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解密 > 歷史記事 > 宋末三傑到底是哪三個人 他們爲什麼要殉國呢

宋末三傑到底是哪三個人 他們爲什麼要殉國呢

來源:安安歷史網    閱讀: 2.2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還不知道:宋末三傑是誰的讀者,下面小編就爲大家帶來詳細介紹,接着往下看吧~

辛苦遭逢起一經,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風飄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灘頭說惶恐,零丁洋裏嘆零丁。

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詩以明志,死以守節,一首《過零丁洋》,一場戰役,是當年十萬軍民熱血氣節,是“宋末三傑”最熾熱的碧血丹心。

宋末三傑到底是哪三個人 他們爲什麼要殉國呢

南宋末年,一羣勇士們抵禦外族的入侵和壓迫,爲爭取民族生存和民族氣節,他們義無反顧不畏生死。當時的南宋皇帝纔不到十歲的年齡,靠着三位領袖的拼死抵抗,這三位分別是:文天祥、陸秀夫、張世傑,世人尊稱爲“宋末三傑”。

文天祥是江西吉州(今江西吉安)人,在文天祥的家鄉原先就有歐陽修、楊邦乂、胡銓這樣的忠臣出現,在他們事蹟影響下,立志做一個報效朝廷的人。此時的南宋朝廷已是衰敗氣象,文天祥在高中狀元之後,將自己的字改成宋瑞,由此可見文天祥對於南宋朝廷的忠心之至。初始做官時文天祥也是不順的,這都源於他敢說真話的性格。之後的勤王、抗元等戰役中受的重用,官至右丞相。

陸秀夫是一介文官,從小的時候就出類拔萃,一開始拜在李庭芝的幕府下。李庭芝也是爲朝廷效力的,屢次向朝廷舉薦陸秀夫。當時南宋殘餘流亡海濱,無論其他同僚有很多的逃走了,陸秀夫依舊隨小皇帝南下,之後也官拜至左丞相。在顛沛流離中,陸秀夫事事親爲,還一直爲百官大臣和軍民講述《大學章句》等文章。

張世傑是南宋末年的名將,不似文、陸科舉,張世傑早年從軍作戰,歷任觀衆要職。南宋形勢危急之時,張世傑率領的軍隊一直抵抗元軍入侵,時敗時勝。1276年元朝軍隊逼近當時南宋都城臨安時,張世傑與幾位小王組織小朝廷南下流亡。南宋軍隊再張世傑的率領下也曾立下許多戰功,官至少傅、樞密使等。

宋末三傑到底是哪三個人 他們爲什麼要殉國呢 第2張

“宋末三傑”都曾是南宋小朝廷的領袖,那時的皇帝並不知事,“宋末三帝”在位時最大的也只有九歲,可見整個南宋的氣脈將殆盡。“三傑”從未放棄過,哪怕元朝屢屢向文天祥、張世傑勸降,卻依舊難移他們護國守節的忠心。

其實很多人說,文天祥被俘之後不必死,陸秀夫、張世傑不跳崖海也能活命,可他們偏偏選擇了另一面。“臣心一片磁針石,不指南方不肯休”這句出自於文天祥的《指南錄》,已然是他們最好的代名詞。

他們最後的結果是崖山戰役的悲壯結束。崖山中看到元軍的節節敗退宋軍,陸秀夫見此無望,於是遣家人投海後,自己也揹着衛王趙昺赴海而死。陸秀夫攜少帝投海之後,十萬軍民聽聞都縱海守節。在崖山海戰中突圍出來的張世傑聽說後,已無力再立新君了,於是也選擇了投海,溺亡於平章山下。

最讓人感到悲憤的是,這樣一個慘劇被坐在元軍舟中的文天祥所看到,此時的文天祥是被迫押在元軍船上。看到這樣的局面和慘景,寫下《二月六日,海上大戰,國事不濟,孤臣天祥,坐在舟中,向南慟哭,爲之詩》這首詩。那句“六龍杳靄知何處,大海茫茫隔煙霧。我欲借劍斬佞臣,黃金橫帶爲何人”所表達出的無比痛恨、悲壯,世人都爲之感嘆。

最近看過很多言論,說陸秀夫不該帶着幼帝跳海,甚至認爲他是“謀殺”一個八歲的小孩子。的確,從一個生命價值上,陸秀夫有這層面的意思。且有人說張世傑可以選擇不死,要麼重立新帝,要麼隱姓埋名;文天祥也可以選擇不死,以自己的能力在元朝能獲得重用。

宋末三傑到底是哪三個人 他們爲什麼要殉國呢 第3張

我認爲的是,他們並不是愚忠,在評價歷史上我們不能以現在的角度和極高的道德層面來評價他們。他們在這時候是有機會可以去選擇生死的,但這種活着可能也只是苟且罷了。此時的南宋君臣並不像春秋時期越國那樣有臥薪嚐膽,東山再起的氣數了。更多的是一方面古道熱腸講究信義,所以越王勾踐有機會;其次是元朝本爲外族,之前又有北宋靖康時的辱帝之恥。

他們此時的決定不畏生死,而選擇這樣的結果成就了整個民族的信仰、整個民族的氣節。就像我之前說的那樣,南宋末年的結局拾起了當初他們丟失的骨氣,也彰顯了中華民族的骨氣和威武不屈的崇高品格。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