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解密 > 歷史上的今天 > 歷史上的今天10月13日 弘一大師李叔同圓寂

歷史上的今天10月13日 弘一大師李叔同圓寂

來源:安安歷史網    閱讀: 1.45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1941年10月13日,弘一大師圓寂。

中秋過後,弘一大師自感病勢已重,手書二偈與諸友告別,偈雲:“君子之交,其淡如水。執象而求,咫尺千里。問餘何適,廓爾亡言。花枝春滿,天心月圓。”10月13日(農曆九月初四日),弘一大師圓寂於泉州溫陵養老院晚晴室,彌留之際,書“悲欣交集”四字,是爲絕筆。

自1918年7月出家後,李叔同即以法號“弘一”行世。他發願弘揚律學。在佛教諸多宗派中,律宗是最重修持的。弘一身體力行,持戒甚嚴,每日只吃早午二餐,且過午不食;衣無過三件,寒冬亦如是。他遺下的一件百衲衣,有224個布丁,皆親手自補,馬一浮曾輓詩雲:“苦行頭陀重,遺風藝苑思。自知心是佛,常以戒爲師。”他著成《四分律比丘戒相表記》、《南山律在家備覽略篇》,並創辦“南山律學院”。僧臘二十五年始,他行蹤如浮雲,遍及浙江、福建諸地和上海、青島,三次大病,生死置之度外,一息尚存,顛沛風雨如故。爲之追慕,夏丐尊、豐子愷等執弟子禮,終身護法。

弘一法師是重興南山律宗的第十一代祖師。他對日軍侵華極爲憤慨,說道:“吾人吃的是中華之粟,所飲的是溫陵之水,身爲佛子,於此時不能共紓國難於萬一,自揣不如一隻狗子!”曾書寫“唸佛不忘救國,救國不忘唸佛”字幅,還加跋語云:“佛者,覺也。覺了真理,乃能誓捨身命,犧牲一切,勇猛精進,救護國家。是故,救國必須唸佛。”

李叔同(1880—1942)中國現代畫家、書法家、音樂家、戲劇家。名文濤,別號廣候、漱同。出家後法名演音,號弘一法師。

歷史上的今天10月13日 弘一大師李叔同圓寂

1880年10月23日生於天津,1942年10月13日卒於福建省泉州市。原籍浙江平湖,從祖輩起移居天津。父李筱樓(字小樓),道光甲辰(1884)進士,官吏部尚書,曾經是鹽商,後從事銀行業。母親姓王,爲李筱樓側室,能詩文。李叔同5歲喪父,在母親的撫養下成長。1901年南洋公學,受業於蔡元培。1905年東渡日本留學,在東京美術學校攻油畫,同時學習音樂,並與留日的曾孝谷、歐陽予倩、謝杭白等創辦《春柳劇社》,演出話劇《茶花女》、《黑奴籲天錄》、《新蝶夢》等,是中國話劇運動創始人之一。

1910年李叔同回國,任天津北洋高等工業專門學校圖案科主任教員。翌年任上海城東女學音樂教員。1912年任《太平洋報》文藝編輯,兼管副刊及廣告,並同柳亞子發起組織文美會,主編《文美雜誌》。同年10月《太平洋報》停刊,應聘任浙江兩級師範美術主任教習。在教學中他提倡寫生,開始使用人體模特兒,並在學生中組織洋畫研究會,樂石社、寧社,倡導美育。

1918年8月19日,在杭州虎跑寺剃度爲僧,雲遊溫州、新城貝山、普陀、廈門、泉州、漳州等地講律,並從事佛學南山律的撰著。抗日戰爭的爆發後,多次提出”唸佛不忘救國、救國必須唸佛”的口號,表現了濃厚的愛國情懷。

