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解密 > 歷史記事 > 董源 :開宗立派的山水畫家,絕世的宋畫

董源 :開宗立派的山水畫家,絕世的宋畫

來源:安安歷史網    閱讀: 2.2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董源 (943-約 962 ),南派山水畫開山鼻祖。江西鍾陵(今江西進賢縣)人,董源、李成、范寬史上並稱北宋三大家,南唐主李璟時任北苑副使,故又稱“董北苑”。擅畫山水,兼工人物、禽獸。其山水初師荊浩,筆力沉雄,後以江南真山實景入畫,不爲奇峭之筆。疏林遠樹,平遠幽深,皴法狀如麻皮,後人稱爲“披麻皴”。山頭苔點細密,水色江天,雲霧顯晦,峯巒出沒,汀渚溪橋,率多真意。米芾謂其畫“平淡天真,唐無此品”。存世作品有《夏景山口待渡圖》《瀟湘圖》《夏山圖》《溪岸圖》等。

董源 :開宗立派的山水畫家,絕世的宋畫

一、董源簡介

董源五代南唐畫家。源又作元,字叔達。生卒年不詳。鍾陵(今江西南昌)人。因曾任北苑副使,故畫史稱其爲董北苑。董源擅山水,亦能畫牛、虎、龍、人物等。其山水畫分水墨、青綠設色兩種面貌,尤以水墨山水成就最高。其作品多描繪峯巒晦明、洲渚掩映、林麓煙霏、草木暢茂、雲氣滃鬱的江南景色,並用披麻皴和點苔法表現草木豐茂、秀潤蔥鬱的江南山巒。他用筆甚草草,近視幾不類物象,遠觀則景物粲然。這種新畫風爲稍晚於他的巨然繼承並有所發展,後世遂以董巨並稱。

二、董源-藝術風格

董源繼承唐代的五代水墨山水畫,按北、南兩路分道揚鑣,形成了山水畫史上的兩大畫派。在北方,有由唐末入後梁的山水畫家荊浩。董源開闢的江南水墨山水畫派是與荊浩對峙的兩大流派之一,這是以地域劃分的畫派,也是畫史上最早的山水畫流派,標誌着山水畫在藝術上的進一步成熟。董源能作爲江南水墨山水畫派的宗主,除了前人的藝術積累、地理條件等因素外,南唐的政治、文化環境促成了繪畫藝術的發展。與政權更迭頻繁的北方樑、唐、晉、漢、週五代相比,南唐的社會政治環境要穩定得多,南朝於江南奠定的文化基礎在南唐發揮出一定的作用。董源在北宋中、後期,首次受到沈括、米芾、蘇軾等文人的推崇,他們深爲董源真率瀟灑的筆致所折服。董源之所以在這個時期受到文人們的青睞,是因爲這些文人畫的開宗立派者推崇自然、放達和瀟散的審美趣味,而董源山水畫的藝術內涵正在於此。

三、董源-個人榮譽

董源今有《夏景山口待渡圖》、《瀟湘圖》、《龍宿郊民圖》等傳世。董源的水墨山水畫在中國山水畫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在元明清以至近代的山水畫壇上佔有主導地位。

董源成爲南方山水畫派之首創者,與李成、范寬並稱爲“北宋三大家”,又與荊浩、巨然、關仝並稱“五代、北宋間四大山水畫家”。所創造的水墨山水畫新格法,當時得到巨然和尚的追隨,後世遂以董巨並稱。

四、董源-傳說軼事

董源的山水畫曾得到南唐中主李璟的垂青。據說李璟年輕時曾在廬山修建別墅,將山泉林園勝景融爲一體。他爲了能時時看到廬山景緻,特地派董源畫了一幅《廬山圖》。董源將五老奇峯、雲煙蒼松、泉流怪石和庭院別墅巧妙地繪入一圖。李璟觀後,稱讚不絕,愛不釋手,命人掛在臥室裏,朝夕對畫觀賞,猶如長居廬山中。由此可見董源構思的巧妙和寫景藝術的高超。

還有一次,忽然下了一場大雪,鋪天蓋地,京都呈現出一片銀白的世界。李璟見此雅興大發,召集羣臣登樓擺宴、賞雪賦詩;並召來當時的畫壇高手董源、高太沖、周文矩、朱澄、徐崇嗣等人。他們各有所長,分工合作,由高太沖畫中主像,周文矩畫侍臣和及樂工侍從,朱澄畫樓閣宮殿,董源畫雪竹寒林,徐崇嗣畫池塘魚禽。不久一幅栩栩如生的《賞雪圖》完成了。董源畫的雪竹寒林是這幅畫中直接描繪雪冬之景的。他胸有成竹,臨陣不慌,放手對景勾畫,將積雪壓竹、叢林寒瑟的景象傳神地描繪出來。這次活動和《賞雪圖》被北宋的美術評論家郭若虛記述在他的《圖畫見聞志》裏,遺憾的是該圖已經無法見到了。

作品欣賞:

董源 :開宗立派的山水畫家,絕世的宋畫 第2張

《瀟湘圖》,董源,絹本設色,縱50釐米,橫141.4釐米,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董源 :開宗立派的山水畫家,絕世的宋畫 第3張

《瀟湘圖卷》是董源的代表作品。“瀟湘”指湖南省境內的瀟河與湘江,二水匯入洞庭湖,“瀟湘”也泛指江南河湖密佈的地區。這是一幅描寫人事活動的山水畫,畫家以江南的平緩山巒爲題材,取平遠之景,圖繪一片湖光山色,山勢平緩連綿,大片的水面中沙洲葦渚映帶無盡。江上有一輕舟漂來,江邊的迎候者紛紛向前。中景坡腳畫有大片密林,掩映着幾家農舍;坡腳至江水間有數人拉網捕魚,賦色鮮明,生機盎然,刻畫入微,爲寂靜幽深的山林增添了無限生機。

全卷以點線交織而成,以水墨間雜淡色,汀渚的橫向線條顯得舒展自如,披麻皴和點子皴構成了山巒的橫脈和蓬鬆起伏的峯巒,以墨點表現遠山的植被,塑造出模糊而富有質感的山型輪廓.爲了表現透視的深度,山巒上的小土丘自近至遠由大漸小、由疏漸密,墨點也有疏密濃淡的變化,顯出密密雜雜的遠樹勢態。同時,以淡點代染,渲染時留出些許空白,營造雲霧迷濛之感,在晴嵐間造就出一片片淡薄的煙雲,山林深蔚,煙水微茫,潮溼溫潤的江南氣候油然而出。山凹處留出雲靄霧氣,造成迷濛淡遠之感。近處的樹木,同樣用點子來表現,但點子形勢所賦予的形象卻變全樹爲茂葉,林木成排而列,遠近高下參差,林中隱約露出漁村茅舍。蘆葦畫得稍纖巧,但仍不脫印象的意味。點景人物用白粉和青、紅諸色,凸出絹面,明朗而和諧。整個描繪,遠看近樹、遠山歷歷分明,近看則全是點子,令人眼花繚亂。水面計白當黑,但通過坡岸、山坳的盤折穿插、濃淡變化,使它的形態和色相產生深沉、清淺的變幻,山清水秀,具有十分醉人的藝術魅力。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