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解密 > 歷史真相 > 清朝的制臺、撫臺、臬臺等分別是什麼官職?

清朝的制臺、撫臺、臬臺等分別是什麼官職?

來源:安安歷史網    閱讀: 9.76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清朝的各部門一把手之稱呼基本上都是在職務後增加一個“臺”字,例如制臺、撫臺、潘臺、臬臺、學臺、府臺、道臺、府臺等。“臺”即爲尊號,並非官方正式命名。但能夠以“臺”爲尊的各級官員都是實權人物,能對各自管轄區內事務說了算。感興趣的讀者和小編一起來看看吧!

清朝的制臺、撫臺、臬臺等分別是什麼官職?

古之地方官員,在衙門內辦公時,一把手的辦公位置略高於屬下各級官員,因此各級下屬亦自覺地稱呼一把手爲“臺”。但制臺、撫臺、藩臺、臬臺、學臺、道臺、府臺雖然都是各級地方或部門的“一把手”,但相同的官職其官銜品級卻不同。

一,制臺

制臺,是清朝總督的尊稱。因爲有直接管理軍隊的職權,因此,也有下屬官員直接尊稱他們爲制軍、大帥的。

總督一職,從明代開始設置。據說,一開始的時候,屬於臨時差遣,有管轄地方與管轄專務的不同,如總督某處軍務或總督漕運等。

到清代的時候開始,正式成爲一個固定的官職,總督地方最高長官,有的管轄一個省,有的管轄二到三個省。總理軍、民要政,一般情況下爲正二品官。如果是加兵部尚書銜,便是從一品。因此,總督一般是從一品到正二品。事實上,總督兼兵部尚書及都察院右都御史銜,已成清朝定例。

此外,另有河道總督、漕運總督,專管河道或漕運事務。

在官場中,一般說的總督,是指管理一省或幾省大權的官員,通稱爲“制軍”、“制臺”,尊稱“制憲法”,省稱“督”。最早與布政使、按察使合稱“三大憲”。後來,布政使、按察使成爲總督的下屬官員。

在清朝地方長官裏,總督(制臺)是很大的官職,而且全國只有九個總督。比如清朝的直隸總督、兩江總督、閩浙總督、湖廣總督、兩湖總督、陝甘總督、四川總督、雲貴總督、東三省總督。

過去說的封疆大吏,一般就是指制臺(總督),類似於唐宋時的節度使。不過宋朝節度使,慢慢成了虛銜。

二,撫臺

撫臺,是巡撫的尊稱。

由於有很多文學作品反映清朝的官場情況,受其影響,現在大多數人或許認爲“巡撫”這一官職是明清時代的產物。

其實不然,“巡撫”之名,早在南北朝的時期就已經開始出現了。南北朝時,巡撫就已經初步具備了軍事與民事這兩項職能,時有派遣巡撫出巡邊鎮及賑災撫民的情況。

到了唐代,正式設立巡撫爲職官,並改巡撫爲“巡撫使”。武則天時期,狄仁傑以冬官侍郎,任江南巡撫使。不過,在唐代只有三個人擔任過巡撫使。到了宋代,巡撫使制度日趨發展,“巡撫”一詞開始常常見諸於史籍,爲明清時期巡撫制度的完善奠定了基礎。

清代的巡撫,就是一個省的最高行政長官,從二品。若加兵部侍郎銜,則爲正二品。

三,臬臺

提刑按察使的代稱、尊稱。唐初仿照漢朝的刺史制設立按察使。按察使的主要任務是,赴各道巡察、考覈吏治,主管一個省範圍的刑法之事,相當於現代的省級公、檢、法機關,由宋代提點刑獄演變而來。

清朝時,這個官職已經固定了下來,就是掌管一省的司法、監察以及驛傳事務,比藩臺(布政使)低一級,正三品,是總督、巡撫的下屬官員,由巡撫任命。

四,藩臺

布政使的代稱、尊稱。相當於各省巡撫的副職,猶如後來的副省長。

明朝時,藩臺掌管一省的財政、民政。明初,沿襲元朝制度,於各地置行中書省。後來,撤銷行中書省,以後陸續分爲十三個承宣布政使司,全國府、州、縣分屬之,每司設左、右“布政使”各1人,後因軍事需要,專設總督、巡撫等官,都比布政使職位高。

清朝時,正式把布政使定爲總督、巡撫的下屬官,專管一省的財賦和人事考覈、任免。康熙六年(公元1667年)後,每省設布政使一員,從二品,由巡撫任命。

藩臺的權力和工作如下:1、接受上級指派的政務、法令,傳達到各道、府、州、縣。督促其貫徹實施。2、管理道、府、縣等各級官員,按期發放俸祿,考覈政績,上報總督、巡撫。3、負責徵收全省各地賦稅,負責財政收支。統計全省各道、府、縣戶籍、稅役、人口數、田畝數等民事內容。4、對各道、府、縣官員考試。

