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解密 > 歷史記事 > 國畫畫派之一:海上畫派的發展史

國畫畫派之一:海上畫派的發展史

來源:安安歷史網    閱讀: 2.26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海上畫派,國畫畫派之一,又稱"海派",或"滬派",一般指的是發生於十九世紀中葉(1843年),至廿世紀初期(1927年)時,一羣畫家活躍於上海地區,並從事繪畫創作的結果與風尚。

明末清初,上海和廣州等沿海城市開埠通商,吸引着各方畫家雲集。他們最先接受維新思想和外來文化,對傳統中國畫進行大膽的改革和創新,作品體現時代生活氣息,融合外來藝術技法因素,在"正統派"外別樹旗幟,形成"海上畫派"和"嶺南畫派"。代表畫家有"清末海派四傑":虛谷、任伯年、吳昌碩和蒲華。

國畫畫派之一:海上畫派的發展史

"海上畫派"是19世紀中葉(1843年)至20世紀初(1927年)一羣畫家活躍於上海地區並從事繪畫創作的結果與風尚,是中國近代以來最爲重要的繪畫流派之一。"海上畫派"所倡導的一種新的繪畫審美觀念與方式在相當長的時間內對畫家們的創作仍具有益的啓迪,今天仍能從現代中國畫家們的筆端感受一二。

"海上畫派"的形成與發展和上海這座新城市的崛起直接相關。在第一次鴉片戰爭之前,上海只是海濱小漁村,黃浦江上僅泛幾隻小漁船,自1840年開埠,上海既成爲西方殖民者滲透中國的橋頭堡,又成爲中西文明的交融點。在短短的四十年間,它已經成爲一座由各種政治、經濟、文化勢力共同作用下的近代中國乃至遠東地區最具魅力與活力、光華四射的大都會。上海這樣一個繁華都會的形成,吸引了不同階層、不同領域的人才到來,成爲名副其實的淘金地。富商階層可在此尋找商機,達官貴人可在此享受奢華生活,知識分子可在此覓得更多知音,年輕學生可在此學習新知,藝術家當然也不能例外。

國畫畫派之一:海上畫派的發展史 第2張

歷史有時就像一個萬花筒,有些偶然的、並不經意爲之的因素出現,往往會導致一種巨大而富有轉機的嬗變。海派書畫藝苑在清末民初之際,與陳寶琛、沈曾植、張謇、陳三立、朱祖謀、康有爲、曾熙、李瑞清、張元濟等這批從宮殿官場上退下的高官、名臣、大吏不期而遇,而改朝換代的時代洪流又挾帶着他們自覺或不自覺地匯入了這個新崛起的藝術流派。於是,歷史爲海派書畫提供了一種高端發展的契機和創造輝煌的平臺。這批士大夫中的絕大多數人稟性正直而爲人友善,清剛自律而政聲良好,頗得時譽。只是他們懷着"一士不事二朝"的古訓和"忠君不二"的舊傳。

國畫畫派之一:海上畫派的發展史 第3張

從19世紀中葉開始,直至20世紀上半葉,上海周邊的畫家,帶着吳門派、浙派、揚州派、金陵派、虞山派及毗陵派的遺風走進上海,如楊伯潤傳揚着虞山派脈緒,齊學裘則帶來石濤的氣息,張熊則把惲南田及吳門畫挾風帶雨進了上海,任伯年帶來了陳老蓮的風格,朱夢廬帶來的是華新羅的氣韻。

在當時的上海,商賈與仕紳交往之間,繪畫與書法的贈酬,是極爲現實性的禮品,典雅適宜;這項經濟狀況的衡量也間接促成上海地區藝術活動的蓬勃發展。正由於商業因素的極大介入,海上畫家逐步適應了新的環境,並開始求新求變,從原先日漸封閉保守的中國畫壁壘中突破出來,將自己的視野放寬。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開拓創新,個性鮮明;重視詩書畫印諸方面的修養,從民間藝術中吸取營養,雅俗共賞;借鑑吸收外來藝術,凸顯出"海納百川"、"兼容幷蓄"的精神,形成了著名的"海上畫派",使繪畫更加符合社會的審美需要,從而成爲繪畫史上的又一高峯。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