槍)馬其頓方陣使用的長槍應該更長,後期超過18英尺,6米左右。但看秦時明月中的戰鬥鏡頭表現:一手執圓盾丶單手執槍攢刺。輔助的騎兵裝備了雙刃彎刀”(尼泊爾軍刀)這種【雙刃彎刀】十分適合【騎兵】佩帶用於作戰中的砍殺。

羅馬人是如何打敗馬其頓方陣的 方陣的興衰史是什麼樣的 第5張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