除此以外,一般的各省設有三個衙門,分別是承宣佈政使、提刑按察使、都指揮使,品級不同。都指揮使負責指揮軍事,很少參與地方政治,故很少提及。

在清代,藩臺(布政使)儘管是撫臺(巡撫)的副職,但實權很大,清末地方上所謂的賣官鬻爵,主要是由藩臺衙門實際操作。

《官場現形記》第4回“白簡留情補祝壽 黃金有價快升官”:

且說這位藩臺大人,自從改定章程,劃一不二,卻是“臣門如市”,生涯十分茂盛。內中便有一個知縣看中一個缺,一心想要,便走了藩臺兄弟的門 路,情願報效八千銀子。藩臺應允,立時三面成交。正要掛出牌去,忽然院上傳見,趕忙打轎上院。護院接見之下,原來不爲別事,爲的是胡巡捕當了半年的差,很 獻殷勤,現在護院不久就要交卸,意思想給他一個美缺,無非是調劑他的意思。不料護院指名所要的那個缺,就是這位藩臺大人八千兩頭出賣的那個缺。護院話已出 口,藩臺心下好不躊躇。心想:“缺是多得很。若是別一個還好,偏偏這個昨天才許了人家,而且是現銀交易。初意以爲詳院掛牌,其權仍舊在我,不料護院也看中 是這個缺,叫我怎麼回頭人家呢。”

對於藩臺賣官的事,制臺(總督)、撫臺(巡撫)兩位上司,一般都是睜一眼、閉一眼,假裝不知道。當然,藩臺賣官所得,也不可能一個人獨吞,制臺、撫臺都會有好處。假如制臺、撫臺個人收了某位候補官員的錢,也會給藩臺通氣,藩臺自然明白其中的意思。因爲不管是制臺,還是撫臺,都得經過藩臺衙門,才能任命某人官職。由藩司衙門掛牌,就像現在的任命公示。所不同的是,只要公示出來,就算任命了。比如“命某某人署理某某職位”,這是清代官場程序。

五,道臺

清朝的道臺是巡撫(省)與知府(市)之間的地方長官。

在清朝時期,道臺也叫做道員,在清朝初期的時候,道臺的官職品級不定,到了乾隆十八年的時候,才把道臺的官階品級統一定爲正四品。那時,在各省都設有道臺這個官職,有專門監管一省糧食的督糧道臺,簡稱糧道,也有負責河工修建的道臺,叫河道。道臺這個職務,大多時由一個地方的長官兼任,比如驛傳道、海關道、屯田道和茶馬道,一般都是由當地相同品級的官員來兼任。

總之,道臺,就是協助總督、巡撫及藩臺、臬臺等長官監督、管理下屬地方政務。由藩臺(布政使)派出的道臺,叫守道;由臬臺(按察使)派出的道臺,叫巡道,兩者合稱巡守道。此外,還有按照專門行業、領域劃分的道臺,比如糧道、鹽道等。

道臺,原先是個臨時性派遣官員,到了清朝乾隆十八年,纔將道臺正式設置爲一級地方行政長官,正四品。

六,府臺

知府的代稱、尊稱,州府行政長官。州府掌管一府之政令,管轄所屬各縣,宣佈國家政令,治理一府之百姓,審結訟案,考覈所屬各縣長官,徵收賦稅錢糧等,都是其職責範圍之事。知府,類似於現在的市長

七,學臺

學臺,是指國子監與國子學合一,清代國子監沿襲明制設立的一個專門管理一省教育事業的最高長官。也稱學政,或督學使者,別稱學臺。

八,關於上述官員的品級

上述制臺、撫臺、臬臺、藩臺、道臺、府臺、學臺各官員裏,制臺無論是品級,還是權力、管轄範圍,無疑都是最大的。

制臺(總督),按照清制,是從一品到正二品。不過按慣例,都加兵部尚書銜,爲從一品。

撫臺(巡撫),按照清制,是正二品或從二品。不過按慣例,都加兵部侍郎銜,爲正二品。

藩臺(布政使):從二品。

臬臺(按察使):正三品。

府臺(知府):從五品。

道臺:正四品。

學臺:學臺的品級不好揣測,一般由上面指派。原來是什麼級別,下來以後,品級一般不會改變。也有從地方上學界影響特別大的人物裏產生,這樣的人儘管影響力非常高,但品級一般也就不會太高。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