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解密 > 歷史真相 > 中朝歷史上 中國三次大規模無私保衛朝鮮的內情

中朝歷史上 中國三次大規模無私保衛朝鮮的內情

來源:安安歷史網    閱讀: 2.57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中國與朝鮮,也許世界上的國家,再沒有像這樣剪不斷的緣。中朝歷史上,中國三次大規模無私保衛朝鮮的內情卻鮮爲人知。

第一次保衛朝鮮

十六世紀,日本一位巨人豐臣吉秀崛起,他統一了日本,擔任了日本最高行政長官,在國內建立了不朽的功業後,日本三島已不能容納他的野心,他決定征服朝鮮。

1592年,豐臣秀吉統率海陸軍十五萬人,渡過對馬海峽,在朝鮮半島的釜山城登陸。朝鮮不堪一擊,日軍長驅直入,抵達首都王京(漢城)。王京陷落,國王李日公逃到北方的開京(開城)。開京又陷落,又逃到更北方的平壤。平壤又陷落,李日公於是逃到跟中國一水之隔的鴨綠江畔新義州。日本兵團自四月在釜山發動攻擊,到六月奪取平壤,只不過三個月時間,朝鮮全國八省(道),全部失守,只剩下新義州一個孤城。李日公向中國告急,他認爲復國無望,請求舉族內遷。

明神宗朱翊鈞派派遣精通日語的沈惟敬作爲中國使節,前往日本佔領下的平壤瞭解情況,日本大將小西行長表示:“日本無意跟中國爲敵,我們願跟中國共同瓜分朝鮮,以大同江爲界。中國如果同意的話,日本就撤出平壤,退到大同江以南。”遭到中國拒絕,提出必須維持朝鮮領土的完整與主權的獨立。

中朝歷史上 中國三次大規模無私保衛朝鮮的內情

李如鬆(1549年—1598年),字子茂,號仰城,遼東鐵嶺衛人。祖上是唐末避亂遷入朝鮮的漢人。明朝中期自朝鮮的內附,遼東總兵李成樑之長子,明朝名將,指揮過萬曆二十年的平定寧夏哮拜叛亂、聞名世界的壬辰抗倭援朝戰爭,以其抗倭成就名垂千古,之後出任遼東總兵,後在與蒙古部落的交戰中陣亡。死後,朝廷追贈少保寧遠伯,立祠諡忠烈。

1592年9月,中國派大將李如鬆率援朝軍隊出發,12月渡過鴨綠江,跟國王李日公會合。1593年1月,李如鬆帶領的明軍進攻日軍,日軍節節敗退。援朝軍隊追擊三百餘公里,克復平壤。再追擊一百五十餘公里,克復開京。日軍節節失利後,在王京北十五公里碧蹄館,佈置埋伏,由間諜向李如鬆報告說:“日本人已放棄王京,向南逃竄。”

日本無力反攻,而且鑑於平壤之敗,不敢固守後勤交通線有隨時被切斷危險的孤城,不久放棄王京,撤退到朝鮮半島南端最初登陸地的釜山。車臣秀吉返回日本,留下小西行長:等候命令。這時除了釜山一城外,朝鮮全國光復。中國命國王李日公還都王京。

據《日本戰史》記載,平壤之役後,小西行長部減員11300餘名,僅餘6600人,減員近三分之二,完全喪失了戰鬥力。據朝鮮史記載,此戰共殲滅日軍一萬餘人,燒殺溺斃無數,逃散者不及總數的十分之一。《萬曆三大徵考》記載,平壤之戰“斬獲倭級一千五百有餘,燒死六千有餘,出城外落水淹死五千有餘”。李如鬆憑此一戰,威名大振,可以說平壤大捷超過其父李成樑在遼東任何一次戰役,奠定了李如鬆在中國歷史上一代名將的歷史地位。

中朝歷史上 中國三次大規模無私保衛朝鮮的內情 第2張

楊鎬(?-1629年),明末將領,字京甫,號風筠,商丘(今河南商丘谷熟鎮)人,萬曆年間進士。萬曆二十四年(1596年)日本侵略朝鮮,楊鎬在次年被任命爲右僉都御史,奉命經略援朝軍務。

