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解密 > 歷史記事 > 鄫國:源自夏代少康次子曲烈的封國,因始封地名爲“鄫”而得國名

鄫國:源自夏代少康次子曲烈的封國,因始封地名爲“鄫”而得國名

來源:安安歷史網    閱讀: 7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鄫國(繒國),爲源自夏代少康次子曲烈的封國,因始封地名爲“鄫”而得國名;歷夏、商、周,存世時間約2000年,於魯襄公6年(前567年)滅於莒。

鄫國從建至滅,曾多次遷國。始封地名爲今河南省方城縣北,終地位於今山東省臨沂市蘭陵縣文峯山東部向城鎮境內。鄫國滅後,太子巫逃至魯,其後代爲紀念故國以國名“鄫”爲姓氏,後去邑旁(“阝”)爲“曾”,成爲“曾氏”的姓氏起源,後人尊曲烈世子巫爲曾氏第一世祖。

2013年5月,山東省臨沂市蘭陵縣鄫國故城遺址等文物點被國務院公佈爲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鄫國:源自夏代少康次子曲烈的封國,因始封地名爲“鄫”而得國名

歷史文獻表明,從夏周到戰國初期,方城境內一直存在着繒國。《世本》謂:“曾氏,夏少康封其少子曲烈於鄫。”史載少康有九子,曲烈實爲其次子。這說明夏代即有繒國。

依據文獻記載,繒國國都在方城境內。《國語.鄭語》韋昭注謂:“繒,申之與國也。”說明西周時期繒國與申國比鄰。《左傳.哀公四年》曰:“致方城之外於繒關。”杜預注謂:“負函、繒關皆楚地。”據江永《春秋地理考實》和高士奇《春秋地理考實》記載,繒國、繒關在今河南省方城縣境內。

據文物考古發現,夏代曲烈封地繒國當在方城八里橋一帶。《國語 周語 鄭人伐滑》中“杞、繒則大姒”,證明今方城縣一帶依然存在着的繒國是姒姓,爲夏禹的後裔。依據《辭源》,“繒”乃絲織品的總稱。方城境內多處出土了新石器至夏代文物遺址,特別是八里橋夏代文化遺址,出土有大量石斧、石鉞、石玦、陶尊、灰陶等夏代文物,其文化特徵與二里頭夏代文化相同,其中出土的石鉞是權力的象徵,其最早的主人應爲曲烈。

據此可知,方城縣境內的繒國,則是夏代始封的侯爵繒國,方城八里橋夏代遺址正是繒侯曲烈侯國國都所在地,也是曾氏起源地。

鄫國:源自夏代少康次子曲烈的封國,因始封地名爲“鄫”而得國名 第2張

鄫國(繒國)爲源自夏代少康次子曲烈(烈曲)的封國,因始封地名爲“鄫”而得國名。歷經夏、商、週三代,大約相襲了近兩千年,一直到春秋時代,魯襄公六年(前567年)才被莒國所滅。

據《武城曾氏族譜》記載,從曲烈至巫改爲曾,經54代傳至巫。其世系:曲烈—炫忠—坤仁—錄—浩源—富材—焜—伯基—銳—汪—志樑—煌—相奎—世鑑—政治—模—瑞煥—垠—錦容—洪—桂茂—照—培元——允—杞—熹—壎和—成銳——椿—炯—垣 —銷—福波—時榮—炳—均祚—鈴—仁— 一鬆——墅—鎮玉—浥—祥樽—炷—方—宇鑾—沛恩—樸—世美—時泰—巫。

曾國國君列表(約兩千年)歷夏、商、週三代。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