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解密 > 歷史真相 > 宋朝與遼國勢不兩立,背後真正原因是什麼?

宋朝與遼國勢不兩立,背後真正原因是什麼?

來源:安安歷史網    閱讀: 2.05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乾祐三年,後漢隱帝(劉承佑)猜忌大將郭威,結果,郭威被逼上梁山,於鄴都(今河北大名東北)起兵。不久,隱帝兵敗爲人所殺,郭威稱帝建立後周。後漢高祖劉知遠的弟弟,河東節度使、太原尹劉崇也據河東十二州稱帝,國號漢,史稱北漢。北漢是十國裏唯一在北方的。

追溯宋遼之戰的起源,還要說到趙匡胤在討伐北漢時與契丹發生的摩擦。雙方經過了數次小規模戰爭,互有勝負。太平興國四年,趙匡胤召見文武百官,商討攻滅北漢的方針。雖說,許多朝臣反對討伐北漢,但是,在主戰派的堅持下,朝廷最終通過了進攻北漢的決議。

隨後,契丹皇帝耶律賢緊急召見了宋朝駐遼使臣,向其質問:“爲何宋朝要進攻附庸於遼國的北漢。”宋使的回答言簡意賅,直接表達了宋朝的態度:“河東逆命,所當問罪,若北朝不援,則和約如故;不然,惟有戰耳!”

意思就是說:北漢倘若不順應大勢,拒絕向大宋投降,大宋勢必會向其興師問罪。如果,契丹選擇坐視不管,那麼,宋遼之間此前提出的和約依舊奏效,反之,大宋勢必會對遼國開戰。

宋朝與遼國勢不兩立,背後真正原因是什麼?

對於遼國來說,倘若,北漢被大宋降服,那麼,中原將走向統一,這是每個契丹人都無法容忍的。遼景帝耶律賢焦慮萬分,千方百計地籌措援軍,打算阻止趙匡胤統一中原的步伐。次年二月,宋軍已做好了出征的準備,趙匡胤親自率軍前往北漢。

僅用了幾十天的時間,宋軍就已將北漢周遭的州縣全部攻破,將北漢的都城太原團團圍困。值此之際,遼國的援軍終於趕來,由遼國宰相耶律沙率領的六萬遼軍駐紮在白馬嶺大澗以北,觀察宋軍的動向。

遼軍督軍翼王敵烈認爲,應該直接與宋軍主力交鋒,憑藉人數優勢對宋軍實施打擊。耶律沙對這種冒進的方案並不認同,但敵烈卻以翼王的身份強令前軍渡河,與宋軍守將郭進交戰。平心而論,敵烈的作戰方案雖然比較冒險,但若能順利實施定,能給予宋軍最大程度的打擊。

然而,這位遼國大王卻忽略了宋軍的戰鬥力,致使遼軍根本無法藉助人數優勢取勝,反倒落入下風。遼軍善用的騎兵戰術最忌諱正面突進,應想方設法繞到敵軍側翼或後方偷襲。然而敵烈卻一心想着速戰速決,命令騎兵在渡河後強攻宋軍的防禦工事。

郭進追隨趙匡胤南征北戰,軍事能力絕非尋常將軍可比,郭進當即採取“半渡而擊之”的戰術,在敵烈的先頭部隊剛剛登上河岸,便指揮步兵在河岸邊阻擊,防止敵軍的騎兵恢復機動性。隨後,郭進親自率領一支精兵直插敵軍側翼。

最終,遼軍進退兩難,包括敵烈及其子在內的多位遼軍大將均死在這場阻擊中。

郭進用最快的速度解決了遼軍的先頭部隊,而遼軍中軍及後軍正在律沙的率領下渡澗。耶律沙見敵烈戰死,連忙率軍後撤,可惜,此時的遼軍已有半數入水,根本無法收住陣型,沒過多久便被郭進的軍隊團團圍困。

耶律斜軫聽說耶律沙陷入宋軍包圍時,當即率領爲數不多的遼軍前往白馬嶺大澗進行支援。耶律斜軫不愧爲遼國大將,他並未魯莽地入陣支援,而是命令部下沿岸射擊,給耶律沙的軍隊提供掩護。宋軍經過一番惡戰後,不論士氣還是戰鬥力均下滑。

郭進見敵方援軍來襲,己方已無法及時擴大戰果,便及時下令撤軍。隨後,耶律沙狼狽地逃回岸邊,與耶律斜軫匯合。最終,郭進在重整旗鼓後,再次對遼軍展開打擊,致使遼軍全軍潰敗。至此,這場白馬嶺大戰以宋軍的大獲全勝告終。

這場戰爭使北宋結束了70餘年間五代十國紛亂割據的局面。進而,揮師圍攻契丹重鎮南京(今北京),開始了收復燕雲的北伐之戰。

這就是宋遼之間首次爆發的大規模戰爭,以遼國的全面失敗而結束。在這場戰爭中,包塊契丹大王敵烈等多名契丹高級將領遭到宋軍的斬殺,遼國籌措的幾萬名精銳遼軍戰死沙場。郭進作爲這場戰爭中最大的勝利者,亦通過這場大勝成爲劃時代的傳奇大將,被後世所銘記。

在此之前,遼國縱橫大漠,鮮有敵手,不論是同爲遊牧民族的部落還是中原王朝,幾乎沒有打過敗仗。這次的慘敗也使膨脹自滿的遼廷進行了一番反思,遼帝深刻地意識到了中原政權的強大。遼景宗並未懲戒在這場戰爭中落敗的主帥耶律沙,反而逐步委以重任,使其成爲獨當一面的遼國大將,在今後的宋遼戰爭中發揮了巨大的作用。

至於宋遼之間的關係,也因爲這場戰爭而惡化到冰點。在後來的數百年裏,雙方結下世仇。雖然澶淵之盟的簽訂使兩國關係出現了一定復甦,但是,隨着金國的崛起,雙方的關係再度惡化,直至遼亡於金。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