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解密 > 歷史記事 > 天朝上國這種說法是什麼時候出現的?是在清朝嗎

天朝上國這種說法是什麼時候出現的?是在清朝嗎

來源:安安歷史網    閱讀: 1.74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熟讀近代史,我們便會對“天朝上國”這個概念不會陌生。一般來講,滿清士大夫在面對“三千年未有之大變局”,面對洋人的船堅炮利時,不僅不痛定思痛、深刻反省,反而充斥着盲目的自信,認爲自己是“天朝上國”,是世界的中心;而別人不過是“蕞爾小邦”,是蠻夷。

當然,我們今天再來看這段歷史的時候覺得當時人是多麼的愚昧。其實大可不必,任何一個時代都有自己的歷史侷限性。“後之視今亦猶今之視昔”,若干年後,我們也會成爲古人,別人再來看我們的時候恐怕也是這個樣子。因此,我們看待歷史的時候一定要充滿同情與敬意,遵循歷史主義的原則。

天朝上國這種說法是什麼時候出現的?是在清朝嗎

圖1 《萬國來朝圖》 故宮博物院藏

接下來我們就談談“天朝上國”的前世今生,看看它到底是如何形成的,它的實質內涵到底是什麼?

所謂的“天朝上國”並非一個事實的描述,而是一個價值問題,即認爲自己處於天下的中心,自己所代表的文明是最優越的,由此來判定華夏與夷狄。當然,在16世紀以前,這種價值的判斷與歷史事實是同一的,因爲當時的中國的確是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中華文化輻射到較廣的範圍,如儒家文化圈影響下的朝鮮、日本、越南如是。但是自新航路開闢以後,世界史開始形成,西方國家逐漸崛起,與此同時伴隨的是中華帝國的崩潰。如果此時再以“天朝上國”自居,無疑是一種虛幻的想象,一種盲目的陶醉。

天朝上國這種說法是什麼時候出現的?是在清朝嗎 第2張

圖2 禹貢九州圖

一、天下觀的下的朝貢外交

先秦時期,很多思想家開始思考世界,由此形成了各種各樣對世界的看法。時人認爲我們所生活的這個總體空間叫作“天下”,天下共由“九州”構成。(戰國時期陰陽家代表人物鄒衍提出“大九州說”和“小九州說”)此外,還有一種看法,就將天下劃分爲“五服”,此以周人爲典型。所謂的“五服”由內向外分別爲甸服、侯服、綏服、要服、荒服,每一服之間的距離是五百里。

無論是“九州”的劃分還是“五服”的劃分,總的一個原則就是天下爲天子所有,天子代天臨民,這也就是我們常說的“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基於“天下”的劃分,古人又根據地理位置和文明的程度區分了華夏與夷狄,具體則爲:東夷、西戎、北狄、南蠻。

天朝上國這種說法是什麼時候出現的?是在清朝嗎 第3張

圖3 記錄商鞅變法後耕作景象的石刻

天朝上國這種說法是什麼時候出現的?是在清朝嗎 第4張

圖4 商鞅變法

當然,地理位置的劃分並不是主要的,所謂的夷夏之別最主要的還是文明程度的不同。爲何如此說呢?因爲“夷狄進中國則中國之”,就是說哪怕你是夷狄,如果心向中原文明,接受這套教化,你就可以成爲華夏的一份子。比如春秋時期的楚國,一直被視爲蠻夷,因爲進行了一系列文明化的改革,故而獲得了中原王朝認可。一直被中原王朝視爲“虎狼之邦”的秦國經過商鞅變法後逐漸富國強兵,走上法制化道路,以至於荀子對之讚不絕口,認爲其有古代遺風。

