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解密 > 歷史記事 > 秦國時期的一代辨士,靠一番話進階到相位,令范雎甘拜下風

秦國時期的一代辨士,靠一番話進階到相位,令范雎甘拜下風

來源:安安歷史網    閱讀: 5.19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我們常用一句話叫"物極必反",意思大家都懂,不用俺解釋了,但看引用之出處都說是來自於《呂氏春秋》,全句爲"全則必缺,極則必反",但我在讀司馬遷《史記》時感覺,這話的出處應該歸於蔡澤,原話爲:"日中則移,月滿則虧,物盛則衰",大家覺得有道理嗎。

這個蔡澤的故事真是不多,大概是屬於不值得一寫之人,司馬公的《史記》中是將其同范雎同爲一傳,即《史記·范雎蔡澤列傳》。這范雎雖然在名氣上不如前輩之商鞅,後進之李斯,但卻在大秦歷史上所起的作用也是不小,而且故事也是多多,司馬遷對他的介紹也是不惜筆墨的。司馬遷將這兩人並傳而書,肯定二者是緊密相關之人,但不少人知道範雎,而極少人知道蔡澤。

秦國時期的一代辨士,靠一番話進階到相位,令范雎甘拜下風

蔡澤,生卒不詳,戰國時河北萬全人,當時屬燕國,善辯多智,遊說諸侯。蔡澤在走投無路入秦,經范雎推薦,被秦昭王任爲相。隨後在秦孝文王、莊襄王、秦始皇四朝任職。曾獻計秦昭王殺信陵君、滅東周。

幾個月後,因被人攻擊,害怕被殺,辭掉相位,封綱成君。居留秦國十多年,秦始皇時,曾出使燕國。他在哲學上,傾向於道家,着重發揮道家"功成身退"的思想。

要說蔡澤,就必須說范雎。說實話,我是很不喜歡這范雎的,原因就是戰神白起的死因是起於他,不是他拱火,白起是不會落到自刎下場的。但這個人的才能是不容置疑的,特別是他提出的"遠交近攻"之計,乃嬴政時的國策,影響深遠,並對秦統一六國起了決定性的作用。

秦國時期的一代辨士,靠一番話進階到相位,令范雎甘拜下風 第2張

范雎這個人做到秦相的位置那是歷盡了磨難,被人打死後丟在廁所裏,然而他命大,又活過來了,逃到了秦國,靠着聰明才智和一張大嘴,終至丞相之位。他有個特點就是"滴水之恩當涌泉相報",反過來,他也是個誰瞪他一眼也都要報復之人,那個著名的"睚眥必報"的成語,便來自於他的"一飯之德必償;睚眥之怨必報"。

才大心眼小是范雎的特徵,他的智慧和辯才肯定是當世一流,在他眼中自是沒幾人能入得他的法眼,但司馬遷這《史記·范雎蔡澤列傳》中有關蔡澤的內容,主要就是寫蔡澤如何拐彎抹角,旁徵博引地一通忽悠,居然把范雎說服了,內容就是要他激流勇退,以保後半生的平安。至於這蔡澤之前和以後的作爲,就簡單得不能再簡單了,幾無交待。

秦國時期的一代辨士,靠一番話進階到相位,令范雎甘拜下風 第3張

其實,蔡澤勸范雎之時,這範老兄的黃金時間已過,在走下坡路了。因爲范雎向秦王舉薦的親信鄭安平和王稽都犯了大罪過,秦王責備范雎,范雎內心感到愧疚。正處於進退維谷之時。

反觀這蔡澤,他是燕國人,如張儀和蘇秦一般,到處兜售自己,遊說大小諸侯,但都沒人理他,他距理想的實現,一直如水中月,鏡中花,看着同道中有人成功,更是心中發急,可能適逢范雎遑遑之日時,這蔡澤正好在秦國,於是他感到機會來了。他先是用激將法,四處散佈說,有個叫蔡澤的大才之人到了秦國,只要讓他見到秦王,就一定會得到重用,而那個范雎的相位必定不保。

