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解密 > 歷史記事 > 郭子儀立下顯赫戰功,因此付出巨大慘痛代價,晚年爲何老淚橫流?

郭子儀立下顯赫戰功,因此付出巨大慘痛代價,晚年爲何老淚橫流?

來源:安安歷史網    閱讀: 1.78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郭子儀立下顯赫戰功,因此付出巨大慘痛代價,晚年爲何老淚橫流?下面小編爲大家詳細介紹一下相關內容。

公元781年農曆6月14日,隻手扶大廈將傾的李唐王朝的大將郭子儀病逝,享年85歲。唐德宗非常悲痛,以最高禮節罷朝五天表達哀悼。並賜諡號“忠武”,高度肯定了他對大唐的忠心以及在扶持社稷上的重大突出貢獻。在爲其營建墓地時,按照成例,一品官員墳墓只能一丈八尺高,爲了表達對郭子儀的崇高致意,給郭子儀的墳墓加高十尺,以實際表彰他“權傾天下而朝不忌,功蓋一代而主不疑。”的“社稷純臣”的風格。

郭子儀立下顯赫戰功,因此付出巨大慘痛代價,晚年爲何老淚橫流?

郭子儀畫像

一、年近花甲卻大器晚成,在平叛安史之亂中,厥功甚偉。

天寶十三年(754年),五十八歲的郭子儀明顯老了,然而從其建功立業來講,他的事業剛剛開始。此前他長期在北部邊陲做軍使,長期的戎馬生涯讓他既健壯又顯得粗糙。他出身於官宦家庭,父親郭敬之,官至刺史。郭子儀體高貌秀,青年時以武舉走上了仕途之路,在北部基層歷練就是幾十年。如果不是安史之亂,或許這位基層將領將黯然致仕,安史之亂的狂飆將他推到力挽狂瀾的歷史舞臺,而他以五十八歲“高齡”,出任天德軍使兼九原太守(今內蒙五原境內)

郭子儀立下顯赫戰功,因此付出巨大慘痛代價,晚年爲何老淚橫流? 第2張

安史之亂

此時,安祿山親率十五萬契丹騎兵大局南下,企圖速戰速決攻取洛陽和長安。大唐在李隆基承平日久的懈怠下,被安祿山掃蕩的勢如破竹。這年的十一月,郭子儀被迅速起用,先後出任衛尉卿、靈武郡太守,朔方節度使,由北路東進。幾十天后,郭子儀再度奉命率朔方軍沿黃河東進,首先於振武軍擊敗叛軍,而後南下進入長城,在山西再度擊敗叛軍,接着攻取山西(山西大同)、馬邑等地。郭子儀在唐軍集體潰敗情況下,如同大唐一把最鋒利的刀刃,在關鍵時刻發揮重要作用,郭子儀因功加封御史大夫官銜。

轉年,安祿山在洛陽稱帝,李隆基命令郭子儀回朔方,招兵買馬,以圖收復洛陽。此時,他推薦李光弼出任河東節度使,領兵繼續討伐河北。戰爭進入全面爆發,而郭子儀不斷臨危受命,最終打敗史思明,殺敵四萬,取得了安史之亂以來最大的一次勝利。

長安陷落後,在河北取得勝利的郭子儀被已經登基的唐肅宗李亨向西逐漸機動,同年新皇帝任命郭子儀爲兵部尚書、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成爲大唐軍力的統帥人物。在郭子儀的苦戰下,長安得以收復,唐肅宗從鳳翔回到長安,在郭子儀從洛陽入朝時,唐肅宗握着郭子儀的手激動地說:“吾之家國,由卿再造。”至此,郭子儀的名位儼然萬人之上。中國歷史以來,武將獲得軍功的人大有人在,而郭子儀注定與衆不同。

郭子儀立下顯赫戰功,因此付出巨大慘痛代價,晚年爲何老淚橫流? 第3張

郭子儀戎裝畫像

二、忍辱負重,一心報國,“二造大唐“,以實際行動詮釋忠臣大將結合的最高人生境界。

以戰功來衡量,郭子儀其實算不上第一人,如李光弼“戰功推爲中興第一”,但他卻是由郭子儀推薦而來。對於李光弼大功告成之後,“功臣去就,可不慎邪”。對郭子儀的評價卻相當高“完名高節,燦然獨著。”《舊唐書郭子儀傳》此後歷代史學家對郭子儀均給予了相當高的評價。這些原因皆因郭子儀公而忘私,並能忍辱負重報效家國。公元758年,唐肅宗派郭子儀與李光弼以及其他七名節度使合兵60萬去圍攻逃到相州的安慶緒。唐肅宗認爲郭子儀與李光弼均是大功臣,不便互相統屬,就沒有設立總負責的元帥,竟然派了宦官魚朝恩總覽全局。宦官根本不諳軍務,使得這次聯軍遭到慘敗,而魚朝恩竟然誣陷郭子儀作戰不力。唐肅宗不辯是非,竟然將郭子儀召回,免去軍職,以李光弼代替。

郭子儀立下顯赫戰功,因此付出巨大慘痛代價,晚年爲何老淚橫流? 第4張

相關畫面

幾個月後,河東發生兵變,太原節度使也被部下殺死。在這種情況下,唐肅宗只得請郭子儀出山。此刻唐肅宗身患重病,已經不能接見朝臣。郭子儀託人對肅宗說:“老臣受命,將死於外,不見陛下,將永遠遺憾!”肅宗爲此在病重期間接見了他,並誠懇地說:“河東之事,就全託付給卿了。”這也成了君臣二人的最後一面。郭子儀赴任後,局勢得到有效控制,不久,唐肅宗去世,李豫繼位是爲唐代宗,因聽信讒言,再度解除了郭子儀的職務,被安排爲肅宗修建陵寢的閒職。

