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解密 > 歷史真相 > 劉歆是西漢古文經學的真正開創者,爲何後世的評價卻頗有爭議?

劉歆是西漢古文經學的真正開創者,爲何後世的評價卻頗有爭議?

來源:安安歷史網    閱讀: 2.64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劉歆(約公元前四六年至公元后二三年)字子駿,漢哀帝時爲應誠緯而改名秀,字穎叔。劉向少子,西漢皇族,沛(今江蘇沛縣)人。西漢著名經學家、目錄學家、文學家,西漢古文經學的真正開創者。是中國儒學史上的一個重要人物,也是頗有爭議的人物之一。

劉歆是西漢古文經學的真正開創者,爲何後世的評價卻頗有爭議?

劉歆少年時通習今文《詩》、《書》,後又治今文《易》和《穀梁春秋》等。以能通經學、善屬文爲漢成帝召見,待詔宦者署,爲黃門郎。漢成帝河平三年(前26),受詔與其父劉向領校“中祕書”(內祕府藏書),協助校理圖書。劉向死後,繼承父業。哀帝時,劉歆負責總校羣書,在劉向撰的《別錄》基礎上,修訂成爲中國歷史上第一部圖書分類目錄《七略》。

自西漢晚期開始,古文經學的振興是與劉歆的積極倡導分不開的。他在長期校理中祕書籍的過程中,接觸到大批外人無法看到的古文經籍,從而產生了濃厚的研究興趣,並做出了空前的成績。具體地說來,有以下幾點。

劉子駿集第一,重新排列了六藝的次序,把《易》經提到首要的地位。同時,協助劉向將內朝祕藏中發現的《古文易經》校對當時通行的《易經》各種隸書本,把費氏《易》定爲古文經典。自孔子以來,六藝次序總是以《詩》、《書》爲先,然後一般是《禮》、《樂》、《易》、《春秋》。劉歆認爲,“六藝之文,……《易》爲之原”。他對《易》頗有研究,認爲《易》經由上古伏羲、中古文王、下古孔子三位聖人才完成的,故曰“《易》道深矣,人更三聖,世歷三古”,因此,六藝之首當推《易經》。從此以後,歷代志書和目錄關於六藝的次序,均以劉歆的說法爲準。至於《易》的流傳,西漢施氏、孟氏、梁氏、京房、費氏《易》、高氏《易》等等,都是隸書的抄寫本子。劉向、劉歆父子發現了戰國遺存的古文本,用來校對各種隸書本,結果只有費氏《易》與古文本相同,於是確定費氏《易》爲古文經典。

劉歆是西漢古文經學的真正開創者,爲何後世的評價卻頗有爭議? 第2張

第二,首次披露了《古文尚書》和《逸禮》的來歷,將祕藏的古文經本傳出內朝,使更多的士人有機會學習。魯恭王從孔子舊宅中發現了古文《尚書》與《逸禮》,後由孔安國獻給朝廷,藏於祕府。向、歆父子整理時,發現古文《尚書》比今文本多出十六篇,並對歐陽氏、大小夏侯氏三家今文本作了校覈,發現了一些脫字之處。劉款在《移讓太常博士書》中,首次披露孔壁古書的事實,使朝野士人都知道還有《古文尚書》與《逸禮》的存在。這對推動古文經典的廣泛流傳起了重要作用。

第三,首次把《毛詩》歸於古文經典。劉歆少時通習今文《詩》學,後來纔讀到《毛詩》。他根據內朝祕府的資料,知道“又有毛公之學,在謂子夏所傳,而河間獻王好之,未得立”(《漢書·藝文志》)。 第四,首次把《周官》稱爲“經”,列入古文經典。《周官》名稱,始見於《史記·封禪書》,原來不稱“經”,與儒家經典沒有什麼關係。劉向、劉歆整理時,開始歸入“六藝略”禮類,稱之爲《周官經》六篇。 第五,重新整理《左氏春秋》,探求全書的義理。從漢初直到漢成帝時,傳習《左氏春秋》的有北平侯張蒼、賈誼、趙人貫公、張禹、尹更始及其子尹鹹、翟方進、房風等人。由於“《左氏傳》多古字古言,學者傳訓訪而已。”劉歆校“中祕書”時,看到《左氏傳》古文本“大好之”。遂向丞相翟方進和亟相史尹鹹學習《左氏春秋》,質問大義。史稱,“及歆治《左氏》,引傳文以解經,轉相發明,由是章句義理備焉。”(《漢書·劉歌傳》)值得注意的是,這裏決不能理解爲劉歆開始附加上解經的評論(如歷代某些今文經學家所認爲的)。其實,《左氏春秋》流傳至戰國末期,已逐漸地加上“禮也”、“非禮也”、“君子曰”、“仲尼曰”之類評論。至於《左傳》中所謂五十凡例,也是原有的,並非劉歆僞造。這就是說,劉歆改變了過去只注意文字訓詁的局面,進而着重“發明”即闡發全書的微言大義;不僅件”章句”,而且講“義理”。這樣,《左氏傳》經由劉歆的引傳解經,“章句”與“義理”皆備,成爲漢代《春秋》學的一家,可與《公羊傳》和《毅樑傳》相抗衡。劉歆還強調左丘明這個傳說人物的可靠性,說他“好惡與聖人同,親見夫子。”(《漢書·劉歆傳》)這當然沒有什麼真實的根據,不過是用來擡高《左傳》在六藝書中的地位罷了。

