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解密 > 歷史記事 > 史朝義最後爲什麼會選擇自殺 他已經走投無路了嗎

史朝義最後爲什麼會選擇自殺 他已經走投無路了嗎

來源:安安歷史網    閱讀: 2.79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寶應元年十一月,史朝義從模州北渡黃河。僕固懷恩進攻滑州,取得滑州後,又追擊史朝義於衛州。這時,史朝義的灘陽節度使田承嗣率4萬餘人前來與史朝義會合,史朝義得到這一批力量,又與唐軍交戰,結果被僕固懷恩子僕固踢擊敗。史朝義退到昌樂〔今河南南樂)東,又率其在魏州的餘部與唐交戰,結果又被擊敗而走。

史朝義最後爲什麼會選擇自殺 他已經走投無路了嗎

由於史朝義屢戰屢敗,其所屬各部也都人心惶惶,紛紛自找出路。其鄴郡節度使薛篙,以相州、衛州、侶洲、邢州、恆州、深州、定州、易州等五州之地,向唐河東節度使辛雲京投降。薛篙,張忠志的投降是不得已的行動,一方而是他們看到史朝義的大勢已去;另一方面是唐在全國的統治正在逐步恢復。面臨這種形勢,何去何從,必須有所選擇。張忠志的投降,就是認真考慮這種形勢的結果。當史朝義退回河北的時候,唐河東節度使辛雲京正要東出井陘,打擊史朝義。井隆正在史朝義的恆陽節度使張忠志的勢力範圍之內。如果辛雲京東出井陟,張忠志首其衝,故而其裨將王武俊向其分析形勢道:“今河東兵精銳,出境遠鬥,不可敵也。且吾以寡當衆,以曲遇直,戰則心離,守則必潰,公其圖之。”這裏除了說明雙方軍力的懸殊以外,又提到“以曲遇直”,實際上這就是說,河東兵是名正言順的國家軍隊,而張忠志部則是被人們視爲賊的叛軍。張忠志正是考慮到這些因素,纔不得不向辛雲京投降的。薛嵩的投降也頗類似。史朝義北走的路線,正和薛嵩的地盤接近:唐軍大兵壓境,不可能放過他這個史朝義的節度使;是坐以待斃,還是主動投降,必須有所選擇。當然,他只能選擇生路,不可選擇死路,所以,他投降了李抱玉。

史朝義最後爲什麼會選擇自殺 他已經走投無路了嗎 第2張

薛嵩、張忠志的投降,李抱玉等對他們進行安撫。但不久,僕固懷恩又命他們各復原位。於是,李抱玉、辛雲京惑疑僕固懷恩另有企圖,對唐朝廷有了二心,故而他們各自上表,向代宗表示了自己的看法。同時,僕固懷恩也上表申述了自己所作所爲的理由。當時,僕固懷恩手握重兵,代宗也未掌握其另有打算的事實,當然不便對僕固懷恩有所舉措。故而只好對僕固懷恩慰問勉勵了之。爲了使史朝義內部分崩離析,促使史朝義部屬有更多的人降唐,代宗於十一月初六下詔規定:東京及河南、河北曾爲叛軍官員者,一律不追究其罪過。這道詔書,必然對叛軍內部起到分化瓦解的作用。史朝義在魏州失敗,北走貝州,與其大將薛忠義會合,力量稍增長。唐右廂兵馬使僕固踢兵進至臨清,考慮到史朝義兵力有所增加,遂暫時停止前進,觀察形勢的發展。史朝義從衡水引兵3萬人,向唐軍反擊。僕固踢命其所部高彥崇、渾日進、李光逸三人,分別於沿途埋伏,待史朝義率軍到來時,伏兵四起,史朝義失敗而走這時,回絕已到,唐軍的軍力大有增長,僕固踢遂對史朝義進行追擊,追至下博東南,雙方又一次大戰。史朝義背水而陣,唐軍勇猛衝擊,史朝義全軍潰亂“積屍擁流而下”,史朝義被迫逃往莫州。僕固懷恩的都知兵馬使薛兼訓、兵馬使郝庭玉,還有田神功、辛雲京等各部軍隊,共同會集於下博,進圍史朝義於莫州。史朝義與田承嗣多次出戰,都遭失敗。這時,田承嗣看到史朝義敗局已定,殘局不堪收拾,欲擺脫史朝義而單獨行動。故而他向史朝義建議,要史朝義親自去幽州發兵、自己留守莫州。史朝義接受了他的建議,選精銳騎兵5000人,突圍而出。史朝義剛離莫州,田承嗣就向唐軍投降,同時,將史朝義的母親、妻、子都送到唐軍。

史朝義最後爲什麼會選擇自殺 他已經走投無路了嗎 第3張

唐軍既然取得莫州,僕固踢、薛兼訓等率衆3萬人窮追史朝義,迫至歸義,經過激戰,史朝義再次失敗。這時,史朝義的范陽節度使李懷仙也看到史朝義已經而臨末日,所以,他也想另找出路,遂通過宦官駱奉仙向唐投降,並派其兵馬使李抱忠率衆3000人鎮守范陽縣。這些情況,史朝義一無所知,所以,他仍然進至范陽縣鎮守范陽的李抱忠當然拒絕他人城。史朝義害怕唐軍很快到來,急於找個安身之處,遂遣人告訴李抱忠,他的大軍留在莫州,他輕騎來范陽發兵,前往增援,並要求李抱忠要嚴守君臣之義。李抱忠義正辭嚴的答道:“天不柞燕,唐室復興,今既歸唐矣,豈可更爲反覆,獨不愧三軍邪!大丈夫恥以詭計相圖,願早擇去就以謀自全。”接着,他又提醒史朝義說:“且田承嗣必已叛矣,不然,官軍何以得至此!”李抱忠的提醒,使史朝義恍然大悟,田承嗣已經背離他而降唐了;否則,唐軍不會尾隨而至。他的一切希望都落空了。在無可奈何之際,史朝義提出了最低的一點要求,要求給一頓飯吃。李抱忠在不使史朝義進城的前提下,令人於城東設飯接待。在吃飯之際,迫隨史朝義很久的范陽人,都看到史朝義必敗無疑了。於是,這些人都向史朝義拜辭而去。眼看部下紛紛離去,史朝義感慨萬端,他自知敗局已定,只好繼續逃命,以便苟延殘喘了。史朝義從州莫州突圍時有5000人,這時,身邊只有數百胡人了。看來,原來迫隨史朝義的漢人都感到難與爲伍而紛紛離去了。史朝義向東北走廣陽,廣陽對他拒不接納。史朝義又打算北人奚或契丹,走到溫泉柵,李懷仙的迫兵已經逼近。李懷仙曾是史朝義的部屬,在史朝義連吃敗仗,到窮途末路的時候,他不僅不以兵相助,反而是拒其進人范陽,現在又對其窮追不捨,這自然使史朝義在心理上全面崩潰了。衆叛親離,走投無路,迫使史朝義絕望了。於是,他自縊於林中。李懷仙取其首級,送往長安。從天寶十四年十一月開始的安祿山叛亂,經過安慶緒、史思明、史朝義的相繼興風作浪,歷時7年2個月,到廣德元年正月史朝義自溢而死。終於結束了。唐朝雖然平定了這一場叛亂,但已經無能爲力恢復開元年間的盛世了。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