這話還真就傳到范雎的耳中,心高氣傲的范雎如何受得了,馬上派人把這狂人找來,要看看這是來自何方的哪路神仙。

秦國時期的一代辨士,靠一番話進階到相位,令范雎甘拜下風 第4張

初見范雎時,這蔡澤傲氣十足,並不下拜,只是象徵性地作了個揖。范雎開門見山,咄咄逼人地問道:"子嘗宣言欲代我相秦,寧有之乎?"沒想到蔡澤回答說:"然也"。這把個范雎氣了個仰板,一時竟無以言對。只好說道:"請聞其說"。

蔡澤就先從"四時之序"講起,針對范雎現在的所作所爲,抽絲剝繭地進行分析,先從臣子的目的性談起,到想獲得的終極目標,讓范雎一直是點頭稱是。

接下來話鋒一轉,談及那些爲臣子者的下場,以秦國的商鞅、楚國的吳起,越國的文種舉例,更狠的是,他將剛被范雎誣殺的白起拿來說事兒,其中心內容就是要激流勇退,見好就收,這樣才能確保後半生的平安,不然,也許今天的白起,就是明天的范雎。

秦國時期的一代辨士,靠一番話進階到相位,令范雎甘拜下風 第5張

一席話居然就把個范雎給說服了,使范雎嘆而言道:"欲而不知足,失其所以欲;有而不知止,失其所以有"。於是范雎將其引爲知己,他不但向秦王請求辭去丞相的職務,而且還竭力向秦王推薦蔡澤,他說:"其人辯士,明於三王之事,五伯之業,世俗之變,足以寄秦國之政。"爲了打消秦王的顧慮,他又說:"臣之見人甚衆,莫及,臣不如也"。

大才之范雎對蔡澤的評價如此之高,讓秦王不得不認爲蔡澤是個人物,但只是先拜爲客卿,並沒有加以重用。於是,范雎便稱病辭官,秦王不許,稱病重再辭,沒奈何準了。於是蔡澤上位,成了秦國丞相。

《史記》中對蔡澤記載的精華之處,到此其實就結束了。後面就透了點點的信息是,他只當了幾個月就因爲有人討厭他,懼誅,請辭,歸相印。後居秦國十幾年,幫了幾代帝王,直到最後還事秦始皇,爲秦使於燕,三年後燕使太子丹入質於秦。至於結局,卒年什麼的,都木有了。

秦國時期的一代辨士,靠一番話進階到相位,令范雎甘拜下風 第6張

雖然後面沒有具體的描述,但從中可以得出以下幾點結論。蔡澤應該是得以善終的,因爲即使他回到燕國,那燕人也是懼怕虎秦的,斷不會對他有何傷害;再有,蔡澤是頗知進退的,當然,他不可能如前輩商鞅和蘇秦那樣,明知不可爲而爲之,活着最重要,所以,早早地就退居二線了。

范雎最後的結局按司馬遷的說法是善終,但也有一種說法,就正是因爲他的親信犯罪,被牽連致死,孰是孰非,我是傾向於後者,也就是說,儘管蔡澤讓范雎激流勇退,但范雎還是因爲秦國的連坐之法,死於非命。而蔡澤的上位也便得更爲容易。

蔡澤在波譎雲詭的戰國後期,以一辯之才,輕鬆取得大秦相位,但此人歷史上可以說是無任何作爲記載,想來他還是將范雎的政略一以貫之,不然,不會有司馬公那最後的一句"使燕太子丹入質於秦",但其它政績是一無所有,看來也只是一個在歷史長河中的一個小人物。

他沒有給大秦或後世帶來任何重大影響,給我的印象,他只是一個靠其口才或辯術,在范雎將要落難之時,以攻心之術,取得范雎的好感,或者是范雎心生退意,將其作爲退而隱之的替代品而已。

但不得不佩服,蔡澤和范雎兩人的這番對話中,所折射的對人情世故的解析和判斷、對處理事情所表現的智慧和勇氣,其邏輯之慎密,思維之清晰,卻是值得我們深好好體味和學習的。

"日中則移,月滿則虧,物盛則衰,事極必反",這就是落寞辯士蔡澤給我們留下的最大的精神財富。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