日本退守釜山後,中國援朝軍在外圍佈防,日軍要求談判。1596年,明朝兵部尚書石星派精通日語的沈惟敬組成中國使節團,前往豐臣秀吉所在地大阪

參與談判,日本首要條件就是要求中國懲罰朝鮮,中國自然不同意。其實,日本不過是一個騙局,豐臣秀吉需要時間重新集結兵力,在釜山發動第二次攻勢

1597年6月,豐臣秀吉又調集14萬陸軍和數萬水軍,海陸並進,捲土重犯。李如鬆已回國述職,升任遼東總兵官,在1597年4月,他在平息韃靼土蠻犯遼東之戰中,已經爲朝廷殉職,明朝皇帝朱翊鈞只好重新任命楊鎬、邢玠兩位大將援朝,分別圍堵日軍。楊鎬是著名的債帥人物,他在釜山北方被日本的凌厲攻勢擊敗,死傷慘重,隻身逃脫。邢玠在與日軍的交戰中,發現參與日本談判的沈惟敬充當日軍耳目,石星通敵誤國,他立即稟報朝廷,明朝皇帝朱翊鈞勃然震怒,將其二人下獄處決。刑玠剪除敵軍耳目之後,揮兵進貢日軍,連挫日軍,獲稷山、青山大捷,迅速扭轉被動局面。又授計部將陳璘前後夾擊,斬首日軍5000餘級。11月,他指揮蔚山一戰,以輕騎誘敵入伏,出奇制勝。1598年,刑玠擢升兵部尚書,他“摽劍登壇”,大會諸將,兵分三路,水路與朝鮮名將李舜臣的水師密切配合,將敵人壓縮在蔚山、泗水、順天3個地區,使其陷入困境。11月,敵人調集戰船500艘,企圖掩護逃竄。中朝聯軍立即發動強大攻勢,在露樑一帶海面聚殲逃敵。中朝戰船闖入敵陣,炮矢俱發,敵船着火,煙焰張天。中朝戰士躍上敵船,奮力拼殺,敵人紛紛落海。露樑一仗,大獲全勝,擊沉敵艦900艘,在朝鮮南海海面全殲日本水軍,日本陸軍隨即逃竄回國。

中朝歷史上 中國三次大規模無私保衛朝鮮的內情 第3張

  邢玠(1540-1612),字搢伯,亦字昆田,明後期大臣,官至兵部尚書,益都(今青州)人。1571年(隆慶五年)進士,授密雲知縣。繼爲御史、巡撫,後升至南京兵部侍郎。處置南方土司叛亂,處置得宜。他後升任兵部尚書。

1599年春,邢玠率明朝援軍凱旋迴國,朝鮮戰友揮淚言別,父老鄉親擁途相送。朝鮮廷臣盧稷等揮筆題詩,寄託深情。爲表彰邢玠抗日援朝,朝鮮人民特鑄銅柱紀功,並在釜山建祠繪像,以志紀念。這是日本第一次侵略朝鮮,也是中國第一次保衛朝鮮,打敗日軍,日軍撤退後,中國援朝軍隊也隨即撤回國。這是歷史上國與國之間,最標準的無私援助,中國戰士的鮮血,灑遍朝鮮半島,而一無所求。

第二次保衛朝鮮

七、八世紀二百年間,中國文化大量輸入日本,使日本跟在朝鮮之後,成爲世界上採用中國文字爲本國文字的兩個國家。1867年,日本明治天皇即位,下令變法,這就是使全世界嘆爲奇蹟的“明治維新”,徵夷大將軍德川慶喜,把統治大權奉還給明治天皇,明治天皇把首都從京都遷到靠海的江戶,改名東京,明治與646年“大化革新”全盤吸收中國文化一樣,從生活方式到意識形態,全盤吸收西洋文化,短短數年,日本就從荒陋落後狀態一躍而成爲一個完全新面貌的現代化的年輕國家。日本的崛起,立即向外侵略。

1878年,日本就禁止鄰國琉球國王尚泰向中國進貢,尚泰派出密使到北京乞援,但清政府對這個孤懸海外的藩屬,已無力保護。一八七九年,日本把尚泰擄到東京,改琉球王國爲沖繩縣,琉球遂亡。

臺灣事件,使日本發現侵略妙不可言,像一個強盜發現劫掠妙不可言一樣,他可以用最少的代價,得到最豐富的報酬。日本的下一個劫掠目標,立即轉到三百年前碰過釘子的古老王國朝鮮身上。