雖然年齡日趨年邁,郭子儀閒居卻依舊未能忘情大唐安危,依然密切關注着周邊局勢。安史之亂以來,他“晏然效忠,有死無二”,多次表達要爲國解憂的意願。唐代宗最後感慨地說:“大臣憂疑,朕之過;朕甚自愧,公勿以爲憂。”

郭子儀立下顯赫戰功,因此付出巨大慘痛代價,晚年爲何老淚橫流? 第5張

唐代宗畫像

雖然長期閒置,郭子儀帶着對大唐的感激之情,始終密切關注着周邊安危。自安史之亂後,西北邊境的駐軍調防十分空虛,青藏高原的吐蕃趁機擴張勢力,屢次襲擊唐朝邊境、郭子儀多次上書,指出:“吐蕃、党項不可忽視,宜早爲之備。“遺憾的是朝廷卻置若罔聞。不久郭子儀的預判成真,吐蕃佔領河西、隴右之地。隨即又攻入關中,唐代宗爲之震動。慌忙命令以郭子儀爲關內元帥,出鎮咸陽。郭子儀雖然被起用,由於長期被廢在家,昔日的部下早已離散,當他到咸陽時,隨行的人馬僅有二十名,此時吐蕃騎兵二十萬,瀰漫數十里,直逼長安城。郭子儀派人請求增派援兵,宦官程元振阻撓,未能送到唐代宗處,至此唐代宦官干政以及危害達到歷史最嚴重一個時間段。不久吐蕃攻破長安,大唐再度面臨亡國。

郭子儀立下顯赫戰功,因此付出巨大慘痛代價,晚年爲何老淚橫流? 第6張

吐蕃騎兵

唐代宗東逃,局勢迅速陷入一片混亂。郭子儀召集逃散禁軍,關鍵時刻他帶着幾千人再度力挽狂瀾。唐代宗到達陝州後,唯恐吐蕃東出潼關,命令郭子儀馬上來到自己身邊保護。郭子儀上疏表達了自己的戰略預判:“臣不收復京城無以見陛下,我計劃兵出藍田關,那樣吐蕃必然不敢東向。”不久果然在郭子儀的戰略佈置下,只有幾千人軍馬的郭子儀將吐蕃嚇跑,可見其威名遠播,到了無兵勝有兵的境界。不久唐代宗自陝州返回京師,慰勞郭子儀說:“用卿不早,故及於此。”表達了深深的愧疚之情,至此郭子儀“二造大唐”讓他獲得了崇高名位。

三、郭子儀晚年達到最高峯,卻越來越謙抑,“權傾天下而朝不忌,功蓋一代而主不疑。

大曆八年(773),七十七歲高領的郭子儀依舊在前線對抗吐蕃侵襲,他出鎮邠州,此時全軍兵力不及天寶十分之一,將士也不及吐蕃的四分之一,戰馬不及吐蕃百分之二。但是,每次吐蕃秋季入侵關中,無不被郭子儀擊敗。

郭子儀立下顯赫戰功,因此付出巨大慘痛代價,晚年爲何老淚橫流? 第7張

相關地圖

唐代宗曾一度考慮讓郭子儀出任尚書令。郭子儀認爲唐太宗當親王時做尚書令,唐太宗即位後,這個職位長期空缺,如果接受這項任命,就會破壞國家法度。同時,安史治亂以來,以官賞功臣,已使國家法度遭到破壞,現在恢復正常,一切都應按照國家制度來任免官員。因而他堅決推辭不受。

雖然成了唐代宗的兒女親家,他的兒子郭暖是代宗四女的駙馬,“恩寵冠於戚里”,郭子儀未因是皇帝親家在禮儀上隨便,而是越來越謙謹,對帝王“忠貞懸於日月”,所以唐代宗此後對他“寵遇冠於人臣,尊其元老,加以崇號,期壽考之永,養勳賢之德”,從而成了君臣關係和諧相處的典範。大曆三年,發生了一件讓郭子儀極爲痛心的事,他父親的陵墓被盜,當時人懷疑是他的政敵宦官魚朝恩指使他人所爲,這件事別說在古代倫理封建時期,放在任何時代都是一件傷害當事人感情的嚴重事件。郭子儀迅速回長安,當時氣氛非常緊張,擔心郭子儀會悲痛失控,甚至親自進行大清洗。然而當唐代宗說起這件事時,郭子儀再也忍不住嚎啕大哭,委屈的無以復加,卻安慰代宗說:“我長期帶兵,對士卒約束不嚴,有時就發生部衆盜掘墳墓的事,如今我父親的墓被盜,這是老天對我的報應,與誰都無關。”《舊唐書郭子儀傳》

郭子儀立下顯赫戰功,因此付出巨大慘痛代價,晚年爲何老淚橫流? 第8張

郭子儀墓碑

這件事完全體現了郭子儀的胸襟與氣度,他被人贊爲“大雅君子”,因此獲得了廣泛讚譽。作爲大唐最重要的將領,郭子儀在兩度危急時刻均能力挽狂瀾,不計個人得失。越是達到高位,他就越謙謹,常常以德報怨,其身上不光是大將風度,更是儒家純臣典範。確實做到了“權傾天下而朝不忌,功蓋一代而主不疑。”的高度,如此完人在歷代武將之中都十分罕見,因此他的聲名穿過歷史,至今還熠熠生輝。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