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解密 > 歷史記事 > 清朝國史館是什麼?有哪些職能?

清朝國史館是什麼?有哪些職能?

來源:安安歷史網    閱讀: 3.58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清朝國史館,意即纂修清代歷史的一個機構,前身是天聰十年(1636年)設立的內三院之國史院,它正式設立於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辦公地點設在故宮西華門內,主要是編修天命、天聰、順治三朝實錄,書成後國史館也遭裁撤。此後幾十年,國史館一直未再開。直到乾隆元年(1736年),出於編纂前五朝本紀的需要又再開國史館,至書成國史館又被撤。可見,直到這時,國史館還只是一臨時性機構,主要職責是纂修實錄。關於國史館第二次開設的時間,一般認爲是乾隆元年,但是也有學者根據實錄的記載,提出應爲乾隆三十年(1765年)。但可以確定的是,自乾隆朝後,國史館開始成爲清朝的常設機構,其職責範圍也有所擴大。

清朝國史館是什麼?有哪些職能?

清代國史館編修國史,主要分爲四種體例,即本紀、傳、志、表。其中,本紀指的是按照年月的時間順序編寫的清朝歷代帝王簡史,涵蓋了每任帝王在位期間發生的政治、軍事、經濟、文化等重大事件,《史紀·索隱》中稱:“紀者,記也,本其事而記之,故曰本紀。又紀,理也,絲縷有紀,而帝王書稱紀者,言爲後代綱紀也。”傳主要是人物傳記,範圍包括宗室王公、朝中大臣、儒林、以忠孝聞名者、逆臣等,又以大臣傳比例爲最高。志主要是記載各種制度,其範圍更爲廣泛。表指記述各項職官史蹟制度。

清朝國史館是什麼?有哪些職能? 第2張

國史館修史,有着極爲嚴格且明確的標準,首先在編纂史籍前,需要事先制定章程和凡例,作爲大綱。修史前需要大量蒐集資料,資料來源於官方文書、民間書籍,因而國史館往往先要編纂史料長編。做好資料長編後,便開始正式編纂的工作,本紀、傳、志等不同部分由不同的人員負責纂寫,國史館內存在明確的分工。初稿完成後,又有專人修改、校對,校對一般是兩校,清朝規定所有的校對人員“務須隨到隨校,至遲以兩日爲率…勿得推故遲宕 , 並於頁面粘籤 , 註明校對官某某及收到日期,校訖日期,以憑覈查”。最終成書後,再進呈御覽。

清朝國史館是什麼?有哪些職能? 第3張

國史館隸屬於翰林院,下轄諸多機構,設有總纂處、滿纂修房、漢纂修房、長編、收掌、謄錄、滿校對、漢校對、鈔報、呈送等機構,不同時期機構的設置也會有所變動。國史館的纂修任務是十分繁重的,因而設有十分龐大的編纂機構,據統計一定時期內編纂人員達到了一二百人,最高一級設有總裁、副總裁,滿漢均設置一人,其中總裁一般由大學士兼任,副總裁由尚書、侍郎等兼任。總裁、副總裁的主要職責是“掌修國史”,直接對皇帝負責。 其下設有滿提調、漢提調、蒙古提調、幫提調,這些人主要起着提協調度的作用,負責管理編纂人員,也是史籍的審定者。最低一級是實際編修的人員,主要包括總纂、纂修、校對、謄錄等人,這一級的人員也是最多的。

國史館一直存在到清末,直到宣統三年(1911年)由北洋政府接管,過了幾年趙爾巽以此爲基礎編纂清史,改名爲清史館。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