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解密 > 歷史真相 > 戰國時期秦國爲何能脫穎而出統一六國?秦國有哪些優勢?

戰國時期秦國爲何能脫穎而出統一六國?秦國有哪些優勢?

來源:安安歷史網    閱讀: 3.07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戰國時期秦國爲何能脫穎而出統一六國?秦國有哪些優勢?小編帶來詳細的文章供大家參考。

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經過十年的努力,採用分化瓦解、各個擊破的策略,逐個消滅了韓、趙、魏、楚、燕、齊六國,統一了天下,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大一統的封建王朝。那麼,秦國和其他六國相比有什麼獨特的優勢使它能脫穎而出、獨步天下呢?

戰國時期秦國爲何能脫穎而出統一六國?秦國有哪些優勢?

秦國所處的環境

《史記·貨殖列傳》記載:“關中自汧、雍以東至河、華,膏壤沃野千里,自虞夏之貢以爲上田。”

秦國地處西北地區,佔據關中和巴蜀兩個地方。關中地區土質疏鬆,易於耕種。而巴蜀地區也是物產富饒之地。這兩個地方給秦國提供了充足的糧草供應,強有力地支撐着秦國所有的對外戰爭。

秦國最初的經濟結構是農業和畜牧業並存。農業真正得以發展是在秦文公打敗西戎,取得岐山以西的地盤,接受了周朝的遺民後。周人好耕作,並以善於經營農業著稱。而秦國自商鞅變法後,重農抑商,農業更是得到了鞏固和發展。

戰國時期秦國爲何能脫穎而出統一六國?秦國有哪些優勢? 第2張

秦王嬴政時鄭國渠的修建,使秦國農業的發展又邁上了一個新臺階。鄭國渠的灌溉使關中地區的可耕種面積迅速擴大。鄭國渠流經的地方以前是一片鹽鹼地,渠修通後引涇水,泥沙含量大,水體富含營養物質。通過灌溉改善了鹽鹼地的土質,使以前的荒野變成了易於耕種的沃土。

秦國耕種面積擴大,糧食產量隨之增多,由此奠定了秦國東進的經濟基礎,使秦國完全走上了富國強兵之路。

《史記·河渠書》記載:“渠就,用注填閼之水,溉澤鹵之地四萬餘頃,收皆畝一鍾。於是關中爲沃野,無凶年,秦以富彊,卒並諸侯。”

幾代國君的自強不息

秦國的發展過程是逐步地自西向東的一個過程。歷代國君爲了秦國更好更穩定的發展,也把國都不斷地從西遷到東。秦國能最終實現統一與歷代國君的艱苦奮鬥、自強不息是完全分不開的。

戰國時期秦國爲何能脫穎而出統一六國?秦國有哪些優勢? 第3張

《過秦論》中說:“及至始皇,奮六世之餘烈,振長策而御宇內,吞二週而亡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執敲撲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

這裏的“六世”指的是秦孝公、秦惠文王、秦武王、秦昭襄王、秦孝文王、秦莊襄王。

秦國自秦孝公以來的歷代君主,雖然對秦國的貢獻各不相同,但是從沒有出現過一個昏君或庸君。而反觀關東六國儘管也出現了一些明君,但無一例外的在明君之後就會出現昏君和庸君,將前一代君主的功績抹殺殆盡。

戰國時期秦國爲何能脫穎而出統一六國?秦國有哪些優勢? 第4張

秦孝公時任用商鞅變法,極大地增強了秦國的實力,實現了真正意義上的富國強兵。秦惠文王雖然一上臺就處死了商鞅,但是在國家大局面前仍能繼續貫徹執行商鞅之法,並且在六國合縱時,爭取盟友能不爭一時之土地,這在國君當中是很難能可貴的。

秦武王雖然僅在位四年,但是他積極推進秦國的擴張。有遠大的政治目標,不僅要當諸侯盟主,更要統一天下,坐上週天子的寶座。在周舉鼎就是展現自己,展現秦國的實力和秦國一統天下的決心。

秦昭襄王是秦國在位時間最長的一位君主,在位長達五十六年。他用了半個多世紀的時間,將秦國討伐諸侯的戰爭全面展開,並且成功的削弱了各國的實力,特別是將強有力的競爭對手齊國和趙國打的再無還手之力。從此秦國一統天下的趨勢不可逆轉。

戰國時期秦國爲何能脫穎而出統一六國?秦國有哪些優勢? 第5張

與關東六國相比,秦國的起步條件較差。中原國家很多都是周朝建立時,祖先要麼是宗親要麼是功勳而受到分封建立的諸侯國,而秦國是因爲祖先非子善於養馬纔得到周孝王的肯定,分給土地成爲周的附庸,方圓不到五十里,地位次於諸侯。

對於秦人來講,領土雖然不大,但總算是有了自己合法的封邑,對於低微的身份和地位算是有了一次提升。但是秦人所處之地一直有戎狄出沒,經常遭受戎狄侵擾,所以也一直處於與戎狄不斷的征戰當中。

秦國升級爲諸侯國是因爲西戎入侵周王室,周平王東遷時秦國國君護駕有功,所以纔有了與中原諸侯平等的地位。然而中原各國卻總是以蠻夷視秦,拼命與秦國劃清界限,不與秦國來往。

戰國時期秦國爲何能脫穎而出統一六國?秦國有哪些優勢? 第6張

相較於中原地區的先進文化,秦人在與戎狄的長期交往中,逐漸形成了“秦國之俗,貪狼強力,寡義而趨利”的與戎狄無異的文化特點。這對於當時極具中原文化優越感的中原諸侯過來說,秦國就是一個異類,甚至還不如楚國。這一點秦國的歷任國君都非常清楚。所以秦國不但長期面對戎狄的侵擾,還有“六國卑秦”的不斷壓力,這就使得秦國國君們必須時刻保持着清醒,否則就有亡國的危險。