李叔同多才多藝,詩文、詞曲、話劇、繪畫、書法、篆刻無所不能。繪畫上擅長木炭素描、油畫、水彩畫、中國畫、廣告、木刻等。他是中國油畫、廣告畫和木刻的先驅之一。他的繪畫創作主要在出家以前;其後多作書法。由於戰亂,作品大多散失。從留存的《自畫像》、《素描頭像》、《裸女》以及《水彩》、《佛畫》等可窺見一斑。《自畫像》估計是出國前所繪,畫風細膩縝密,表情描寫細緻入微,類似清末融合中西的官廷肖像畫,有較高寫實能力。《素描頭像》是木炭畫,手法簡練而潑辣。《裸女》受其師黑田清輝影響,造型準確,色彩鮮明豐富,有些接近於印象主義,近看似不經意,遠遠看晶瑩明澈。書法是李叔同畢生的愛好,青年時致力於臨碑。出家前的書體秀麗、挺健而瀟灑;出家後則漸變爲超逸,淡冶,晚年之作,愈加謹嚴、明淨,平易、安詳。李叔同的篆刻藝術,上追秦漢、近學皖派、浙派、西泠八家和吳熙載等,氣息古厚,沖淡質樸,自闢蹊徑。有《李廬印譜》、《晚清空印聚》存世。

  0467年10月13日 北魏孝文帝拓跋宏出生

在1547年前的今天,0467年10月13日 (農曆八月廿九),北魏孝文帝拓跋宏出生。

魏孝文帝拓跋宏(467年10月13日—499年),中國北魏皇帝(472—490年在位)。

國家興自北土,徙居平城,雖富有四海,文軌未一。此間用武之地,非可文治,移風易俗,信爲甚難。崤函帝宅,河洛王裏,因茲大舉,光宅中原——魏孝文帝論必須遷都洛陽日月薄蝕,陰陽之恆度爾,聖人俱人君之放怠,因之以設試——魏孝文帝論借天象非議朝政是錯誤的卿所謝者,私也;我所議者,國也。古人有言,大義滅親。今元恂違反背尊,欲跨據恆朔謀逆。天下未有無君之國,此小兒今日不滅,乃是國家大禍——魏孝文帝論法不恕子

在中國歷史上,有一個不很受人關注但卻意義重大而且特別耐人尋味的王朝—北魏。它在五胡十六國的大混戰之中神祕地崛起,沿着盛樂—平城—洛陽三級跳的軌跡,在歷史上劃出了一道漂亮的弧線,在漢唐兩座中國封建文明高峯之間的漫長低迷歲月中,在北魏一朝實現了由弱勢到強勢,由分裂到統一,由胡族到漢化三大關鍵性轉折,逐漸使北方各族融合進了中華文明之中,開啓了通向隋唐盛世的大門。但另一方面北魏統治階層的殘暴給人留下了深刻印象,北魏宮廷留下的不解之謎的數量,在中國曆代王朝之中是首屈一指的,或者可以說,北魏的歷史就是由一個又一個或長或短的不解之謎串聯起來的。

歷史上的今天10月13日 弘一大師李叔同圓寂 第2張

在北魏歷史上,魏孝文帝拓拔宏無疑是最出彩、知名度最高的一位,他的改革的功過在引起了一千多年來爭論不休的同時,也引發了人們對民族和文化命運的深層思考。孝文帝5歲繼位,23歲親政,他的一生與一位女人關係密切,就是他名分上的祖母—文明太后馮氏。  馮氏以一位被滅國的王室後裔身份進入北魏宮廷,在宮廷內外的刀光劍影中一步步往上攀登,剷除了諸多政敵,包括孝文帝的父親——獻文帝拓跋弘。魏孝文帝的性格愛好帶有馮太后的諸般烙印,以至有史學家認爲他可能是馮太后同某個漢族近臣的私生子。馮太后不但是一個宮廷鬥爭的高手,也是一個有遠見卓識的統治者。在她執政期間,進行了四大改革,全面改造了北魏帝國。由於這些改革是在孝文帝的紀年中進行的,歷史上常常將之歸於孝文帝名下,當然,孝文帝親政後對這些改革也進行了很好的鞏固。

