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解密 > 歷史真相 > 三國亂世,爲何割據遼東的公孫氏能堅持五十年呢?

三國亂世,爲何割據遼東的公孫氏能堅持五十年呢?

來源:安安歷史網    閱讀: 9.85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經過東漢末年數十年的軍閥割據兼併戰爭,袁紹、公孫瓚、袁術、馬騰等許多豪強軍閥於歷史舞臺退場,逐漸形成了魏蜀吳三足鼎立之勢。但割據遼東的公孫氏政權卻能夠歷經公孫度、公孫康、公孫恭、公孫淵三世四主,統治這裏長達50年(189年-238年)之久 ,這是爲何呢?

優越的地理位置

和中原地區不同,東漢時期的遼東地區像是一塊“孤懸一隅”的拼圖。在陸路上,水量充沛的遼河流域河網密佈,沼澤叢生,讓這裏車馬難行;而遼東絕大部分地區則與幽州、冀州、青州隔海相望。這樣一個“水則由海 ,陸則阻山,外連胡夷 ,絕遠難制”的封閉地理環境雖然使遼東遠離政治中心,但卻爲其提供了天然的地理屏障,十分有利於公孫氏進行割據自立。

如曹操在白狼山大破烏桓後,袁熙、袁尚率殘部逃往遼東,許多部下就建議曹操發兵遼東,一舉消滅袁紹殘餘勢力及割據遼東的公孫康,徹底佔有幽州地區。而曹操在權衡之下認爲發兵遼東距離懸遠且交通不便,費時耗力,遂打消了遠征遼東的打算。曹魏建立後的很長時間內,受於國力不足,也一直對割據遼東的公孫氏政權採取容忍態度,直到魏明帝時才決意一舉將其消滅。

公孫度等人的勵精圖治

公孫氏政權始於公孫度,他於董卓秉政時出任遼東太守後勵精圖治,採取了一些列措施使遼東地區的經濟、軍事、文化等方面得到長足發展。他的後人又繼承其方略,將遼東地區治理的井井有條。

首先是招徠流民,充實人口,發展經濟。公孫度統領遼東後,雖然通過鐵腕手段打擊豪強鞏固了統治,安定了環境,但卻不能改變遼東地廣人稀的天然缺陷。而此時中原地區戰亂頻仍,冀州、青州尤甚,不少人民爲躲避戰亂紛紛舉家舉族逃亡,距離較近又相對安定的遼東地區成了最佳選擇。公孫度對這些流民是十分歡迎的,他積極招徠並安置這些中原流民,使遼東地區很快成爲漢末人口的淨遷入地,史載“漢末大亂,燕、齊、趙人往避地者數萬口”。大量流民的遷入爲遼東地區的農業發展提供了充足的勞動力和先進生產技術,極大促進了當地的農業發展。

三國亂世,爲何割據遼東的公孫氏能堅持五十年呢?

同時,公孫氏又積極利用特產資源發展互市貿易。遼東地區四周與少數民族相鄰,不僅盛產中原地區稀少的美玉、裘皮、赤金等奢侈品,更是我國重要的產馬地區。公孫淵時,便通過裘皮、馬匹等資源與曹魏和東吳進行互市貿易,獲取了大量的財富。這都爲公孫氏政權割據遼東提供了堅實的經濟基礎。

其次是廣納賢才,大興文教,發展文化。除流民外,安定的遼東地區同樣吸引了大量的中原士子前來避亂,如名士管寧、邴原等人就是因爲公孫度“令行海外”慕名而來。公孫度也對管寧等人極爲禮遇“虛館以侯之”,表達出廣納賢才之意。在管寧等人的帶動下,許多中原士子紛紛前來,“一年中往歸原居者數百家”如王烈、國淵、太史慈等人就舉家前來避亂。

這些名士在遼東地區紛紛開館講學,興辦教育,公孫度都予以大力支持,使文化相對落後的遼東地區大興“講述禮樂 , 吟詠詩書”之風,極大淳化了當地的社會風氣,達到“度安其賢,民化其德”的效果,而這又爲公孫氏提供了大量的政治人才。

