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解密 > 歷史真相 > 清朝時期的闖關東是什麼意思 清朝帶着嫁妝入關又是什麼意思

清朝時期的闖關東是什麼意思 清朝帶着嫁妝入關又是什麼意思

來源:安安歷史網    閱讀: 4.73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很多人都不瞭解清朝闖關東,接下來跟着小編一起欣賞。

“闖關東”這個概念有廣義與狹義之分:廣義上的闖關東包括有史以來山海關以內地區的民衆出關謀生的歷次遷徙;狹義的闖關東特指從清朝同治年間到中華民國這個歷史時期內關內百姓去關東謀生的歷史。

清朝時期的闖關東是什麼意思 清朝帶着嫁妝入關又是什麼意思

長期以來網上一直流傳着一種關於清朝是帶着嫁妝入關的說法,而這種說法也引起了巨大的爭議。事實上所謂清朝是帶着嫁妝入關這種說法指的是山海關外的東北地區本不屬於中原王朝的疆土,是因爲清朝入關才使東北地區被納入中國版圖。那麼這種說法是否正確呢?清朝入關之前的東北地區究竟是怎樣的呢?清朝以前的東北絕非無人居住的不毛之地。事實上東北那疙瘩自古就有人。距今五、六千年前的紅山文化就發源於內蒙古中南部至東北西部一帶。

公元前1800年前後如今山海關外的東北大地主要分爲四片區域,各自生活着四個不同的族羣:南面燕山一帶生活的是商朝的華夏族(漢民族的前身),東面是濊貊,西邊是東胡,北部是肅慎。戰國時期關外的遼河以西地區和北京地區、河北北部一樣都處於戰國七雄之一燕國的統治下。秦漢一統後中原王朝仍統治着遼河流域一帶。在魏晉南北朝分裂時期前燕和後燕曾分別管轄過遼河流域。南北朝後期興起於如今遼寧撫順新賓縣一帶的高句麗人佔據了遼東半島。

清朝時期的闖關東是什麼意思 清朝帶着嫁妝入關又是什麼意思 第2張

公元668年高句麗被唐朝與新羅聯軍所滅後中原王朝恢復了對遼東地區的管轄。唐朝以後遼東地區歷經遼、金、元三代的統治。到了明朝在東北設立了遼東都司和奴兒干都司兩大行政管轄機構:遼東都司所轄地域主要是過去歷代中原王朝所管轄的遼河流域一帶;奴兒干都司所轄地域主要是女真部落聚居的地區。遼東都司大體上位於今天的遼寧省境內,奴兒干都司主要位於如今吉、黑兩省以及俄羅斯遠東濱海地區。明代的遼東都司在行政區劃上一度曾隸屬於山東府管轄。

由此可見清軍入關之前關內和東北地區(至少和遼寧地區)就頗有淵源。在清王朝入關之前遼東地區就已有中原內地遷徙去的的漢人定居,清朝入關前的漢軍八旗就多是由這些人組成。《紅樓夢》作者曹雪芹的出身也是中華先民闖關東的歷史見證:曹家本是漢人,世居遼寧鐵嶺,後金立國後被編入滿洲正白旗。1588年努爾哈赤統一東北地區後建立八旗制度、發佈滿文,從而導致關外文化和關內文化的差異加大。清朝入關後在相當一段時間內將山海關外的白山黑水視爲自家保留地。

清朝時期的闖關東是什麼意思 清朝帶着嫁妝入關又是什麼意思 第3張

從順治朝開始旨在禁止中原漢人進入東北的柳條邊籬笆牆就已開始動工。清朝官方給出的理由是擔心漢人的進入會破壞祖宗龍興之地的風水,實際上清政府是盤算着有朝一日萬一被中原百姓推翻後還能重返關外落腳。鴉片戰爭後清政府積貧積弱,東北日漸淪爲俄、日兩國競相爭奪的勢力範圍,眼看自家老巢有陷落於俄、日之手的危險,加之此時的滿族也已融入中華文明,於是逐漸放寬了中原內地百姓移民東北的限制。從1860年《璦琿條約》簽訂起清政府就逐漸開始取消嚴禁漢人出關的禁令。