首先是官制改革。北魏前期的官制很不成熟,官吏沒有固定的工資,因此被默許對管轄下的人民進行搜刮。地方官不論政績如何,一律任滿6年。馮太后時期,實行了改革,發給官吏固定的薪俸,同時大力加強打擊貪污腐敗,以“治績”作爲任期長短的依據。孝文帝親政之後,繼續加強肅清吏治。

爲了增加國家賦稅收入,必須儘可能搜刮被隱匿的民戶,按照李衝的建議實行了“三長制”,五家設一鄰長,五鄰設一里長,五里設一黨長,加強了國家對民戶的控制。

而影響範圍更大,程度更深的改革是“均田制”。北魏的均田制十分有名,對隋唐產生了很大的影響。成年男女獲得一定數額的桑田和露田。露田年老必須還官,不得買賣,桑田不須還官,超過定額的可以買賣。耕牛也可受田。地方官員按品級授給“公田”。在當時荒地多,自耕農少的情況下,均田制不但可增加自耕農數量,改善農民處境,增加國家賦稅收入,還促成了大規模的墾荒運動。

在實行均田令的同時,還實行了與均田令相適應的新的租調製度,以小家庭爲基本納租單位,奴婢、耕牛受田雖不少,但納稅很輕,這有利於大地主。

490年,馮太后死,孝文帝開始親政。他鞏固了馮太后留下的改革成果,並將改革推向了高潮。遷都和漢化改革,使他名垂千古。孝文帝決心做一箇中原的統治者,狹小而僻處北邊的平城已裝不下他的雄心。

孝文帝遷都洛陽的決心早已定下,但在當時只能爭取到一半的朝臣支持。爲了南遷洛陽,他可謂煞費苦心。他假稱南征南齊,當20萬大軍到達洛陽之後,便以遷都洛陽作爲條件以壓服那些勸阻他勞師遠征的大臣們。終於在496年,正式遷都洛陽。

遷都之後,魏孝文帝的改革便進入了最徹底、最深刻也最受爭議的部分—全盤漢化。漢化改革包括改穿漢服,改說漢話,改姓漢姓,鼓勵胡漢通婚等方面,其全面徹底在歷史上無與倫比。穿鮮卑服、說鮮卑話被嚴厲的措施禁止,原來的鮮卑貴族大姓全部改爲漢族姓氏,包括他自己的姓氏都由“拓跋”改爲“元”。孝文帝除自己娶漢女爲后妃外,還親自安排親族重臣娶漢族士人之女爲妻。孝文帝還引進了早已腐朽的士族門閥制度,規定了鮮卑族八個高門大姓,互相通婚,子弟世代任高官,原來鮮卑族以軍功封官晉爵的傳統被廢止了。此舉阻礙了寒族人才的升遷,但要使鮮卑族同漢族完全融合,這是必然的一步。

遷都和漢化改革遭到部分頑固的鮮卑貴族的激烈反對,他們擡出了太子元徇作代表向孝文帝發難。元徇策劃北歸不成被廢,後來被孝文帝賜死,頑固派隨後企圖發動的政變也被鎮壓。

魏孝文帝以南征爲藉口遷都,而遷都的目的之一就是爲了更有效地發動南征。孝文帝晚年對南齊發動了數次戰爭,但進展不大,公元499年,他在取得馬圈城一役的勝利後,病逝於北歸途中。操勞過度的魏孝文帝,在33歲時提前耗盡了一生的精力。

孝文帝改革之前,北魏以征服者的姿態堅挺了近百年,而孝文帝改革之後,北魏僅過了30多年就在內憂外患中瓦解了。有人以此來非議其改革。但統治階級的腐化畢竟不能掩蓋社會大發展的事實。正是在改革後,中原出現了耕地人口猛增、經濟文化商業繁榮的盛況。

北魏亡後,後繼的北周、北齊政權雖然都曾實行過表面上的鮮卑化政策,但整體的漢化趨勢已不可逆轉。特別是北周,已處在民族差別完全消失的邊緣。此後,亦漢亦胡的隋唐兩代皇室相繼統治中國,歷時三個世紀的民族大融合進程最終完成。正是魏孝文帝打開了通向隋唐盛世的大門。

