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解密 > 歷史記事 > 北伐戰爭勝利的因素有幾點 北伐戰爭的意義和評價如何

北伐戰爭勝利的因素有幾點 北伐戰爭的意義和評價如何

來源:安安歷史網    閱讀: 2.28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勝利因素

指導思想

北伐一直是孫中山的革命理想。概攬孫中山的北伐戰爭觀,它有以下幾個主要方面:

高舉護法大旗。孫中山歷來視《臨時約法》和國會爲中華民國的主要象徵和共和制度的可靠保證。他曾指出,“約法與國會,共和國之命脈也,命脈不存在,國體將安託?須知國內紛爭,皆由大法不立;”“共和國家之總樞全在國會,國會爲民國中心,憲法爲立國大本”;故“今日言和平救國之法,惟有恢復國會完全自由行使職權一途。”可見約法和國會在孫中山北伐觀中的地位。

北伐戰爭勝利的因素有幾點 北伐戰爭的意義和評價如何

重視軍事鬥爭。孫中山爲恢復約法和國會,先後進行過多次護法戰爭。如辛亥革命時期的北伐;1915年第一次護法戰爭;1922後第二次護法戰爭和1924年江浙戰爭爆發時孫中山領導的北伐等等。這一切都足以說明孫中山對軍事北伐的重視程度。

聯合其他力量。早期的孫中山沒有自己的軍事武裝,進行軍事北伐只能依賴地方軍閥。採取利用或聯合一派軍閥反對另一派軍閥的做法,致使他領導的多次北伐都因地方軍閥的反對和破壞而失敗。在共產國際和共產黨人的幫助下,孫中山認識到聯合革命力量的重要性,進入了以革命的武裝進行北伐的新時期。

戰爭策略

國民政府在戰爭初期以兩廣爲基地,策略以“打倒吳佩孚,聯絡孫傳芳,不理張作霖”爲主,實行各個擊破。

早在1925年9月,蘇聯軍事顧問加倫就提出了集中兵力、各個殲敵的北伐軍事戰略方針。但是,由於國民革命軍將領各有自己的算盤,所以在1926年4月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制定的北伐進軍計劃中,提出同時向湖南和江西進軍,即同時與吳佩孚和孫傳芳作戰。加倫回到廣州後發現這個問題,立即要求修改計劃。經過加倫的勸說和多次磋商,各軍將領才同意集中兵力、各個殲敵的戰略方針,即首先向湖南、湖北進軍,長驅直進,迅速消滅吳佩孚所部;同時和孫傳芳進行談判,並向湖南、江西邊境和廣東、福建邊境分別派出部分兵力進行監視和防備,待兩湖戰場取得勝利後,再集中兵力消滅孫傳芳;最後,集中兵力消滅張作霖,統一全中國。後來的事實證明,加倫的戰略構想是北伐戰爭取得勝利的一個重要條件。

北伐戰爭勝利的因素有幾點 北伐戰爭的意義和評價如何 第2張

軍事指揮方面,北伐軍在戰爭中發揚長驅直入,運動殲敵,窮追猛打,速戰速決,英勇頑強,連續作戰的作風;審時度勢,靈活運用兵力,適時轉變戰法,保持戰爭的主動權;分化瓦解敵軍,補充擴大自己。這些都是國民革命軍能以少勝多的重要因素。

國共合作

北伐的成功是國共兩黨共同努力的結果。北伐戰爭期間,隨着革命形勢的勝利發展,依靠中國共產黨的積極動員和有力組織,爲北伐戰爭的勝利做出了卓越的貢獻,主要有以下方面:

共產黨員直接參與北伐。在北伐軍中,一大批共產黨員擔任各級黨代表或政治處長,或者擔任基層指揮員、戰鬥員。一些著名的共產黨人,如周恩來擔任第一軍副黨代表,李富春擔任第二軍副黨代表,朱克靖擔任第三軍黨代表,羅漢擔任第四軍黨代表,林伯渠擔任第六軍副黨代表,肖勁光擔任第二軍第六師黨代表等。周恩來、毛澤東、林伯渠、張太雷、鄧中夏、蕭楚女、惲代英、李富春、聶榮臻、蔣先雲等爲代表的共產黨人實際上領導了北伐軍的全部政治工作,對北伐勝利進軍起了重要作用。

北伐戰爭勝利的因素有幾點 北伐戰爭的意義和評價如何 第3張

工人運動的迅猛發展。湖南、湖北的工會會員,到1926年年底左右,發展到30餘萬人,在許多地區,工人還建立了自己的武裝糾察隊。1927年1月,漢口、九江工人羣衆在李立三、劉少奇的領導下,舉行了聲勢浩大的反帝示威,先後收回了漢口、九江的英租界。上海工人階級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爲了配合北伐軍的勝利進軍,先後舉行了三次武裝起義。

農民運動的蓬勃發展。在北伐革命戰爭期間,同工人革命運動一樣,農民運動也在大半個中國蓬勃開展起來。到1927年6月,全國已有201個縣成立了農民協會,人員發展到1000多萬人,對農村的封建勢力進行了一次空前的掃蕩與衝擊。