《過秦論》中說:“自繆公以來至於秦王二十餘君,常爲諸侯雄。”

開放的人才政策

秦國因地理環境的原因,接觸中原文化較少,所以人才匱乏不如中原地區人才濟濟。秦國是在周王朝衰弱時期建國,受周朝宗法制的影響較小,也造就了秦國的用人制度不會像其他六國那樣實行世卿制度,用人方面也就不會受到宗法制的約束。

秦國可以招攬各地人才,任人唯賢,而不是任人唯親。實際上秦國曆代國君都是求賢若渴,對人才的渴望一直是異常強烈的。有專門去中原地區招攬人才的,像秦穆公時期的“五羖大夫”百里奚;有使臣出訪各國順便尋找的,像秦昭襄王時期的范雎;也有使用手段招攬人才的,像幫助秦國消滅西戎的由余。

戰國時期秦國爲何能脫穎而出統一六國?秦國有哪些優勢? 第7張

秦國曆代國君對人才都極爲重視,包括秦始皇。秦國開放的招人用人政策也是值得讚賞的,重用本國之外的人才自秦穆公就開始了,以後的國君也將這一用人傳統予以繼承和發揚。不問出身,不管國籍使得關東諸國的人才流向了秦國。這些外來人才在秦國受到重用,也往往能竭盡所能的爲秦國國君出謀劃策。

《容齋隨筆》就認爲:“其始與之謀國以開霸業者,魏人公孫鞅也。其他若樓緩趙人,張儀、魏冉、范雎皆魏人,蔡澤燕人,呂不韋韓人,李斯楚人,皆委國而聽之不疑,卒之所以兼天下者,諸人之力也。”

反觀關東六國所任用的相國,不是宗親就是本國人。像齊國的田忌、田嬰、田文,韓國的公仲、公叔,趙國的奉陽君、平原君,魏國甚至任用太子當相國。

秦國開放的用人策略,給秦國帶來了豐富的人才結構,也使秦國在發展的道路上出現了很好的、利於發展、利於統一的政策。比如“遠交近攻”的策略,不但有助於秦國兼併六國,對於後世也有一定的啓迪作用。而軍功爵制不但激勵了秦國軍民參軍保家衛國的積極性,也使一些底層沒有背景的有才能的人得以發揮才幹。比如白起就是在這種制度下應運而生的名將。

關東六國的情況

相比秦國的上層管理體系一直很穩固,關東六國因爲受宗法制的影響,宗親和世家大族權力很大,極大地削弱了國君的權力,久而久之,就出現國家權力易主的情況,像“三家分晉”、“田氏代齊”、“三桓奪權”等。國家內部的不穩定加上沒有持續的明君,造成內耗致使國家實力衰弱。

戰國時期秦國爲何能脫穎而出統一六國?秦國有哪些優勢? 第8張

六國對秦國的態度從剛開始的“卑秦”,到後來的“畏秦”,好不容易形成的合縱之勢也被范雎的“遠交近攻”策略所瓦解。

魏國是戰國時期各國當中最早實行變法的國家,然而在成爲強國時不懂得適時的休養生息,頻頻對外用兵,致使國力虛弱,被齊國大敗於桂陵和馬陵。後來又因爲君主狹隘多疑致使像樂毅、范雎、張儀這樣的人才大批流失,就是信陵君這樣的魏國公子也遭到猜忌。魏國本身就處於四戰之地,後期基本上就處於被動挨打的境地,只能割地求和,苟延殘喘。

韓國也曾實行變法,但是卻半途而廢。韓國剛開始在三晉中國勢最強,經常不斷擴張,但是一直沒有賢明的君主,都是一些昏君和庸君。秦國東進的首要目標就選擇了實力一般的韓國,爲了對付秦國,韓國國君竟然能想到派間諜去秦國修水渠,以達到拖垮秦國使韓國得以暫時延續的荒唐之舉。沒曾想所修的鄭國渠反而增強了秦國的經濟實力,加速了秦國的統一步伐。

三晉之中趙國最爲頑強,實力也很強大。結果一場長平之戰,趙國的有生力量基本上被消滅,失去了與秦國抗衡的機會。究其根本原因,還是國君昏庸,用人不當所致。

齊國當時也有明君,搞稷下學宮也懂得重視人才,但是也不乏庸君,像齊宣王就目光短淺,不懂得顧全大局,退出合縱,攻打魏國,佔領燕國,和燕國結下深仇大恨。燕國後來任樂毅爲帥,主導五國聯軍伐齊報仇,齊國最後基本上被打殘了,從此也就沒什麼資格與秦國相爭了。

戰國時期秦國爲何能脫穎而出統一六國?秦國有哪些優勢? 第9張

燕國和楚國無一例外的都是因爲後期國君的昏庸無能、剛愎自用,導致國力衰退,最後落得個被秦國吞併的命運。

所謂“天下大勢,分久必合”。亂世久了,人心思安,統一是大勢所趨。在這條道路上也許會有很多種可能性,但是唯有有準備的人才會笑到最後。

歷史賦予了秦國這樣很好的內部和外部條件,秦國曆代國君也很給力,時刻以富國強兵爲己任,艱苦奮鬥,自強不息,沒有一刻的放鬆,爲秦國的強大付出辛勞,爲天下的統一做着貢獻。由此可見,秦國能統一天下那是時代的必然。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