1875年,日本艦隊闖入朝鮮首都漢城所面臨的江華灣,小艇更深入漢江測量水道。朝鮮炮臺發炮阻止,日本艦隊攻陷炮臺,這跟西洋對付中國的手段一模一樣。朝鮮只好答應日本的條件,簽訂《江華條約》,給日本開放元山、仁川港通商。

中朝歷史上 中國三次大規模無私保衛朝鮮的內情 第4張

1883年,漢城爆發兵變,憤怒的士兵攻擊王宮,閔妃負傷逃走,國王李熙被囚,變兵又攻擊支持閡氏家族的日本公使館,日本若干軍官被殺。李熙是李昰應的父親,那位早已失去權勢的前任攝政王(大院君),只好讓李昰應出面維持秩序,主持政府。事實上,李昰應是這次兵變的幕後領導人,他是一個昏庸的老官僚,缺乏必須有的政治頭腦,他同時的觸怒了中國。朝鮮是中國的藩屬國,中國認爲囚禁被中國所冊封的國王,即便是國王的父親,也是大逆不道,中國深恐日本抓住軍官被殺的藉口,向朝鮮進一步勒索。正當日本對日本公使館被攻擊,人員死亡,當然怒不可遏,不能忍受這種侮辱,日本公使花房義質宣佈日本軍隊將對李昰應政府採取行動時,中國遠征軍司令(廣東水師提督)吳長慶,已用迅雷不及掩耳的手段把李昰應拘禁,專艦送回中國,迎接國王李熙復位。日本既失去發作的對象,只好接受調解,由朝鮮付出白銀五十萬兩的賠款,跟日本簽訂《濟物浦條約》,承認日本有在朝鮮駐軍保護公使館的權利。朝鮮不甘心日本的駐軍,請求中國軍隊也不要撤退,以平衡日本的威脅。清政府同意吳長慶的一位部將袁世凱擔任駐屯軍司令官。

朝鮮不斷的內憂外患,使國內分爲兩黨,一是“獨立黨”,主張效法日本變法,實行政治改革。一是“事大黨”,主張繼續侍奉天朝——中國,維持現狀。兩黨在中日兩國駐朝官員分別支持下,鬥爭激烈。

1884,朝鮮發生甲申事變。這時中國正忙着爲越南跟法國作戰,日本認爲中國已沒有餘力照顧朝鮮,獨立黨遂發動政變,率領由日本軍官訓練的新軍,屠殺事大黨,衝進王宮,強迫國王下令徵召日軍入宮護駕。日本公使竹添進一郎主張馬上把國王祕密送到日本作爲人質,但獨立黨恐怕激起人民的憤怒,無法善後,主張先行送到漢江口的江華島。中國駐屯軍司令官袁世凱得到消息,立即攻擊王宮,一面向朝鮮人民揭露日本的陰謀。憤怒的朝鮮羣衆把王宮包圍,協助中國軍隊晝夜攻打日軍,日軍節節敗退,只得捨棄國王,跟獨立黨突圍,撤退到四十公里外的仁川港。

甲申事變是日本明目張膽地干涉朝鮮內政,在國際上引起各國紛紛指責,在中國援軍的打擊下,損兵折將,不僅吃了虧,而且態度無法強硬。拖到次年(1885),終於跟中國簽訂解決朝鮮問題的中日《天津條約》,規定中日兩國同時自朝鮮撤退,以後朝鮮如果再度發生變亂,需要出兵時,中國有權出兵保護。

第三次保衛朝鮮(1950年抗美援朝)

1950年6月25日,朝鮮戰爭爆發。美國爲了維護其在亞洲的地位,立即出兵干涉。26日,美國總統.杜魯門命令美國駐遠東的海、空軍參戰,支援韓國國軍。27日,杜魯門發表聲明,宣佈派兵,並令美國海軍第7艦隊侵入中國臺灣海峽。同日,聯合國安全理事會在沒有蘇聯參加的情況下,通過了美國提案,要求各會員國在軍事上給韓國以“必要的援助”。7月7日,聯合國安理會又通過了美國關於設立聯合司令部以統一指揮在朝鮮半島的各國部隊的提案。8日,杜魯門任命美國遠東軍總司令麥克阿瑟爲“聯合國軍”總司令,19個國家參戰。9月15日,美軍第10軍於朝鮮半島南部西海岸仁川登陸。10月1日美軍越過北緯38°線,19日佔領平壤,企圖迅速佔領整個朝鮮。