自秦始皇一統以來,中國唯一一次有可能出現南北遠久性分裂的時期就是南北朝時代,南北不但地理阻隔、統治民族不同,甚至在風俗思想等方面也一度走得越來越遠。但魏孝文帝消彌了這一切,漢化之後,南北政權之間只剩下地理的阻隔,統一又成爲歷史的必然。但魏孝文帝的“全盤漢化”使一個古老而且人數衆多的民族—鮮卑族,作爲一個獨特的文化整體,在近百年後消亡了。對魏孝文帝改革的文化學方面的爭論,不會影響他作爲一個改變了人類文明分佈面貌的名君載入史冊,他在本排行榜中居第54位。

  1925年10月13日 前英國首相撒切爾夫人出生

在89年前的今天,1925年10月13日 (農曆八月廿六),前英國首相撒切爾夫人出生。

1925年10月13日,前英國首相撒切爾夫人出生。

撒切爾夫人是英國保守黨政治家和首相(1979-1990),也是歐洲歷史上第一位女首相。在1987年保守黨贏得大選後,她成爲英國在20世紀連任3屆的首相,在她辭職時成爲1827年以後英國任期最長的首相。

父爲雜貨商,後任市長。她先後在出生地和牛津大學薩默維爾學院受教育(1946年獲文學士;1949年獲理學士;1950年獲碩士學位),是第一位任牛津大學保守黨協會主席的婦女,從牛津大學畢業後,從事化學研究工作。由於她嫁了一位富商,使她能夠學習法律,準備當律師,並專門研究稅法。1950年第一次競選議員,雖然地方保守黨選票增加了50%,她仍遭失敗。直至1959年才由北倫敦芬奇利的保守黨選區選入下院。1961-1964年任年金和國民保險部的議會祕書,後在希思內閣(1970-1974)中任教育和科學大臣(是第二位進入保守黨內間的婦女閣員)。1974年保守黨在兩次大選中失敗後,撒切爾夫人於1975年繼希思爲保守黨的領袖。1979年保守黨在選舉中取得決定性勝利後,使她上升到首相的地位。保守黨之所以取得這次勝利,部分是由於撒切爾夫公開譴責工會發動的冬季罷工造成了混亂。

英國人認爲撒切爾夫人屬於保守黨的新活力右翼。在她任職期間,該派被稱爲“幹派”,以與稱爲“溼派”的老式和自由主義的托利黨人相對。她主張個人應有更多的獨立,少依賴政府,政府對經濟不作過分的干預,減少公共開支(能減少個人負稅)和貨幣印製(反映貨幣主義政策)。在70年代後期,失業人數增加不快,但在她前兩屆任期內幾乎增加3倍,即已由110萬人增加爲300萬人,同時人數衆多的下等階級在擴大。而且,她爲了減少通貨膨脹所實行的緊縮政策,使得商業損失和破產均有增加。雖然保守黨在議會中佔大多數,但在1987年選舉中只以稍稍超過40%得勝,這一數字是1922年以來保守黨在選舉中的最低份額。

歷史上的今天10月13日 弘一大師李叔同圓寂 第3張

海外方面,在津巴布韋(前羅得西亞)由少數白人領導非法脫離英國殖民統治15年之後,撒切爾夫人於1980年督導其有秩序地建立爲獨立的國家。1982年福克蘭羣島在被阿根廷佔領10周之後,英國成功地將它奪回。選民對撒切爾夫人在福克蘭羣島衝突時表現的果斷領導的記憶,使她在1983年6月的大選中獲得壓倒性勝利。