劉歆對“五經”古文經典的整理作出了很大的貢獻,他所特別愛好且最有研究的是《左傳》。漢哀帝即位時,劉歆建議將《左氏春秋》及《毛詩》、《逸禮》、《古文尚書》皆列於學官。哀帝下沼徵詢臣下對立《左傳》博士的意見,同時讓劉歆去跟今文經博士們討論經義。今文博士“不肯置對”,拒絕設立古文經博士的建議。這使劉歆十分惱火,寫了一篇駁斥太常博士的書文。劉歆的《移讓太常博士書》,是漢代經學史上一篇重要文獻。它首先肯定了孔子與六藝的關係,認爲孔子正樂、《雅》、《頌》,修《易》,序《書》,制《春秋》,“以紀帝王之道”,“夫子薨而微言絕,經歷戰國和暴秦”,“道術由是遂滅”。漢興七八十年間,雖然經書頗出,廣立學官,建置博士,但是,“離於全經,固已遠矣”。接着,書中披露了孔壁古文《尚書》與《逸禮》發現的事實,介紹了祕府所藏左丘明撰的《春秋》古文本,指責太常博士們“保殘守缺,挾恐見破之私意,而無從善服義之公心。”最後強調指出,根據漢宣帝廣立《毅樑春秋》、樑丘《易》、大小夏侯《尚書》的成例,“義雖相反,尤並置之”,應當將古文經列爲學官。“若必專己守殘,黨同門,嫉道真,違明詔,失聖意,以陷於文吏之議,甚爲二三君子不取也”(《漢書·劉歆傳》)。劉歆的言辭甚切,引起太常博士們的怨恨。大司空師丹大怒,“奏歌改亂舊章,非毀先帝所立。”儘管漢哀帝袒護劉歆,以爲“歆欲廣道術,亦何以爲非毀哉?”(《漢書·劉歆傳》)但劉歆終究得罪了當權大臣,又爲今文博士們所訕謗,被迫離京去當地方官,數年後以病免官,居家不出。

漢平帝即位,王莽操縱朝政,重新起用劉歆。王莽自比周公,號“安漢公”,追封周公和孔子的後代,追溢孔子曰“褒成宣尼公”。在這些活動的背後,包藏着王莽篡漢的禍心;而劉歆成了五莽政治陰謀的追隨者。《漢書·儒林傳》載:“平帝時,又立《左氏春秋》、《毛詩》、《逸禮》、《古文尚書》,所以網羅遺失,兼而存之,是在其中矣。”但這時倡導古文經學,已經喪失了學術意義,成爲王莽政治陰謀活動的一個部分。壬莽篡漢建立“新”朝後,劉歆成爲國師,號“嘉新公”。王莽改制時,始稱《周官》爲《周禮》,根據《周禮》而採取了一系列措施,“專念稽古之事”,如班固所揭露的:“莽誦六藝以文奸言”。同樣,劉歆以古文經學服務於王莽的改制活動,建置《周官經》博士,也就無學術價值可言。當時,左將軍公孫祿對王莽說:“國師嘉信公顛倒五經,毀師法,令學士疑惑。”(《漢書·王莽傳下》)

劉歆陷入政治旋渦後,又想極力掙脫。他謀誅王莽,事泄自殺。劉歆的著作大多已亡散,其《移讓太常博士書》今保存在《漢書·劉歆傳》中,其《七略》今基本保存在《漢書·藝文志》中,其《三統曆譜》在《漢書·律曆志》中也尚存梗概。此外如《爾雅注》、《鐘律書》等均佚。明代人曾輯有《劉子駿集》。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