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解密 > 歷史真相 > 元順帝:歷史上“作天作地”的亡國之君,還意外助攻朱元璋

元順帝:歷史上“作天作地”的亡國之君,還意外助攻朱元璋

來源:安安歷史網    閱讀: 2.09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今天小編給大家準備了元順帝的故事,感興趣的小夥伴們快來看看吧!

中國曆代亡國之君裏,“作精”從來不少,而元順帝妥懽帖睦爾,卻堪稱其中“作天作地”的一位。

元順帝:歷史上“作天作地”的亡國之君,還意外助攻朱元璋

這位皇帝的執政生涯,除了橫徵暴斂,就是天天聲色犬馬,放任老婆奇皇后與太監樸不花亂政,各路貴族權臣也是掐架不停。歷代昏君禍國的戲碼,到他這裏全齊活。最後折騰得天下大亂,明朝北伐軍兵臨大都(北京),他輕飄飄一句“今日豈可復作徽、欽!”然後就撒腿開溜——版圖空前廣大的元王朝,就這麼活活斷送在他手裏。

元順帝:歷史上“作天作地”的亡國之君,還意外助攻朱元璋 第2張

“作”得如此硬核,以至於金庸先生的武俠小說《倚天屠龍記》裏,都忍不住調侃他一把:當明教的仁人志士們熱血澎湃,決心刺殺元順帝時,智囊彭瑩玉卻潑了盆涼水——咱明教能發展得這麼好,還不是因爲這皇帝太“作”?倘若把他殺了,上哪再去找這麼廢物的對手?所以“這韃子皇帝,可不是咱們的大幫手麼?”堅決不能殺!

不過,不吹不黑的說,作爲一位連金庸都“捨不得殺”的“作精”皇帝,亡國之君元順帝的一項歷史貢獻,不但遠遠超越“昏君”範疇,更叫諸多歷代聖君望塵莫及——科技貢獻。

元朝本就是中國古代科技的黃金年代,而以能力論,元順帝也是個實打實的“科技學霸”。動手能力出名強。他曾親自設計建造了一艘長達一百二十尺的“龍船”,該船不但做工精美,且內部有強大機械裝置,可以操控機關前行,龍頭龍尾龍眼還能擺動。還製造了名爲“宮漏”的計時裝置,整個“宮漏”全由機關操作,上面有神殿宮女飛仙等各式工藝品,每到子午時報時,這些工藝品就會自動擺動,場面十分好看。

當然,別看手藝登峯造極,但這位元順帝,可沒有什麼遠大的科研目標。每次做好了“作品”,就問身邊太監們好不好,只要聽人說不好,立刻把“作品”砸稀巴爛。說白了,就是圖個樂。

但如此精妙設計,也叫當時的元順帝,有了“魯班天子”的雅號。就算是後面同樣以“手藝”著稱的明熹宗朱由校,倘若看過元順帝的“作品”,恐怕也要服氣叫聲師父。

而放在中國古代手工業史上,元順帝的這類“作品”,更有着重要意義。就以他那“全自動操控”的“龍船”來說,以設計工藝論,堪稱繼承了唐宋車船工藝的核心技術,更將其水準擡高一臺階。元朝亡國後,這種“龍船”技術也代代升級,變成了明清年間活躍在內河裏的“四輪足踏車船”,運輸護航都是好手。

元順帝:歷史上“作天作地”的亡國之君,還意外助攻朱元璋 第3張

當然,以元順帝這麼強大的手藝,要是隻有自己窩在深宮裏“搞發明”,顯然也“英雄寂寞”。所以在元順帝那瞎指揮的執政時期,他也時刻注意網羅科技人才。他身邊的詹希元、範舜臣、李國鳳、張庸等寵臣,都是當時中國一等一的科學大牛,爲他陸續造出了“紡紗碾”“三村小日晷”“五輪沙漏”等新發明,每一樣都代表當時的高精尖技術,叫他玩得龍顏大悅。

值得一提的是,元順帝還高度重視科技圖書,元代的諸多科技典籍,比如《農桑衣食撮要》《農書》《河防通議》等鉅著,多次被他蒐羅並重新印刷,收藏在元朝皇宮裏。雖然在當時,這些寶典主要供他閱讀消遣,卻也因此躲過了元末的戰亂荼毒,幸運流傳下來。

除了“宅”在深宮裏“玩科學”外,元順帝也十分重視“科學實踐”,最出名的一樁,就是元末的黃河治理。這場由水利科學家賈魯主持的大型工程,雖然惹出了“挑動黃河天下反”的大亂,卻到底扛着千難萬難成功竣工——這項工程,是中國古代第一次採取“北堵南疏”治理理念的黃河全面治理工程,動員十幾萬人,成功以新型工程技術,結束了黃河爲害數十年的水患,留給未來明王朝,一條暢通安全的黃河。

就連滿滿槽點的元末農業,元順帝竟也進行過“科學嘗試”,他曾經專門招募培養精通農業生產的“農師”,然後派去農村“教民播種”。可見,在“科技興農”這事兒上,一輩子作天作地的元順帝,理念很先進。

那麼問題來了,既然理念如此先進,元王朝爲何還會土崩瓦解?看看元末的景象就明白,當時的大元朝,腐敗已經爛到骨頭裏。連年的天災人禍,民間餓殍遍野,可朝堂之上,元順帝卻還在一擲千金,忙活他的“科學娛樂”,大小官員照貪照撈,如此悲慘現狀,又如何“教民播種”?就連一條治理成功的黃河,都成了元末大亂的催命符。

反而是接下來的明王朝,充分嚐到了“元順帝科技探索”的甜頭,元順帝苦心印刷的大批農業科技圖書,都被明王朝照單全收,然後推廣全國。接着就有了空前的工程奇蹟:明太祖朱元璋執政的三十年裏,元代時種植有限的棉花等作物,開始在全國範圍內大面積種植。

元順帝“寵臣”們苦心開發的“高科技傑作”,比如“紡紗碾”“筒車”等“作品”,都成了全國推廣的新型農具。還有曾藏於元順帝皇宮的《河防通議》等圖書,更助推了明初一系列工程奇蹟:明朝開國不到二十八年,就修治塘堰四萬九百八十七處,整治河道四千一百六十二處,治理堤岸五千四十八處。

就連元順帝“教民播種”的舉措,明初也繼承下來,明朝開國的前三十年裏,曾以立法的形式,強力推廣桑麻作物的種植,並派人到各地推廣農業種植技術。這一系列的苦心,也換來了強大的治國成果。開國時歷經戰亂,到處“田野荒蕪,人煙斷絕”的大明王朝,不到三十年時間,耕地面積達到八百五十萬頃,農業稅糧突破三千二百萬石,是宋元最高數值的近三倍。鐵產量高達9232噸,是宋元最高數值的兩倍多。中國古代史上一個“遠邁漢唐”的黃金時代,就此震撼開場。

如此治國奇蹟,實事求是說,真有元順帝的“貢獻”。甚至更證明了一個亙古不變的硬道理:科技是第一生產力,核心技術更是國家重器。當然更重要的是,再強的科技,也要以正確的方式,用對地方。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