在她整個任期內,她切實執行的政策使她獲得“鐵娘子”的稱號。這些政策爲嚴密支配內閣閣員,嚴格執行金融政策,促使工會服從法律的約束,以及國有企業的民營化。在她執政後期,她經教育、衛生保健和住宅的民營化,把“撒切爾革命”由財經和工業擴展到新的社會政策領域,她保證英國對北大西洋公約組織(NATO)的強有力的承諾,並主張英國要有獨立的核武器威懾力量。此一立場深受選民歡迎,使得工黨棄絕英國傳統的核武器及防禦政策,雖然1984年在薩塞克斯郡布賴頓發生的爆炸案几乎炸死她和數名高級官員(此案疑爲北愛爾蘭分離分子所爲),但她仍主張北愛爾蘭繼續留在聯合王國內。1990年末保守黨內部關於她的歐洲貨幣和政治一體化政策的分裂,導致她辭去黨內領導職務。

  1927年10月13日 魯絲·埃爾德飛渡大西洋失敗

在87年前的今天,1927年10月13日 (農曆九月十八),魯絲·埃爾德飛渡大西洋失敗。

埃爾德雖然失敗了,卻安然得救。

1927年10月13日,23歲的飛行員魯絲·埃爾德雖然飛渡大西洋失敗了,但是卻創造了海外長途飛行紀錄。她同副駕駛員一起從長島的羅斯福機場起飛,飛行2623英里後到達葡萄牙以西520英里的海域。她們的飛機“美國姑娘”號由於輸油管破裂而墜入大西洋。飛機着火,幾秒鐘內就沉沒了。飛行員沒有受傷,被一艘油船救了出來。

歷史上的今天10月13日 弘一大師李叔同圓寂 第4張

  2010年10月13日 中國最後一位飛虎隊員吳其軺去世

2010年10月13日 (農曆九月初六),中國最後一位飛虎隊員吳其軺去世。

10月15日,在杭州一個普通人家的門前,擺滿了祭奠的花圈。一排署名“美國飛虎隊五大隊協會”“臺灣中國飛虎協會”“中國飛虎隊紀念館”以及“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等字樣的花圈,透露出這位老人不平凡的身份和經歷。他名叫吳其軺,福州閩清人,抗日戰爭時期,作爲優秀飛行員,加入素有“飛虎隊”美稱的中國空軍美國志願援華航空隊第五大隊,擊落過5架日機,4次成功飛越死亡之線“駝峯航線”,自身也曾被擊落過3次,幸而大難不死,獲得盟軍司令部的特別嘉獎,被授予“飛行優異十字勳章”和“航空獎章”。

10月13日零時28分,93歲的吳其軺老人安詳地走了,結束了他從王牌飛行員到三輪車伕再到浙江大學生物化學技術人員的傳奇一生。隨着吳老離去,“飛虎隊”中國隊員已全部凋零。因身體原因,吳老始終無法回鄉,但遺囑稱將骨灰安葬在故鄉閩清。

1918年,吳其軺出生在閩清縣十五都一個鄉紳家庭,是家裏的第十個孩子。父親吳鑾仕重視教育,膝下孩子都接受了高等教育。原本他的理想是當一名教師,1936年,吳其軺正在青島讀師範大學。但是大街上的一則黃埔軍校筧橋中央航校招生的告示,徹底改變了他的命運。他疾書回閩,希望父親批准他投筆從戎,“只想殺敵報國,奪回東三省”,並不等父親回信就毅然從師範大學退學。當時懷抱“航空救國”的有志青年爲數衆多,能考上航空學校,可謂百裏挑一,18歲的吳其軺考上了。

1941年2月,吳其軺被分配到成都鳳凰山機場驅逐機總隊,任飛行員。同年6月22日,吳其軺駕駛一架沒有戰鬥能力的教練機飛到嘉陵江口的時候,遭遇4架日本戰機,被擊中後落水。消息傳回後,戰友們以爲他犧牲了,含淚分光了吳其軺留在宿舍的物品,但吳其軺大難不死,被當地村民救起。

