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解密 > 歷史真相 > 釋慧遠的生平如何呢?他對中國佛教影響有哪些?

釋慧遠的生平如何呢?他對中國佛教影響有哪些?

來源:安安歷史網    閱讀: 2.93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釋慧遠,本姓賈氏,雁門婁煩人。少年時就愛讀書,具有高貴美好的人品,13歲時隨舅舅令狐氏遊學許、洛一帶,故少年時是位儒生,博通《詩》、《書》、《禮》、《易》、《春秋》和《樂經》,尤其擅長《莊子》和《老子》。慧遠性度弘博,風覽朗拔,雖老成博學之士、素有聲望的學者,莫不服其深致。2l歲時,欲渡東江,到名儒範宣子處就學。當時正值後趙石虎已死,中原寇亂,南路阻塞,未能成行。

當時,高僧道安在太行恆山建立寺院,弘贊佛法,名聲很大,於是慧遠前往歸附道安。見面敬禮之後,慧遠就認爲,道安纔是他真正的師父。後來又聽道安講(波若經),豁然而悟,感嘆道:“儒、道、陰陽、法、名、墨、縱橫、雜、農九流的學問,不過是糠批。”於是慧遠和弟弟慧持一起,棄世俗人佛門,跟從道安學習佛經。

釋慧遠的生平如何呢?他對中國佛教影響有哪些?

既入佛門之後,慧遠就表現的卓然不羣,常欲總攝綱維。以大乘佛教深妙之法爲己任。慧遠精心誦經,夜以繼日。生活上很清貧,常缺衣食,但兄弟兩人恭敬相處,始終努力學習,堅持不懈。沙門曇翼常給他們兄弟一些資助,道安聽說後很高興地說道:“和尚誠知人啊!”

由於慧遠有當儒生時讀書的功底,修行之心深遠,故能神明英越,對佛學有深刻的認識和理解。道安常常感嘆道:“使佛法流佈中國,只有慧遠可以勝任。”

慧遠24歲時,就開始講述演說法義,曾有些聽他講經的人,在聽講時遇到一些疑難問題,反覆斷了多次,還是沒有弄懂。慧遠就特許慧遠可以讀世俗之書。

道安有兩位弟子法遇、曇微,都是才華橫溢,學有所長之人。後隨道安南下襄陽。前秦苻堅建元九年(公元373年),前秦將領苻丕攻佔襄陽,道安因朱序的原故,未能離開襄陽。道安分派徒衆往各地去,臨分手時,慧遠對師父跪下說道:“分手後,弟子獨自一人,沒有師父的訓導、勉勵,恐不能行事。”道安說:“象您這樣有功力的人不用擔心。”於是慧遠帶領弟子數十人,南下荊州,住在上明寺。後欲往羅浮山,走到潯陽時,見廬山風景秀麗,足以息心,便住在龍泉寺。龍泉寺附近沒有水源,吃水困難,慧遠用錫杖敲打地面,說:“如果我可以在這裏住下來,當使地下涌出清泉。”言畢清流 涌出,成爲一條小溪。

當時有個沙門慧永,住在西林,他與慧遠是同門舊好,邀請慧遠到他那裏去住。慧永對當地的太守桓伊說:“慧遠弘揚佛法,弟子很多,來問學的人也會很多。而貧僧住的地方根狹小,不夠慧遠師徒們住的,這怎麼辦?”桓伊就在廬山的東部爲慧遠修建了許多僧房和殿堂,就是東林寺。慧遠的東林寺,收盡山色之美,背靠香爐峯,傍依瀑布,以山石壘基,松樹成林,清泉繞階,白雲遼繞。又在寺內另置一院,森樹煙凝,環境幽靜。凡是前來瞻仰的人,都是神清而氣肅。

釋慧遠的生平如何呢?他對中國佛教影響有哪些? 第2張

慧遠聽說天竺(即古印度)有佛影,是過去佛的前身爲毒龍時所化之影,在北天望月氏國那竭呵城南古仙人的石室中,經過流沙大流漠再向西有15850裏。慧遠常爲此欣感於懷,有志前往瞻仰。恰巧有個西域的和尚能夠敘述佛影光明赫爍的圖像。於是慧遠在一處傍山川防水的地方,營築龕室,妙手畫工,淡彩圖寫,色疑積空,望似煙霧,暉相炳瓊,若隱若現。慧遠爲佛影作銘文:

宏偉啊佛像,理玄無名。出神入化,落影離形。光輝照耀 更加明朗。閒步優遊超然物外,朝宗神靈。迴應之聲向着不同方向,消失在冥冥之中。(其一)

茫茫的洪荒宇宙,荒蕪一片,用淡泊白描手法刻畫佛像,佛像在一片空茫中豎起。相具傳神,英姿磊落。白色毫相右旋宛轉,如日正中,昏夜中朗。對佛理感悟到一定的深度,心中就會有感應產生,扣擊誠心發出的理性話語。迴繞在山巒,迷津感悟,神靈讚賞。撫之領悟,功力不是過去可以比擬的。(其二)