後來隨着日、俄兩國對東北的覬覦野心表露得越發明顯使清政府開始轉而鼓勵關內民衆出關開荒定居。當時清政府曾規定誰開的荒地就歸誰所有。據《膠澳志》記載:“當時的奉天、錦州二府有很多荒地。只要稍加開墾即成膏腴良田”。清朝入關時曾將二十多萬滿人遷入關內,從而造成土地肥沃而又遼闊的東北平原一度變成了“千里無人煙,萬里無雞鳴,羣獸常出沒”的天然野生動物園。當時的史書對此曾記載道:“關東地有自然之大利三:曰荒、曰礦、曰鹽,而‘荒’居首位”。

清朝時期的闖關東是什麼意思 清朝帶着嫁妝入關又是什麼意思 第4張

晚清時期黃河下游連年遭災,而隨着清政府的日益腐敗救災效率也呈下降趨勢,一時間河北、山東等地的農民迫於生計不得不另覓出路。清政府對中原內地百姓移民東北之事並不是一天之內解禁的,而是經歷了一個逐步放寬的過程,早期的移民者仍不得不面對朝廷的諸多限制。最終求生意志戰勝了朝廷的禁令:一批又一批中原內地百姓不顧朝廷禁令出關討生活,因此赴關東討生活就被稱之爲“闖關東”。闖關東說白了其實就是逃荒:就是在老家過不下去的老百姓挑着擔子或推着獨輪車逃荒的。

1897年清政府完全放開中原內地百姓移民關外的禁令,到1910年關東總人口增至1800萬人。1953年新中國進行了第一次人口普查統計出闖關東後留下的山東人達到700多萬,約佔當時東北總人口(4000萬)的17%,而當時全國人口爲5.4億,闖關東因此被譽爲人類有史以來最大的人口移動之一。今時今日東北地區漢族居民的祖先多是關內河北、山東等地遷徙而來,同時部分蒙古族、朝鮮族也來到關東地區討生活,他們共同開發經營着東北的白山黑水,也共同抗擊着外來侵略者。

清朝時期的闖關東是什麼意思 清朝帶着嫁妝入關又是什麼意思 第5張

這些漢人、蒙古人、朝鮮人從老家帶來的諸多習俗和關東本土文化逐漸融合形成了今天東北獨特的人文風貌。闖關東其實是一條危機重重的路途:或在路上遭遇盜匪,或在海上遭遇颱風,所以許多人還未抵達目的地就葬身在路上。在當時前往關東確實是需要懷揣希望而又不顧身家性命去闖。中國人自古以來就是一個安土重遷的民族,所以纔會有“金窩銀窩不如自己的狗窩”這樣的俗語。如果不是在老家生活不下去,那麼這種大規模的人口遷徙是難以想象的。

在另一場聲勢浩大的人口遷徙浪潮——走西口的過程中人們傳唱着這樣一首民謠:“河曲保德州,十年九不收。男人走口外,女人挖苦菜”。這首民謠直接道出了當年那些離鄉背井闖關東、走西口的人心底的心酸無奈。晚清民國時代一方面是天災不斷,一方面是社會局勢動盪。在天災和人禍的雙重壓力之下人們不得不背井離鄉外出討生活。直到解放前夕闖關東的人口就從未停止過。解放後隨着國家形勢安定下來才使大規模的闖關東現象逐漸停止了。

清朝時期的闖關東是什麼意思 清朝帶着嫁妝入關又是什麼意思 第6張

新中國成立後出於促進生產、穩定邊疆的原因就成立了一系列的生產建設兵團。1954年10月7日根據王震、王恩茂兩位將軍的建議並經毛澤東主席批准後一個專門從事農業生產建設的兵團組織、一個世界上獨一無二的特殊建制——新疆軍區生產建設兵團正式成立。1968年繼新疆兵團之後第二大兵團在黑龍江成立。解放前闖關東的人羣尚未到達黑龍江省最北部的邊遠地區,所以直到解放後黑龍江省北部還有大片土地沒有開墾。新中國成立後掀起了開發建設北大荒的熱潮。

這一時期來自全國各地的建設者響應國家號召投身到開發建設北大荒的熱潮中。這些人中有相當一部分後來就在東北安家定居下來。如今依然還存在的黑龍江省農墾集團就見證了這段歷史。不過這一時期關內人士遷居東北已不再屬於闖關東的範疇:傳統意義上的闖關東實際上是生計無着的老百姓被迫外出逃荒求生的自發行爲,而解放後的建設北大荒實際上是響應國家號召建設邊疆的行爲。改革開放後人們的遷徙相對更加自由了。如今關內的人再要去關東已早就不需要闖了。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