這種“天下觀”到了秦漢以後,則體現爲中國與周邊國家的一種“朝貢關係”,如漢代與烏桓、扶余、月氏等國的外交關係。到了曹魏時期則“西域雖不能盡至,其大國龜茲、于闐、康居、烏孫、疏勒、月支、鄯善、車師之屬,無歲不奉朝貢,略如漢氏故事。”到了隋唐時期,由於武功的強盛,這種關係體現的更爲淋漓盡致。如唐朝與周邊國家的關係,由於其一視同仁,“自古皆貴中華,賤夷狄,朕獨愛之如一。”因此,周邊國家對唐太宗極爲擁護,稱之爲“天可汗”。

天朝上國這種說法是什麼時候出現的?是在清朝嗎 第5張

圖5 《步輦圖》是唐朝畫家閻立本的名作之一。圖爲唐太宗李世民接見和親使者祿東贊

二、朝貢外交下的天朝意識

到了宋代,其所面對的外交關係是極爲複雜的。周邊的少數民族已經與過去不同了,進行了大規模的漢化運動,除了風俗、服飾、飲食等方面可能與漢人存在較大差異外,在政治制度、文化等方面與漢人幾無差別。如遼、金、西夏都進行了改革,政治制度仿照漢族政權而設立,並採取科舉取士,信奉儒家文化。說句不恰當的話,“流氓不可怕,就怕流氓有文化”。因此,我們再看待宋朝的時候不能一味的批評它對外軍事軟弱,如果能夠理性、客觀的看待當時的政治格局就不會得出如此充斥着情緒化的、嬰孩般的想法。

面對如此險惡的外交關係,因此華夷之別這個問題重新被喚醒,得到了空前的強化。宋太宗時期採取過“雍熙北伐”,可惜功敗垂成。如此,傳統的朝貢貿易便不復存在,宋朝甚至還要向這些國家輸送“歲幣”。如此,宋朝士大夫的民族自尊心空前強化,對夷夏之別的問題更加強調。雖然在軍事上無法戰勝這些國家,但至少在文化上是有優勢的。如宋初三先生之一的石介寫過《中國論》,“居天地之中者曰中國,居天地之偏者曰四夷。”他希望“四夷處四夷,中國處中國,各不相亂”。因爲四夷的風俗是“被髮紋身”、“毛衣穴居”,與中原絕不相同。

天朝上國這種說法是什麼時候出現的?是在清朝嗎 第6張

圖6 宋朝的上層階級生活 (北宋-趙佶-文會圖)

三、走向奔潰的虛幻的天朝意識

明清時期,“天朝意識”可謂是登峯造極,如明太祖攻打蒙古的口號便是“驅除韃虜,恢復中華”。明朝鼎定後,爲處理與周邊國家的關係,朱元璋說道:“萬國來朝進貢,仰賀聖明主,一統華夷,普天下八方四海,南北東西。託聖德,勝堯王,保護家國太平,天下都歸一。”這樣使得明朝維護了與周邊國家較爲良好的外交關係,而支撐這種關係的便是朝貢外交,周邊國家只要承認明朝,就會得到很多賞賜,鄭和下西洋便是將這種朝貢貿易發揮到歷史上的頂峯。

明朝我們不再展開,就說說清朝吧。關於“天朝上國”最爲有名的當屬馬戈爾尼訪華。當時使團不願意下跪,而乾隆皇帝認爲這有關國體,斷不可議論。最後馬戈爾尼在強大的壓力之下,不得不妥協,採取了單膝下跪的折中做法。

天朝上國這種說法是什麼時候出現的?是在清朝嗎 第7張

圖7 馬戛爾尼晉見乾隆

此外,更爲離奇的是英國國王給乾隆皇帝的來信,被翻譯者做了大幅度的改動,變成了一副諂媚、討好的樣子。“如今聞得各處惟有中國大皇帝管的地方,一切風俗禮法比別處更高,至經至妙,實在是頭一處,各處也都讚美心服的。故此越發想念着來向化輸誠。”明眼人一看,這封書信就是被篡改過的,但乾隆皇帝和他的大臣們依然沉醉於其中。

這無疑是一種虛幻的想象,一種盲目的陶醉!這是十分可笑的,既缺乏自知之明,也缺乏知人之明,無論什麼時候也是需要警惕的!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