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解密 > 歷史真相 > 林則徐是什麼派 林則徐流放之後發生了什麼

林則徐是什麼派 林則徐流放之後發生了什麼

來源:安安歷史網    閱讀: 1.65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林則徐是什麼派,說到林則徐,相信大家第一個念頭就是虎門銷煙,林則徐其實就是虎門銷煙的領導者,那麼我們就很好奇林則徐屬於什麼派,下面爲大家來簡單介紹一下林則徐,看一下林則徐被流放之後到底有着什麼樣的故事,希望大家對於林則徐這個人物可以有更多的瞭解,在流放之後到底又有着什麼樣的成就。

林則徐是什麼派 林則徐流放之後發生了什麼

網絡配圖

 林則徐什麼派

魏源(1794~1857)清代啓蒙思想家、政治家。

林則徐:1785年~1850年,清朝後期政治家、思想家;

林則徐和魏源是同一個時期,屬於地主階級:抵抗派:主張是:“開眼看世界”

而洋務派則是後起之輩,第二次鴉片戰爭後、特別是在鎮壓太平天國運動(1851年—1864)過程中逐漸形成、壯大的政治派別。這一期間,林則徐、魏源也先後離世(1850、1857)

洋務派的主要代表在中央是以奕昕、文祥爲代表的滿族官員,

在地方是以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張之洞爲代表的漢族官員。

林則徐流放之後

第一次“鴉片戰爭”時期,林則徐以虎門銷煙、奮力抗英而聞名中外,成爲一代名臣、民族英雄,爲後人稱頌。但也是因爲禁菸和抗英,使林則徐成了朝廷的一名“罪臣”,遭受了5年悲壯的流放生活。

功臣當了“替罪羊”

林則徐在廣州的禁菸功績,最初得到了道光皇帝的充分肯定。1839年7月28日,道光帝閱畢林則徐的虎門銷煙報告,欣喜萬分,譽爲:“可稱大快人心事!”不久,林則徐過55歲生日,道光帝又親筆書寫“福”、“壽”二字的大楷橫匾,差人送往廣州,以示嘉獎。不久,林則徐先後被任命爲兩江總督、兩廣總督。

但時隔不久,林則徐所面臨的形勢就迅速惡化起來。1840年6月,英軍派艦隊封鎖珠江口,進攻廣州。林則徐嚴密佈防,使英軍的進攻未能得逞。英軍受阻後沿海岸北上,於7月5日攻佔定海,8月9日抵達天津大沽口,威脅北京。這時,道光帝驚慌失措,急令直隸總督琦善前去“議和”;又命令兩江總督伊里布查清英軍攻佔定海的原因,究竟是由於“絕其貿易”還是“燒其鴉片”,意欲將林則徐作爲“替罪羊”。

從此,各種誣陷、打擊和指責連續降臨到林則徐的頭上。琦善是妥協派的骨幹,當然不會錯過這一陷害和打擊林則徐的機會。他聲稱英國所不滿的只是林則徐一人,只要清廷懲治林則徐,所有問題都可解決。其間,林則徐兩次上奏,大膽陳述禁菸抗英的合理性和正義性。道光帝翻臉,指責林則徐簡直是一派胡言,實在可惡!

林則徐是什麼派 林則徐流放之後發生了什麼 第2張

網絡配圖

9月29日,道光帝下旨,革了林則徐的職,並命令“交部嚴加議處,來京聽候部議”。這只是林則徐受到的初步懲罰,後面還有更嚴重的懲罰在等待着他。10月25日,林則徐又收到吏部文件,通知他暫留廣州,等待新任欽差大臣琦善的審問和發落。1841年5月1日,林則徐又接到聖旨:降爲四品卿銜,速赴浙江鎮海聽候諭旨。到鎮海後,林則徐積極參與了當地的海防建設事宜,力圖“戴罪立功”。不久,接替琦善的靖逆將軍奕山在率軍與英軍作戰中打了敗仗。爲了開脫罪責,他竟造謠說,英方是願意議和的,他們恨之入骨的只有林則徐一人。言外之意,就是必須再次懲辦林則徐,英方纔能罷兵議和。道光帝求和心切,便把廣州戰敗的責任再次歸罪於林則徐,說他在廣州任職時沒有積極籌劃防務,以致英軍發起進攻後,奕山招架不住。6月28日,道光皇帝下旨,革去林則徐“四品卿銜”, “從重發往新疆伊犁,效力贖罪”。

