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解密 > 歷史記事 > 祭拜孔子的方式有哪些 孔子爲何不惜得罪孺悲

祭拜孔子的方式有哪些 孔子爲何不惜得罪孺悲

來源:安安歷史網    閱讀: 2.57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孔子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著名的教育家與思想家,其儒家思想影響了後世千千萬萬名子孫。孔子的儒家思想也成爲了中華民族最珍貴的瑰寶。孔子其本人也被後人稱爲孔聖人,足以看出孔子在現世的影響力。 

祭拜孔子的方式有哪些 孔子爲何不惜得罪孺悲

孔子廟

現在爲了緬懷孔子,表達對孔子的尊敬之情,人們通過各種不同的形式及不同的方式來紀念孔子,有通過影視作品來宣揚孔子的成就的,如周潤發主演的《孔子》,有通過撰寫碑文或者建立紀念館來展現的,或有多處地方通過樹立雕像來表示敬仰之情的,還有建立孔子廟來紀念孔子的。

孔子廟是用來紀念孔子的祠廟建築,現今已經分佈在世界的各個角落,全球已經有兩千多座孔子廟了。在國內就分佈着大大小小約1600多座。孔子廟在各個朝代均有建築,而且深受帝王的器重,孔子廟數量衆多,其建築技術與藝術很是精美,其欣賞價值在古代建築中堪稱一絕。這麼多的孔廟中國,保存完好的有近3百多座,其中有21座被列入重點保護文物的行列中。其中以位於山東曲阜的孔廟和北京的國學孔廟最爲突出。

孔廟是一種紀念孔子的展現形式,孔子是山東曲阜人,所以山東的孔廟是最大也是最早的一個孔廟,是發源地,經過不斷的重修擴建才形成了今天這個古建築羣的模樣。孔廟每年都會舉行大型的祭孔大典,通過這種形式來表達對孔子的尊重之情。

祭祀活動盛大且隆重,不僅如此都會有大批的來自世界各地的人來參拜孔子,這都是後人祭拜孔子的方式。

 孔子爲何不惜“得罪”孺悲

自從孔子被漢儒們簇擁着,孔子形象的裝飾與塑造,就成了歷朝歷代統治戰略的一部分。關於“孺悲欲見孔子”這個故事就展現了孔子的另一面。

祭拜孔子的方式有哪些 孔子爲何不惜得罪孺悲 第2張

“孺悲欲見孔子”

在這個故事中,主要涉及了兩個人物:孺悲和孔子。關於這個故事的主要內容是:孺悲想要見孔夫子一面,於是找人通傳,自己站在門外等着回話。孔子知道是孺悲,於是就以有病爲理由而將了他一軍,負責傳話的學生剛剛出了門口正向孺悲回話,孔夫子卻取來瑟一面彈一面歌,目的是讓孺悲聽見而有所悟。

孔子爲何不見孺悲,卻沒人知道。一般道理上說,孺悲肯定有什麼地方令孔子不滿的地方。當初就像“陽貨欲見孔子,孔子不見”,就因爲陽貨想要篡權,所以纔會討厭陽貨。現在也極有可能是相同的情況,可能是孺悲在向孔子學習“士喪禮”過程中,有一些孔子不喜歡的的言行。所以孺悲纔會請見,孔子上演了這麼一出。根據合理的推測是在初學“士喪禮”之後。不過,對孺悲“辭以疾”和對陽貨“不見”的倆件事情記載是不同的,從兩個內容上看孔子對兩者拒見的態度有所不同。“辭以疾”較爲客氣,“不見”則乾脆、決絕。故可斷定,孔子對孺悲未至厭惡地步。那到底又是什麼原因呢?

事實上孔子這樣做也是爲了教導孺悲,只不過方法不同罷了。這件事情中,孔子主要是採用“以不教爲教”的方法,是要讓孺悲通過自己的反省,檢查錯在哪裏了,然後再意識到自己的錯誤並得以改正。這也是在勸告後人,要時刻的“吾日三省吾身”。

 史記孔子適鄭的故事是怎樣的

生活中有一句“喪家之犬”的成語,它意在比喻那些無家可歸的狗,但實質上是比喻那些失去靠山,無處投奔,到處亂竄的人。關於這個成語的出處,是來自於《史記·孔子世家》中“孔子適鄭”的典故。  

祭拜孔子的方式有哪些 孔子爲何不惜得罪孺悲 第3張

孔子周遊列國圖

故事內容大概是:有一天,孔子來到了鄭國不巧和他的弟子走散了,孔子很是焦慮,在城牆東門旁很是着急,這時鄭國過來一個人對子貢說:“東門那邊好像有一個人,他的前額很是像堯,他的脖子像皋陶,他的肩部又有點像子產,不過自腰部以下和大禹差三寸。看那人如此勞累的樣子就像一條“喪家之狗”。說完,鄭國人便離去了。子貢找到師傅,便將這一段話把這段話一五一十地告訴了孔子。當時孔子並沒有生氣,反倒是很坦然地笑着說:“能把我的外表說成這樣,實在是太誇我了。不過說我像條無家可歸的狗,確實是這樣!確實是這樣啊!”

在孔子看來,“喪家之狗”其實是一個人自己精神世界的寫照,是褒義和善意的比喻;對於那些悽悽惶惶無家可歸的人,很有可能安貧樂道、志高識遠,這纔是是現實世界的“喪家之狗”;想那些身寬體胖富足優裕的人,很有可能麻木不仁、行屍走肉,纔是正真意義上的精神世界的“喪家之狗”。孔子周遊列國,其原因並無是無家可歸,至於這則“喪家犬”的成語就被後人望文生義,成爲一代典故。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