1950年10月8日,朝鮮政府請求中國出兵援助。毛澤東代表中央軍委命令中國人民志願軍赴朝參戰,10月19日,以彭德懷爲司令員兼政治委員的中國人民志願軍開始分別從安東(今丹東)、長甸河口、輯安等渡過鴨綠江,進入朝鮮參戰。從10月25日至12月24日,志願軍同朝鮮人民軍一起,連續進行了兩次戰役,殲敵5萬餘人,於12月6日收復平壤,並把敵人趕回到三八線附近,初步扭轉了朝鮮的戰局。

1950年12月31日至1951年1月7日,志願軍發動了第三次戰役,殲敵1.9萬多人。1月25日至4月21日,志願軍又發動第四次戰役,殲敵7.8萬人。4月11日,“聯合國軍總司令”麥克阿瑟被撤職,由侵朝美軍第八軍軍長李奇微接任。4月22日至6月10日,志願軍又取得第五次戰役的勝利,共殲敵8.2萬餘人。

中朝歷史上 中國三次大規模無私保衛朝鮮的內情 第5張

1951年7月10日,聯合國軍方面和中朝方面在朝鮮開城首次舉行談判。美國在談判桌上進行政治訛詐,要求將軍事分界線劃在中朝軍隊控制的三八線以北地區。8月18日,美軍集中8個師的兵力,發動了“夏季攻勢”,接着又於9月29日發動了秋季攻勢。與此同時,美國空軍實行所謂“絞殺戰”,對中朝人民軍隊後方和後方運輸線實行大規模的日夜輪番狂轟濫炸,企圖切斷中朝人民軍隊前線糧食彈藥的供給,迫使中朝方面接受其談判條件。經過中朝人民軍隊的英勇戰鬥,到10月下旬便粉碎了敵人的攻勢,共殲敵25萬人。

1952年10月14日,美國爲了挽回敗局和迫使中朝方面接受他們的談判條件,克拉克發動了上甘嶺戰役。美軍先後投入6多人的兵力,出動3千架飛機和170多輛坦克,動用18個炮兵營,進攻不到3.7平方公里的上甘嶺陣地。在44天的激戰中,美軍向上甘嶺發射了200萬發炮彈和5千枚炸彈,發動了900多次衝鋒。但是,志願軍戰士,守住了陣地。此戰役志願軍殲敵2.7萬人。

1953年5月中旬到6月中旬,中國人民志願軍配合停戰談判,先後發動兩次進攻性作戰,殲敵4萬餘人。7月13日,中朝人民軍隊發起金城戰役,殲敵5萬餘人,收復土地178平方公里。聯合國軍屢屢戰敗,1953年7月27日在板門店同中朝代表簽訂了《關於朝鮮軍事停戰的協定》。歷時3年零32天的朝鮮戰爭結束。

中朝軍隊共殲敵百餘萬人,其中美軍39萬人,擊落擊傷敵機12200餘架,擊沉擊傷敵艦艇257艘,擊毀和繳獲敵軍各種作戰物資無數。志願軍傷亡36萬餘人,14萬多烈士長眠朝鮮。1958年10月,中國人民志願軍全部撤出朝鮮,至此中國人民抗美援朝運動也勝利結束。

中國人民志願軍司令員彭德懷在朝鮮戰場指揮26個軍,150萬志願軍官兵,發動五次戰役,以犧牲了183108名志願軍的代價,徹底打敗了以美國爲首的聯合國軍隊。彭德懷在板門店和美國簽訂停戰協議後說:“西方侵略者幾百年來只要在東方一個海岸上架起幾尊大炮就可霸佔一個國家的時代是一去不復返了。”

彭德懷指揮抗美援朝戰爭取得偉大勝利,他便成爲我國唯一指揮過國際重大戰役的開國元帥和國防部長。

然而,14萬多志願軍烈士長眠在朝鮮,其中軍職3人,師職10人,團職200多人。中國人民用鮮血和生命無私保衛朝鮮的精神和友誼似乎淡化了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