遣戍途中治水患

林則徐再次遭到懲辦,真是晴天霹靂。他深感報國壯志未酬,卻身蒙不白之冤,心中充滿悲傷和憤慨。他自制印章一枚,上刻“寵辱皆忘”四字,意欲把以往皇帝對自己的所有寵愛和屈辱統統拋到九霄雲外,對仕途心灰意冷,今後但願能爲民衆多做些好事。1841年7月14日,他懷着憂鬱傷感的心情,一一告別前來送行的友人,悽然乘舟離開鎮海。

但是,林則徐畢竟做過高官,也不是平庸之輩,只要有機會,他還是會去 “戴罪立功”。在路過揚州時,林則徐接到道光帝的諭旨,要他推遲赴伊犁,先到河南開封去協助治理水患。

原來,這年8月初,黃河水勢猛漲,開封西北祥符堤防決口,淹沒了河南、安徽所轄六府十餘縣,開封城被洪水圍困,當地官員驚駭萬狀,束手無策。清廷急命軍機大臣王鼎趕赴河南治水。王鼎是林則徐的至交,他乘機向道光帝提出:林則徐做過東河河道總督,是治河能手,可以讓他到河南協助完成搶堵決口的任務。王鼎的請求得到道光帝的批准。林則徐接到諭旨後奔赴開封城,旋即來到堵口工地,投入治河工程。他日夜奔波,親自督率民工挑土築壩。經過6個月的艱辛努力,1842年3月19日,壩口終於合龍,制住了水害。


林則徐是什麼派 林則徐流放之後發生了什麼 第3張
 

網絡配圖

到開封治河效力“贖罪”,本是道光帝給林則徐許下的諾言,但這一出自聖口的諾言卻沒有兌現。林則徐搶堵黃河決口,功勞最大,理應可以受賞免罪。王鼎也上奏道光帝說:林則徐治河認真得力,論功行賞應是第一,請皇上撤銷對他的處罰,委以重任。但道光帝居然食言不認賬,就在河工合龍之日下達了繼續懲治林則徐的聖旨:“林則徐於合龍後,著仍往伊犁。”

雖心懷寒酸,但皇命難違,林則徐只能繼續上路西行,踏上了前往伊犁的艱難旅途。

旅途中,林則徐曾因病滯留西安3個月。病體初愈後,他便告別不辭萬里趕來送行的夫人,由兩個兒子陪伴着繼續向伊犁行進。他在離別家人時,寫下了千古名句:“苟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

1842年12月10日,林則徐歷經千辛萬苦終於到達伊犁。在伊犁,林則徐在精神上感到最不愉快的事情是失去與家人、親友通信的自由。作爲一個充軍到邊塞的官員,林則徐的言行都要受到嚴密監視,連來往信件也要被拆封檢查,有些甚至被退回。爲了能夠保持與家人和親友的正常通信,瞭解國家大事和海防情況,林則徐得到了伊犁將軍布彥泰的大力幫助,借用官方信封將林則徐的書信寄送關內。

此外,布彥泰還讓林則徐借閱只准在職官員閱讀的、一種叫做《京報》的內部資料。就這樣,林則徐在迢迢萬里之外的邊陲,繼續與家人、師友保持聯繫,能夠繼續瞭解到時局、國事。由於這些消息和材料來之不易,林則徐將它們視爲珍寶,都一一抄錄、編輯,彙集成兩冊《衙齋雜錄》和一本題爲《軟塵私議》的筆記,多少衝淡了一些鬱悶心情。

墾荒屯田修水利

林則徐到新疆後,不僅看到了沙俄的勃勃野心,還目睹了這裏的荒涼景象。林則徐認爲,要充實邊防和改善人民生活,最好的辦法是實行屯田備邊。他建議將墾地分給當地維吾爾族人民耕種,並把原來的屯兵制改爲操防制,使邊防駐軍既從事耕種土地,又進行軍事訓練,做到屯田與邊備結合、兵與民結合,在西北邊疆築起一道銅牆鐵壁。