轉身就忘記神敬,就不會有深刻的思慮和識見。日月星光掩輝,萬像一色。庭宇一片幽藹,歸途莫測。心中感悟以平定,把之以力。智慧之風雖遠,只有塵埃攸息。不是聖人深刻地觀察,誰能認識深奧的玄理。(其三)

希音遠去,留連東顧。欣風愛慕道義,仰規高深的法度。托起色彩淡描凝結,映輝晨霧。規跡像真,玄理深且其趣。奇特的興致開懷,吉祥之風引路。清爽之氣迴繞軒廊,昏夜來臨曙光末亮。彷彿神容,依稀欽敬而遇。(其四)

把圖佛畫下來,把銘文寫下來,這是爲了什麼?神靈啊,請您聽着,我將以您作爲鏡子進行修煉。世俗的感情在聖靈的詔澤中洗滌,進入至柔的境界,以高妙的玄理,代替塵世的 一切。深懷聖其的囑託,宵想神遊。用盡一生的精力來敬奉佛像,可以除去人生的一切憂愁。(其五)

當初,陶侃任廣州太守時,有個打魚的人在海上見到佛的光明,每天晚上都發出鮮豔的光芒,過了10天之後,光明更盛。漁人感到很奇怪,上報陶侃,陶侃親自前往察看,乃是阿育王像在發光, 立即將神像接回,送到武昌寒溪寺。一次,寒溪寺寺主僧珍,因故前往夏口,夜裏夢見寺院着火,只有阿育王像所居之屋有龍神圍繞。僧珍醒來,立即回到寒溪寺,寺院已經被燒盡了,只有存放阿育王像的房子完好無損。

陶侃後來又調任他處,因阿育王像有威靈,遣派使者去迎接,數十人擡着佛像,來到江邊,擡到船上,船卻沉沒了,使者很害怕,又跑回去了,競不能將佛像移走。陶侃幼年雄武,但他平時爲人卻薄於信情,因此,在荊楚一帶,流傳着一首民謠:

陶惟劍雄,像以神標。雲翔泥宿,邈何遙遙。可以誠致,難以力招。

待慧遠創建東林寺後,祈心奉請,阿育王像飄然自輕,自己來到東林寺。人們這才知道慧遠的神威,這也證明了那首民謠中所說的話。於是慧遠率衆行道,昏曉不絕,佛祖釋迦牟尼之餘化,在這裏得到復興。隨即,謹嚴地遵守戒律,能夠排除已欲之士和絕棄塵世的佛教信徒們不約而同地望風遙集,來到東林寺。

彭城劉遺民、豫章雷次宗、雁門畢穎之、南陽宗炳、張萊民、張秀碩等人,都捨棄了世俗的榮華,來依附慧遠。慧遠在寺院的無量壽佛像前,建齋立誓,共期西方極樂之國。並讓劉遺民寫了一篇文章,說:

惟歲在晉元興元年(公元402年),七月戊辰期,二十八日乙未。法師釋慧遠,貞感幽遠非常識所及之處,宿懷特發。延請同舉的捨棄已欲的貞信之士,共123人,集會於廬山之陰,般若臺精舍阿彌陀佛像前,以香花敬獻佛而立誓言。緣化之理既已明確,過去世、未來世、現在世三世之傳已顯揚;遷感的禮數既然符合,則善有善報、惡有惡報是勢所必然。推究交臂之友的潛論,感悟到世間的一切事物都不能久住,都處於生滅成壞之中;看到現報、生報、後報相催逼,瞭解險趣的境界難以攀登。這些衆多的同道賢人,所以戒慎恐懼,不敢怠慢,是因爲仰思攸濟。人與神靈可以靈感交往.而不能象人間那樣追 求形體的來往。若以精神感悟萬物,則幽路近在咫尺;假如求之無主,則眇茫失迷。現在我們不謀而合,僉心西方極樂之國,講經說法,高風亮節由於天生,佛的神靈就會從夢中到來。這實在是上天開啓忠誠之心,其其之中命運的規律的聚集,這樣的機遇,怎不使人克服幾心,以鑽研佛理呢?”然而塵世紛紅複雜,各人的功德不一樣,雖然在早上祈禱讀經時說的都一樣,但到晚上各做各的事,就大不相同了。我們感到非常可悲,感慨萬端。今天立誓的同人們,同遊佛理絕高的境界,有超俗絕倫的言談,首登神靈的世界。沒有一個人單獨爲善的可能,無論先後,都應相互勉勵。然而再考慮妙覲大儀,啓發心靈的貞照,感悟新的境界,因教化而改變形體。借關蓉於河中的流水,在瓊柯神樹下詠言。飄雲衣於四面八方,香風吹起 直到永遠。忘記自身的安逸就能夠莊重肅穆,捨去世間的享樂就能泰然自怡。面臨着火途、血途、刀途而緬謝,笑傲天宮而長辭。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