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解密 > 歷史記事 > 弱國無外交矣 魏國主導“五國相王”背後的無可奈何

弱國無外交矣 魏國主導“五國相王”背後的無可奈何

來源:安安歷史網    閱讀: 1.28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自公元前334年,魏惠王和齊威王“徐州相王”以後,魏國和齊國的矛盾開始緩和,而西邊的秦國在經過“商鞅變法”強大後,開始連續進攻魏國,從前333年開始到前329年,秦國完全收復了河西失地,並威脅河東。前325年,爲了緩和秦魏矛盾,在張儀的控制下,韓魏宣佈與秦結盟,並在同年在龍門參加秦惠文王的稱王儀式。

前323年,三大強國秦楚齊在齧桑會盟。會上秦相張儀宣佈魏國是秦國之魏國,非齊楚之魏國,但秦不介意齊楚也尋找自己的魏國。張儀的聲明,得到了齊楚的一致反對。因爲齊楚兩國都想控制魏國作爲對抗其他強國的輔助力量。張儀本想使秦國獨佔魏國,但是齊楚兩國不答應,張儀也無可奈何,秦國還不敢同時得罪齊楚兩個大國。

弱國無外交矣 魏國主導“五國相王”背後的無可奈何

魏國雖然衰弱,但本身並不是真心要和秦國聯盟,只是打不過而已,當然魏國也不願意聽楚、齊擺佈,自己實力又不夠,於是在公孫衍的策劃下,魏國開始拉攏一些國家結盟,橄欖枝就是“王號”。在魏國的策動下,中山國,趙國,燕國也開始了稱王,並互相承認,這樣加上已經稱王的韓國和魏國,史稱“五國相王”。魏國就是要聯合五國以自保,用秦制齊、楚,同時用齊、楚來制秦,維護本國利益。

齊、楚、秦三強知道五國聯合的目的,認爲五國的聯合是對自己的威脅。

弱國無外交矣 魏國主導“五國相王”背後的無可奈何 第2張

爲了破環五國的聯合,齊國藉口中山國小,不承認它有稱王資格,同時派人勒令燕趙兩國給我發兵攻打中山,後來在說客的勸說下才放棄了打中山。

楚國和齊國一樣,不希望看見衆弱合在一起對抗大國,由於是魏國的挑頭,楚國的反應是直接干涉魏國的內政,強迫魏國立親楚的公子高爲太子(公子高是魏國送給楚國的人質)。爲了配合這個行動,楚相昭陽率兵在襄陵(河南睢縣),將魏國打得大敗,並奪得八個邑。秦國的反應也是直接發兵,秦軍攻打魏國,攻佔了魏國的曲沃(山西聞喜東北)和平周(今山西介休西)。

魏國接連戰敗,內政也受到楚國干涉,在這種情形下,魏惠王雲“晉國,天下莫強焉,叟之所知也.及寡人之身,東敗於齊,長子死焉;西喪地於秦七百里;南辱於楚.寡人恥之,願比死者一灑之,如之何則可?”

看到稱王遭到齊、楚、秦三國的反對,再看到魏國的慘敗,趙雍(後來的趙武靈王)就後悔跟着魏國稱王起鬨了。他認爲趙國實力不濟,與“王”的稱號不符,自覺有名無實,於是放棄了“王”的稱號而稱“君”。與趙國的務實相反,前318年,宋國開始稱王。

弱國無外交矣 魏國主導“五國相王”背後的無可奈何 第3張

墨雨曰:魏國在三大強國之間的搖擺外交雖然最終失敗,但卻是魏國爲了維護主權的嘗試與努力。對於弱國而言,在強國間夾縫生存是不容易的,因此外交上的靈活性就顯得格外重要,從前的鄭國,現在的韓國與魏國都是如此,無可厚非。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