然後是用兵胡夷,開疆拓土,增強軍力。公孫度手裏最初只有一個遼東郡,隨着人口的不斷增多,公孫度將遼東郡分爲遼西和中遼兩郡,配置官員施行有效管理。不久公孫度又將其出生地玄菟郡和朝鮮半島西北部的樂浪郡納於治下,甚至一度浮海至青州,“越海收東萊諸縣 ,置營州刺史。”公孫度因此自稱遼東侯、平州牧,正式割據一方。

其子公孫康又進一步向朝鮮半島拓展領土。東漢末年,許多人民爲躲避戰亂而流入朝鮮半島南部的三韓地區。建安中期,公孫康以收集中原遺民爲由,多次發兵半島南部,並在樂浪郡南部的荒地新設了帶方郡,進一步拓展了公孫氏的領土。公孫度父子的舉動引起了遼東周邊高句麗、烏丸等胡夷的戒心,爲此公孫度父子“東伐高句驪,西擊烏丸,威行海外”可見其軍力之強盛。到公孫淵時期,遼東的軍事實力已經達到了“控弦十萬,奔走足用,信能右折燕齊 ,左振扶桑 ,凌轢沙漠,南面稱王”的程度,成爲東北地區舉足輕重的力量。

外交上的巧妙平衡

遼東地區得到了極大的發展,一定程度上滋長了公孫度的政治野心,但他很清楚自己的實力難敵中原豪強,尤其是袁紹、曹操。雖然公孫度出行仿照漢天子禮儀,但也僅限於“漢祚將絕,當與諸卿圖王耳”,即只限於自守遼東,不參與中原混戰,和各方勢力保持平衡,這一原則被其後世所繼承。

公孫度之子公孫康雖然“恃遠不服”,但面對已經統一華北地區的曹操,也很明智的選擇交出袁熙和袁尚,不同曹操敵對,並接受朝廷左將軍的任命。公孫康死後,其弟公孫恭執掌遼東。曹魏建立後,爲穩定東北局勢,曹丕派使者冊封公孫恭爲車騎將軍、假節,面對日益強大的曹魏,公孫恭只能恭敬接受,向其稱臣。228年,公孫康之子公孫淵奪取了叔父公孫恭的位子,執掌遼東。剛剛登基的曹睿爲穩定局勢,冊封公孫淵爲遼東太守,意欲安撫。

公孫氏政權的覆亡

公孫氏政權和曹魏出於各自的考慮巧妙維持着平衡,但隨着曹魏國力的增長這種平衡是遲早會被打破的。公孫淵對此心知肚明,不過他不想坐以待斃,而是通過聯結東吳來增強實力,維持遼東、曹魏、東吳之間的三足鼎立。

三國亂世,爲何割據遼東的公孫氏能堅持五十年呢? 第2張

公孫淵這樣做有一定的合理性,但這要建立在同東吳建立穩定牢固關係的基礎之上。稱帝后的孫權對於強化同公孫淵的關係十分積極,並派遣大規模的使節團浮海至遼東,冊封其爲燕王。但公孫淵面對孫權如此厚待擔心會激怒曹魏,於是出爾反爾,截殺了東吳使節團,將使臣首級獻與曹魏。

曹睿很清楚公孫淵此舉的用意,對其蛇鼠兩端的行爲極爲震怒,並開始謀劃消滅公孫淵的軍事行動。237年,曹睿遣幽州刺史毌丘儉徵召公孫淵前往洛陽述職,公孫淵起兵抵抗,毌丘儉激戰未果退兵。同年,自知無路可走的公孫淵自封燕王,建元置百官,並遣使向東吳稱臣求援,正式同曹魏宣戰。238年,曹睿調司馬懿率兵出征遼東,司馬懿擒殺公孫淵於襄平,割據遼東50年之久的公孫氏政權就此覆滅。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