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解密 > 歷史記事 > 當時盛極一時的瓦崗軍爲什麼會解體 造成兵敗的主要原因是什麼

當時盛極一時的瓦崗軍爲什麼會解體 造成兵敗的主要原因是什麼

來源:安安歷史網    閱讀: 1.09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瓦崗軍爲什麼沒有統一天下,這是很多讀者都比較關心的問題,接下來就和各位讀者一起來了解,給大家一個參考。

看過《隋唐英雄傳》的人,應該都會對裏面的瓦崗軍記憶深刻吧。秦叔寶、單雄信、程咬金等等蓋世英雄成爲了無數人心目中的英雄。當時盛極一時的瓦崗軍最終卻在洛陽兵敗解體。造成瓦崗軍兵敗的原因有很多,但是無論是哪個原因都與一個人密不可分,那就是中途"入夥"的李密。

當時盛極一時的瓦崗軍爲什麼會解體 造成兵敗的主要原因是什麼

瓦崗軍原來的領導是翟讓,在李密加入之後,慢慢地取而代之(特別是瓦崗軍取得對張須陁、 劉長恭的勝利後,李密贏得了崇高的威信,同時也獲得了取代翟讓的良機)。在李密的帶領之下,瓦崗軍招降了一大批隋軍勢力,實力達到了頂峯。

大業三年四月,李密率軍三萬攻佔回洛倉,進逼洛陽。正是在進逼洛陽時,李密的一個重大決策註定瓦崗軍失敗的結局。在《舊唐書·李密傳》曾經記錄着,柴孝和根據當時的局勢向李密提議的一條計策:"秦地阻山帶河,西楚背之而亡,漢高都之而霸。如愚意者,令仁基守回洛,翟讓守洛口,明公親簡精銳,西襲長安,百姓孰不郊迎,必當有征無戰。既克京邑,業固兵強,方更長驅崤函,掃蕩東洛,傳檄指捴,天下可定。但今英雄競起,實恐他人我先,一朝失之,噬臍何及"。

當時盛極一時的瓦崗軍爲什麼會解體 造成兵敗的主要原因是什麼 第2張

從後來李唐佔據長安而後統一天下這點來看,柴孝和的這一提議無疑是正確的。但是李密卻以"君之所圖,僕亦思之久矣,誠乃上策。 但昏主尚存,從兵猶衆,我之所部,並是山東人,既見未下洛陽,何肯相隨西入?諸將出於羣盜,留之各競雄雌。若然者,殆將敗矣"拒絕了這一正確的提議。

放棄了西襲長安之後,李密便把大量的兵力投入到了洛陽這一四戰之地。要知道當時的洛陽纔是隋朝真正意義上的首都,兵強馬壯,城池堅固,不是瓦崗軍這樣的農民軍所能輕易攻取得下的。再者洛陽是當時的全國中心,水陸交通便利,隋朝可以從四面八方派兵救援,這就增加了瓦崗軍攻取洛陽的難度。相反長安則沒有了這些顧慮,不僅守軍少,而且交通堵塞,最關鍵的是關中之地自古就是重用的"糧倉",可以作爲瓦崗軍爭霸的重要根據地。最終因爲李密的這一錯誤決策,導致了瓦崗軍深陷四面八方敵人的圍攻之下。

當時盛極一時的瓦崗軍爲什麼會解體 造成兵敗的主要原因是什麼 第3張

屋落偏逢連陰雨,本來就深陷四面被圍攻的窘境,這時候又爆發了李密與翟讓奪權之爭。瓦崗軍最初是由翟讓組建而成的,期間支持者甚多。李密加入瓦崗軍之後,吸收了大量隋朝文臣武將,建立了屬於自己的勢力。而且從兩人合作開始,就在戰略產生了巨大的分歧。在崗軍打敗張須陁後,翟讓見"資糧粗足",便東歸瓦崗。

李密爲謀求進一步的發展,則西進康城。兩人分道揚鑣,如果不是因爲翟讓無路的話,瓦崗軍早已在此分裂。

當時盛極一時的瓦崗軍爲什麼會解體 造成兵敗的主要原因是什麼 第4張

隨着瓦崗軍的發展,李密也取代了翟讓,自稱魏公,設魏公府及行軍元帥府。翟讓稱上柱國、司徒、東郡公,設司徒府。瓦崗軍實際上已經是一分爲二,形成兩套領導班子。李密、翟讓二人已經到了劍拔弩張的時刻。爲了獨享瓦崗軍,大業十三年十一月,李密在宴會上卑鄙地殺害了翟讓及其兄翟弘,侄翟摩侯、王儒信。這場不擇手段的暗殺,給了原本就有所裂痕的瓦崗軍沉重的一擊,瓦崗軍的團結被李密徹底地破壞了。一支人心不齊的農民軍在腹背受敵的洛陽艱難的生存着。

江都之變後,宇文化及帶領着跟隨隋煬帝南下的"隋軍"西歸。遠離家鄉許久的"隋軍"歸心似箭。而在他們西歸的路上,橫亙着同樣強大的瓦崗軍。兩軍在黎陽展開了第一戰,歸心似箭的"隋軍"攻下黎陽。面對着士氣強盛的"隋軍",不僅是李密害怕,同樣害怕的還有再洛陽城內的皇泰帝楊侗(楊廣之孫)。

爲了對抗宇文化及,李密接受了洛陽城內皇泰帝的招降。沒有了後顧之憂的李密開始了與宇文化及的決戰,雖然瓦崗軍最終勝利了,但是卻是慘勝,而且李密"乞降"皇泰帝楊侗,也給自己的名譽造成了巨大的損失,從原來的義軍領袖變成了隋朝走狗。

當時盛極一時的瓦崗軍爲什麼會解體 造成兵敗的主要原因是什麼 第5張

宇文化及戰敗後,洛陽又回到了瓦崗軍與皇泰帝楊侗(實際掌權者已經變成了王世充)的爭霸當中。王世充乘着瓦崗軍元氣大傷,派兵出擊。此時雖然瓦崗軍受到宇文化及的重創,但畢竟瘦死的駱駝比馬大。於是李密等人決定出兵迎戰、速戰速決,絲毫不理會裴仁基"彼出我歸,彼歸我出,數戰以疲之,多方以誤之"的戰術。

最終在王世充的打擊之下,瓦崗軍兵敗如山倒,李密本人也投降於李淵。曾經無比輝煌的瓦崗軍自此消失在歷史當中。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