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解密 > 歷史記事 > 范蠡二兒子犯了死罪,他是怎麼做的?

范蠡二兒子犯了死罪,他是怎麼做的?

來源:安安歷史網    閱讀: 9.5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范蠡主動離開勾踐後下海從商,賺得鉅富,隱居陶朱,世稱“陶朱公”。“陶朱公”一詞此後也成了富人的代名詞。

范蠡二兒子犯了死罪,他是怎麼做的?

某年,范蠡的二兒子在楚國犯事,論律當斬。范蠡原本準備派小兒子帶上錢去楚國運作,不想這個決定引起了大兒子的不滿,覺得自己身爲長子卻被如此輕視,於是主動請纓,被拒,後竟以死相逼,再加之其他人相勸,范蠡無奈,只好改派大兒子前往。

范蠡特意叮囑大兒子:到了楚國後,只要找到一個老頭,把錢給他,然後就回來,其他的什麼都不要做——什麼都不要做,切記!

大兒子起初依計行事,找到了那個鄉下老頭,老頭收下錢後沒多說什麼,就讓大兒子趕緊回去什麼都不要問。大兒子一方面很是疑惑,心想這樣一個鄉下老頭能辦這事?另一方面玩心大起,沒有立即回家,而是留在楚國玩耍。

沒想到幾天後,楚王大赦天下,這樣一來二兒子自然無憂了,大兒子一看此景,覺得把錢給那鄉下老頭實在太冤——那老頭果然沒起什麼用!於是又跑去把錢要了回來,老頭還是沒說什麼,把錢退給了大兒子。

大兒子興沖沖的帶着錢回家了,對家人說事辦成了而且還沒花錢,家人非常高興,除了范蠡。果然沒過多久噩耗傳來,二兒子還是被斬了,家人大驚,悲傷欲絕,除了范蠡。

有人問范蠡爲什麼好像一點都不悲傷?范蠡說,自從大兒子決意要去,他就知道二兒子必死無疑回不來了。

那老頭當然不是鄉野村夫,此人名叫莊生,德高望重,他可直通王宮,與楚王對話,或者說指點楚王。老頭收了范蠡的錢後,對楚王說了一番夜觀天象之類的話,意思就是爲了國家楚王最近得大赦天下,楚王言聽計從。

不明就裏的大兒子一看楚王大赦天下,那還要老頭何用?於是又把錢要了回來,老頭不露聲色,又跑去對楚王說:這幾天大街上都在議論,說大王是因爲收了范蠡的錢,想要放過他兒子,這才宣佈大赦天下。

楚王聽了異常惱火說我還會看上那點錢?那我還就不赦了!

老頭說君無戲言,赦肯定得赦,但爲了消除謠言,大王可以先把范蠡的兒子殺了,然後再大赦。

范蠡二兒子犯了死罪,他是怎麼做的? 第2張

范蠡說,我之所以派小兒子去,是因爲小兒子出生時,我已經是大富豪了,這小兒子從小就沒受過一點苦,從來不會把錢當回事,所以我讓他去送錢。

大兒子就不一樣了,大兒子出生時我還在起步階段,大兒子跟我一起吃過苦,這種經歷就使得他對錢看的有點重,所以我一開始就知道他捨不得把那麼多錢送給老頭,所以事情肯定不能成功,但這也不能怪他。

大兒子和小兒子一樣,肯定也是想救自己兄弟的,他也不是捨不得錢,只是他對錢的概念和感覺與小兒子不一樣,這確實不能全怪他。

那個老頭收了范蠡的錢,就去救人,後來錢沒了,就不救了。看起來老頭都是看在錢上,是個貪財之人,其實不然。老頭雖然拿了錢,但並沒打算佔爲己有,而是準備事辦完後還給范蠡。之所以收錢,一來可能是種自我滿足——錢是價值最直接的一種體現,二來可能是爲了讓范蠡放心——我收了你的錢自然就會爲你辦事。

這個故事通常被用來講舍與得之間的關係,不過本人偶爾想到了一點其他的什麼。

本人肯定不是小氣之人,我的哥們也絕大多數都很大方,但我確實覺得四五百塊一件衣服確實很貴,而我的有些哥們確實不以爲然,這一方面當然是因爲他們賺的遠比我多,另一方面也是因爲成長的環境和經歷,使得大家對一百塊錢的概念和感覺不盡相同,這種概念和感覺潛移默化,深入骨髓,甚至由不得你去調整。

從這個角度看,富一代的簡樸不一定是虛僞,富二代的奢華也不一定是炫富——lv在他們看來就是個包,法拉利在他們看來就是個車,跟身份和地位沒什麼關係,因爲他們從小就看過用過玩過,就像我們從小就玩泥巴,能用泥巴做出一些造型,所以就覺得那有些搞藝術的人也算是藝術?

而說到痛苦,道理其實是一樣的,像我這樣在苦水裏泡大,打小就沒穿過什麼新衣服,甚至還捱過餓,至於腿上手上擦破皮流點血,偶爾有點感冒發燒,這真的再尋常不過了,不去醫院縫幾針都不好意思說自己受傷了。

這些痛苦於我是家常便飯——真的不是冒充堅強,而是確實習以爲常,對痛苦的承受力比較大,於是這就會導致我平時可能會忽略他人的某些痛苦,或者覺得,就破了點皮就在那大呼小叫,就感了點冒就在那顧影自憐,就兩天沒吃肉就在那牢騷,是腦子有病吧?

所以能真正的設身處地、換位思考,確實不是那麼容易的事,首先要拋開成見,其次還要有能力去體會別人的處境和經歷。

當然,一個人的本質有時也不全然取決於出身、地位、窮富甚至學歷學識。比如大方還是小氣,這是本質上的東西,和一個人有沒有錢往往沒什麼關係,事實上,往往窮人比有錢人更大方,越有錢反而越小氣,至少在這個社會這個時代司空見慣。

當你發覺有些人在本質上和自己其實大不同時,哪怕是已經有所交往的朋友,最好漸漸疏遠,直至隔絕,這並非無情,相反,一個有真情的人才不會濫交朋友。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