戰爭影響

新軍閥割據

國民政府在北伐戰爭中,除了透過直屬的國民革命軍,也吸收中國各地反北洋勢力,允許軍閥投靠國民政府,形成了一個一個派系衆多的政治聯合體。北伐結束後,各派系之間的紛爭始終未停息過。國民黨派系可分爲兩大類:一類屬於政治派別,如西山派、改組派、汪派、再造派、政學系等;另一類屬於地方實力派,如馮系、閻系、西南地方實力派等。這些派系既有對中央的表面從屬關係,又有各派之間的橫向關係,橫向間的矛盾雖時有發生,但往往是局部的、短暫的,而他們與國民黨中央之間的矛盾和鬥爭卻是普遍的、長期的。由於地方軍閥擴大勢力與中央衝突,形同唐朝藩鎮割據,造成日後發生中原大戰等連串內鬥衝突。

北伐戰爭勝利的因素有幾點 北伐戰爭的意義和評價如何 第4張

國共內戰爆發

國民革命軍北伐期間,蔣介石和汪精衛先後在上海和武漢發動反革命政變,導致中國共產黨與國民政府決裂。1927年8月7日,中共中央在漢口祕密召開緊急會議,即著名的八七會議,確定了土地革命和武裝起義的方針。8月1日,以周恩來爲書記的前敵委員會及賀龍、葉挺、朱德、劉伯承等人,率領二萬多人舉行南昌起義,標誌着長達十年的第一次國共內戰正式爆發。

戰爭意義

打擊軍閥勢力

北伐戰爭僅二年時間,沉重地打擊了帝國主義和北洋軍閥在中國的統治,基本消滅了軍閥吳佩孚、孫傳芳的軍隊,重創了軍閥張作霖的軍隊,基本消滅了北洋軍閥,加速了中國革命歷史的進程,爲以後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發展開闢了道路。

北伐戰爭勝利的因素有幾點 北伐戰爭的意義和評價如何 第5張

加深革命認識

1927年4月和7月,蔣介石和汪精衛先後在上海和武漢發動反革命政變,北伐戰爭的勝利果實被竊取。這次戰爭中途共產黨被拋棄、被屠殺的教訓,使共產黨深刻認識到建立以共產黨領導的無產階級軍隊,獨立開展武裝鬥爭的極端重要性,從而開始走上創建中國工農紅軍,進行土地革命,以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國民黨政權的另一條革命道路。

保證國家獨立

如果沒有北伐的成功,國民政府沒有實現對全國的政治統一。等到日本全面侵華開始,北洋各個軍閥各自爲戰,不能走向聯合抗擊日寇。中國是否能堅持八年抗戰那麼久,能不能保持獨立國家的性質就很難說了。所以說,北伐戰爭在中國近代史上有巨大的歷史意義與功績。

維護祖國統一

北伐戰爭是在國共合作的基礎上進行的,在戰爭的第一階段,國共兩黨廣大將士緊密合作,共同奮鬥,浴血沙場,留下了許多可歌可泣的感人事蹟。歷史事實證明,國共兩黨合則兩益,分則兩損。這一經驗教訓,對於我們今天實現振興中華、統一祖國的大業,仍然有着現實意義。

北伐戰爭勝利的因素有幾點 北伐戰爭的意義和評價如何 第6張

戰爭評價

陳獨秀認爲北伐戰爭中“所犯的錯誤”是:

(一)儘管我們在原則上贊成北伐,但事實上我們從來沒有用實際行動積極地堅決地支持過北伐。

(二)我們把北伐看成是防禦性質的,就是說,只看成是保護廣東。我們對北伐的態度是消極的,所以取得的成果不大。今後必須做到,如果原則上做出什麼決定,就必須付諸實現,否則,決定與實踐之間將永遠有矛盾。

包遵信認爲,“北伐”只是孫中山《建國大綱》中所設想的軍政、訓政和憲政三步驟中的“軍政”,是以武力掃除一切施行憲政之障礙,北伐是孫中山希望在中國實現憲政的第一步。大陸官方教科書肯定北伐戰爭的價值,但將國共合作期間的北伐稱爲旨在推翻封建制度,建立共和制度的“大革命”,而將國共破裂稱爲“大革命”的失敗,原因是以蔣中正爲首的官僚買辦資產階級上臺,毛澤東更將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官僚資本主義並列爲壓在中國人民頭上的“三座大山”。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史觀認爲,寧漢分裂後,被官僚資產階級所壟斷的國民政府沒有能力徹底摧毀封建制度,不能從根本上改變中國,不符合中國普通人民的根本利益,從而不能獲得人民的支持,亦不能使中國徹底擺脫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狀態,而只有社會主義的人民民主無產階級專政才能徹底改變中國,建立完全獨立自主的新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

紀念館

北伐戰爭紀念館位於韶關市區帽子峯北坡,2008年10月開工建設,經過近兩年的籌建於2010年6月29日正式落成,大量孫中山先生及北伐戰爭時期文物實物以及歷史圖片,7月1日起正式向廣大市民與遊客免費開放。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