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解密 > 歷史真相 > 清朝時期,爲何朝廷有很多高齡的老臣呢?

清朝時期,爲何朝廷有很多高齡的老臣呢?

來源:安安歷史網    閱讀: 1.38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細數我國清朝的歷史,不難發現老臣的比例很大,其中七十高齡以上的佔了很大的比例,雖說老臣有更豐富的經驗,卻也使得朝廷更加守舊,不能適應新的變化。

在清代的政治生活中,存在一種被稱爲“白髮卿相”的現象,就是一些身居高位的達官顯要,即使年逾古稀,甚至已屆耄耋,仍然繼續在位,躋身政壇,安富尊榮,炙手可熱。我們可以先從清代官位最崇的大學士和權力最大的軍機大臣談起。康熙朝官至大學士的王掞,雍正元年(1723年)已79歲時“以老乞休”,皇帝雖然同意“以原官休致”,但“仍留京師備顧問”,直到83歲去世。被稱爲“歷相三朝,年逾大耋”的馬齊,享年88歲,一直到雍正十三年已經84歲時才告老“病休”。康熙朝任翰林院掌院學士的徐元夢,在乾隆帝即位後,屢次以衰老請辭,乾隆帝則稱“徐元夢年雖逾八十,未甚衰憊,可量力供職”,仍命其在內廷行走,領諸館事,結果以87歲高齡終老於任上。現在已經是家喻戶曉的紀曉嵐,晚年任禮部尚書、協辦大學士之職,直到82歲故去爲止。光緒時任軍機大臣、總理各國事務衙門大臣的李鴻藻,一直任職至77歲辭世之時。張之萬在光緒年間擔任大學士、軍機大臣,直到85歲才“免值軍機”,兩年以後“以病致仕”,不足數月即去世。長期擔任大學士、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的李鴻章,79歲臨終那一年還擔任推行新政的政務處督辦大臣。

中樞大員如此,自然不能不影響到作爲封疆大吏的總督巡撫和雄踞一方的將軍都統們。乾隆後期任直隸總督的樑肯堂,嘉慶三年(1798年)已82歲時還被任命爲漕運總督。太平天國運動時期,“年過八旬”的周天爵竟然被任命爲“署理安徽巡撫”,讓這位已經80多歲的老人率軍與捻軍對陣。義和團運動時任武衛左軍統領的宋慶,帶領軍隊與八國聯軍作戰時也已經年屆八十了。如果我們考慮到清代平均壽命同當今社會的巨大差距,那個時候的七八十歲同現在相同年齡的人身體狀況不可同日而語,那麼這種“白髮卿相”的現象就更顯得特別惹人矚目、令人關注了。

清朝時期,爲何朝廷有很多高齡的老臣呢?

帝王爲何樂於讓 老臣居高位而不退

我國古代將官員退休稱爲“致仕”,又稱“致事”“休致”。歷代一般以70歲爲官員退休的基本年齡。爲了避免有些年高體衰的官員混跡官場,清代官吏考覈制度規定,三年一次對京官的“京察”和對外官的“大計”中,如果查出“年老有疾、戀職不去而被議者”,即使未滿七十,也要“勒令休致”。既然如此,爲什麼清朝歷代皇帝不惜突破制度的約束,樂於讓一些朝廷重臣、封疆大吏們到了七八十歲還依然居高位而不退呢?

一個最主要的原因,當然是爲了籠絡大臣,宣示皇恩。清朝皇帝懂得,對盡忠盡職、勤勞國事的老臣們優加禮遇,將能起到激勵鼓舞所有官員的作用。作爲一種法外施恩,讓本應“致仕”的官員繼續任職,彰顯了君主對臣下的關懷備至。所以每當那些深受寵信的大臣提出“致仕”請求時,皇帝往往會“溫旨慰留”,並對其政績大加讚譽,要求他們繼續“爲國事宣勞”。如果“年至即奉身以退,誰復出力爲國家圖庶務者”?即使對批准其“休致”的人,也給予各種優待。《光緒會典》記載:“滿漢大臣年老乞休者,朝廷待以殊禮,或升職加銜,或仍給原俸,或命馳驛還鄉。其尤寵異者,或賜袍服文綺,或賜御製,或官其子孫,或遣人存問,或令地方利弊仍許具疏陳奏,皆出自特恩。”所以“白髮卿相”現象給人們提供的一個重要信息是:只要你對君主忠心不二,能夠“聖眷不衰”,就可以永遠保持手中的權力,長享富貴榮華。

清朝時期,爲何朝廷有很多高齡的老臣呢? 第2張

二是增長了戀棧鑽營的風氣。既然一些人可以終身任官,自然上行下效,熱衷於權勢利祿者便想方設法延遲退休年齡。道光初年,大學士伯麟年逾七旬,步履艱難,見了皇帝不能下跪,便請求放其外任。道光帝大怒,責其“膽大妄爲,莫此爲甚”“只知總督之養尊處優,而不知任大責重”,命其立即“休致”。伯麟做得過於赤裸,以致碰了釘子。更多的人則從年齡上做手腳,隱瞞歲數,竟成官場風氣。有人曾感慨:“三十年來,士大夫履歷,例減年華,甚至減至十餘年,即同人宴會,亦無以真年告人者。”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