歷史上的今天10月13日 弘一大師李叔同圓寂 第5張

這次空難,吳其軺身中3彈,坐骨神經被打斷,左腿終身傷殘。醫生表示,吳其軺以後行走都困難,他不信,每天咬牙做幾百個仰臥起坐和俯臥撐,又重新站立行走。1942年,中方空軍第五大隊與美軍“飛虎隊”合作,成立中美空軍混合團,吳其軺以優異的飛行成績入選。這一年,日軍攻佔中緬邊境,完全切斷國際援華物資運輸線,中美軍方決定開通空中航線,即著名的“駝峯航線”。

這條世界上最危險的航線,吳其軺飛了4趟,晚年仍對該航線之險記憶猶新。吳其軺曾回憶說,當時飛機性能差,最大飛行高度不超過7000米,飛機只能在山峯之間穿行,稍有差池就會撞機身亡;他每次飛行駝峯航線,都做好犧牲的準備。

1945年9月9日,中國戰區日軍投降簽字儀式在南京國民政府中央軍校大禮堂內舉行。吳其軺作爲中國空軍第五大隊的分隊長,帶領他的全體隊員和美軍援華空軍第14航空隊的飛行員坐在會場的第一排,見證了日本簽字投降的歷史一刻。

1948年,吳其軺在全國3000多名空勤人員中考覈成績第一,司徒雷登親自簽發護照,讓他前往美國空軍大學戰術系深造。1949年,吳其軺回國,隨國民黨潰退臺灣,感到非常苦悶。6月,他輾轉接到父親來信,讓他回來投身新中國建設。當年9月,一位美國空軍少校前來臺灣,恰與吳其軺是同學,私交甚好,吳其軺藉口要去香港玩,對方一口答應,將他藏在美軍飛機帶到香港,1949年底,終於歷盡艱辛回到北京。

回到大陸後,吳其軺無法繼續從事心愛的飛行事業,憑藉紮實的英語功底,退伍來到浙江之江大學擔任圖書管理員。1954年,吳其軺被迫勞教20年,1974年回到杭州,靠蹬三輪車爲生。1980年,62歲的吳其軺獲得平反,恢復名譽,並被浙江大學地礦系聘用,從事生物化石標本技術工作。吳老在20年的農場勞教期間,自學了生物化石知識,此時又派上用場。多年來,吳老同事甚至他的兒女,都不清楚這位勤勤懇懇蹬三輪車運貨、兢兢業業研究生物化石的老人,曾是搏擊長空的抗日英豪。

2005年,抗戰勝利60週年。吳老獲得中央政府頒發的“紀念抗日戰爭勝利60週年”紀念章。6月18日,湖南省政府、中國對外友協、中國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全國聯合會聯袂給吳其軺發來請柬,邀他作爲飛虎隊在大陸的倖存者參加紀念活動時,身邊的人才知道這位忠厚和藹的老人,曾是叱吒風雲的飛虎隊員。當衆多榮譽撲面而來,最多時一天有126位記者等候採訪吳老,他仍強調說,自己是普通人,抵抗外寇是那個時代每個中國人的本分,與犧牲的衆多戰友相比,自己已經算是幸運的了。

雖然半生坎坷,吳老對自己的經歷顯然始終不能忘懷。1950年以來,吳老堅持寫日記,保存着60多本日記本。在每一本的封面上,都有吳老親手畫的飛機。小兒子吳緣在清點父親遺物時看到,父親在一本日記本上畫了各種型號的飛機,並在其中一架的邊上寫着三個大字,“俱往矣”。吳老有2個兒子、3個孫子,幾十年來,他給孩子最多的玩具就是飛機,“手摺的大掛曆紙飛機,不能飛,但是往桌上一擺,就是地道的飛機模型”。

在動盪年代,吳其軺獲得的戰功勳章全都失去了。2009年12月29日,吳其軺把美國政府補發的“美空軍航空勳章”和“美空軍十字勳章”捐獻給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

2010年,在生命的最後一年,吳老在清明節強撐着身體,前往祭拜了嶽王廟。在這尊精忠報國的古人塑像前,吳老流下清淚,似乎有很多話要說又說不出來。明天,吳老的追悼會將在杭州舉行,他終於可以毫無牽掛地與戰友們相會了。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