 鴉片戰爭“替罪羊”林則徐流放新疆大有作爲

爲了發展農業生產,林則徐向布彥泰將軍提出開墾荒地的要求,布彥泰採納了這一意見。從1843年秋天開始,林則徐以他衰老的病軀,不辭勞苦,當起了“愚公”,負責開墾惠遠城東邊的阿齊烏蘇荒地。這是一項極爲艱鉅繁重的工程。要將不毛之地變成可以耕種的良田,必須開挖渠道,引水灌溉。林則徐帶領民工,挑挖沙石,建壩築堤,足足耗時一年零四個月,用工10萬餘,最終修成一條6里長的主幹大水渠。水渠修成以後,爲當地墾地創造了極爲有利的條件,屯田收到顯著效果。到1844年11月,林則徐已開墾了大量荒地:阿齊烏蘇地區33350畝、阿勒卜斯地區161000畝。

布彥泰在林則徐的墾地成功後,給道光帝寫了一個奏章說:林則徐到伊犁後,勞績可嘉,是一位好官,平生所見之人,再也沒有比林則徐更好的了,如此有用之才,廢置邊塞,實在可惜,要求對他既往不咎,重新起用。但由於投降派從中作梗,道光帝不僅沒有采納布彥泰的這一建議,反而命令林則徐到南疆繼續開墾荒地。

林則徐是什麼派 林則徐流放之後發生了什麼 第4張

網絡配圖

布彥泰見林則徐年老多病,便關心地問:是願意去遠的地方還是願意在近的地方?林則徐毫不猶豫地回答:“林某願遠”。啓程後,林則徐到一城,查一城,一年之內先後到達庫車、烏什、阿克蘇、和闐等九座邊城,行程3萬餘里,足跡遍及天山南北的廣袤地域,丈量和查勘墾地共計689718畝。從1843年秋到1845年11月,大約兩年的時間,林則徐在新疆百姓的大力支持和密切配合下,總共開闢各方屯田884068畝。有書籍記載林則徐的這一功績說:“由於林則徐的查勘開墾,使新疆的大漠廣野,都變成肥沃良田,農戶炊煙相望,田野耕作皆滿,合兵農爲一體,每年爲國家省經費無數,回民的生計亦由此而充裕。”

林則徐在開墾荒地中,都十分重視興修水利,改善農田灌溉。在吐魯番,他發現一種被當地人稱爲“卡井”(坎兒井)的水利設施,看到水在土中穿穴而流,驚歎不已。後來經詢問當地羣衆,才知道這是一種因地制宜、可長期採用、效果良好的地下水利工程。他很快就把這一灌溉方法加以改進:增挖穿井渠,每隔丈餘挖一口井,連環導引水田,使井水通流。並推廣到新疆各地,使“卡井”有如繁星滿天,在伊犁河谷一帶到處出現。新疆百姓就把“卡井”稱爲“林公井”,把水渠稱爲“林公渠”,以表示對林則徐造福地方的深切懷念和感激。

此外,林則徐在新疆還積極傳播紡紗技術。內地人民使用的紡車,很早就傳入吐魯番等產棉地區,但一向不被重視。林則徐認爲,像吐魯番這樣的產棉地區,棉多質好,更應該提高棉紡技術,改善紡紗質量。在他的倡導下,各地紛紛採用紡車,使內地的紡紗技術得到比較廣泛的推廣。當地人民爲了紀念林則徐的這一貢獻,便把他推廣的紡車稱爲“林公車”。

跑遍新疆的林則徐繪製了很多翔實的邊防地圖,專門送給欽差大臣左宗棠,爲左宗棠後來收復新疆幫了大忙。

林則徐是什麼派 林則徐流放之後發生了什麼 第5張

網絡配圖

到1845年,鴉片戰爭早已塵埃落定,投降派官員的罪惡真相大白。這時,道光帝終於良心發現,覺得還是林則徐可靠。於是,這年10月28日,道光帝以布彥泰奏陳林則徐在新疆開墾功績爲由下詔,命林則徐回京以四品京堂候補。

至此,經過5年的苦熬,已經61歲的林則徐終於摘掉了“罪臣”的帽子。後來,林則徐又得到朝廷的重用,先後被任命爲三品頂戴署理陝甘總督、陝西巡撫、雲貴總督,並因制止回、漢衝突有功,被皇上授予“太子太保”頭銜,賞戴花翎,重登人臣之極的地位。1850年10月17日,已經告老還鄉的林則徐,又被新登基的咸豐皇帝再度起用,派爲欽差大臣前往廣西鎮壓天地會起義。但抱病出徵的林則徐,未及抵達廣西,便於11月22日病死在廣東潮州普寧縣行館,終年66歲。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